四川省平武縣

四川省平武縣

平武處於綿陽北部,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東緣地帶,長江的二級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區,地處東經103°50′--104°58′、北緯31°59′--33°0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省平武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四川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
歷史沿革
今平武縣境,周秦時期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馬國的一部分。《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漢書》與《華陽國志》俱載: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西漢政府析巴、蜀二郡北部地域設定廣漢郡,郡治神鄉(今梓潼縣城文昌鎮)。廣漢郡下設十三個縣、道,其中序列十二的剛氐道,就在今平武縣境內,是境內最早設定的縣級政區。據縣方誌辦副編審曾維益考證,剛氐道治地在今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古城鎮。
《漢書》載當時制度:“縣有蠻夷曰道。”《漢舊儀》載:“內郡為縣,三邊為道。”“剛氐道”本名“剛羝道”,“剛”通“崗”,指境內的白馬氐人生活在岷山山脈崇山峻岭之中的高崗之上,“羝”乃公羊,指白馬氐人牧羊為生,並以公羊為圖騰。後演變為“剛氐道”,意指當地氐人性格剽悍、剛勁。《隋書·地理志》載當地民風:“人尤勁悍,性多質直,工習獵射,俗尚剛勁”。
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廣漢郡北部地域設廣漢屬國,治地在今甘肅省文縣,剛氐道改隸廣漢屬國。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剛氐道改隸陰平郡。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軍事集團為防備曹操軍事集團越摩天嶺南下,在剛氐道境內設定了軍事要塞江由戍,後習稱江油關,關址在今縣城東南50公里處的南壩鎮老街。《蜀中名勝記》解釋,“江由”之意為“江水所由矣”。
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政權在剛氐道境內南部分置廣武縣,同時改剛氐道為剛氐縣,治地未變,兩縣皆隸陰平郡。關於廣武縣的縣名,有的史志著述記為平廣縣,系誤記。“廣武”意指其地戰亂頻繁、干戈不息。關於廣武縣的治地,《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一書認定在今青川縣青溪鎮,此觀點已被一些地方史志著述採納和引用。縣方誌辦副編審曾維益在《平武歷史文集》、《龍安土司》等一系列著述中引用多種證據,進行充分考證後認定,廣武縣治地與江由戍同在一地,即今平武縣南壩鎮。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徵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突襲江由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由此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廣武、剛氐二縣歸於曹魏。
魏元帝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廣武、剛氐二縣歸於西晉。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東吳滅亡,天下歸晉,乃更廣武縣名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一次以“平武”為名建縣。“平武”之名,系取“陰平”之“平”與“廣武”之“武”組合而成,乃“天下從此太平,永遠休兵罷武”之意。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國,史稱成漢,平武、剛氐二縣歸於成漢。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成漢滅亡,平武、剛氐二縣入於東晉版圖。是年,省剛氐縣入平武縣,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上隸陰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兩代,平武縣建置未變,隸北陰平郡。其時,北陰平郡與所轄陰平縣同於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
南梁武帝天監四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梁漢中太守夏侯道遷舉郡降魏。梁武帝遣益州刺史鄧元起與將軍孔陵、魯方達、任僧褒率軍出南安(今劍閣)拒魏。北魏遣尚書邢巒、統軍王足、將軍李義珍等率軍入蜀接應夏侯道遷,占據了梁、益二州十四郡地。北魏據蜀後,改北陰平郡為陰平郡,並新設龍州,與陰平郡及陰平縣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同時,在蜀漢江油關所在地今平武縣南壩鎮設定江油郡,上隸龍州,郡下設江油縣,與郡同治。“江油”之名,源於蜀漢江油關。梁天監七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南梁復得其地,撤銷龍州及江油郡、江油縣,還為平武縣。天監十三年、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北魏再次大舉征蜀,南梁勢力退至成都一帶。次年,北魏宣武帝死,魏軍因而北退,而南梁勢力也未再進入,平武縣境成為北魏與南梁都無力管轄的權力真空地帶,遂為氐豪所據。
江油關江油關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氐人首領李龍遷率部眾在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修建城池),建立割據政權,稱藩於梁。《方輿勝覽》載:“龍州城,梁李龍遷所築。”《元和郡縣誌》載:“至梁,有楊、李二姓最豪,分據其地,各稱藩於梁。”《讀史方輿紀要》載:“《志》云:普通三年,為土豪楊傑、李龍遷所據。”
新編《梓潼縣誌》載:“南梁天正元年(551年),北陰平郡太守李文智趁鎮守益州武陵王蕭紀率軍出蜀爭奪王位之機,自立為王……”梁代平武縣為北陰平郡所轄二縣之一,其時當為李文智所據。關於此事,史書亦有記載。《隋書·地理志》載:“平武,梁末李文智自立為藩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內亂,遣大將軍尉遲炯伐蜀,蜀地盡入西魏版圖。西魏占領蜀地後,復置龍州,並將其治地由陰平(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遷徙到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隋書·地理志》載:“魏置龍州”,“後周從江油郡”。《楊考》案:“‘周’為‘州’之誤,‘從’為‘徙’之誤”。同時,復置江油郡,與龍州同治。郡下又復置江油、平武二縣。江油縣與龍州及江油郡同治今平武縣南壩鎮,平武縣治原剛氐道(縣)所在地今平武縣古城鎮,此為縣境內第二次以“平武”為名建縣。
西魏所置龍州,下轄郡、縣甚多。據《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一書考證:除在今平武縣境內的江油郡及所轄江油、平武二縣外,還有在今江油市境內的陰平郡及所轄龍安縣(郡、縣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龍安縣系原陰平縣改名),在今青川縣境內的馬盤郡及所轄馬盤縣(郡、縣同治今青川縣青溪鎮),以及在今青川縣青境內的建陽郡及所轄秦興縣(郡、縣同治今青川縣城喬莊鎮)。北周時(557~581年),改陰平郡為靜龍郡,龍安縣為陰平縣,治地未變。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江油、靜龍、馬盤、建陽四郡,江油、平武、陰平、馬盤、秦興五縣直隸於龍州。開皇十三年(598年),改秦興縣為方維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龍州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時陰平縣改隸普安郡,平武郡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為龍門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稱西龍門郡,仍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武德四年(621年),撥出方維縣,郡領江油、平武、馬盤三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西龍門郡為龍州,又稱龍門州,屬羈糜州,歸茂州管轄,至武則天垂拱年間(685~688年)始為正州。貞觀八年(634年),省平武縣入江油縣,州領江油、馬盤二縣。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龍州為江油郡,改馬盤縣為清川縣,郡領江油、清川二縣。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賜江油郡為靈應郡,並置龍州都督府。《李龍遷祠記》碑載,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詔曰:“江油古邑,地帶靈山。自梁迄唐,屢蒙顯貺。眷茲龍境,禮合褒崇。可升龍州為都督府,賜號靈應郡。”“靈山”即南壩鎮之牛心山。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靈應郡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
五代時期,前蜀、後蜀政權承唐舊制,龍州及江油、清川二縣建置、治地均無變化。平武縣南壩鎮是三國歷史遺蹟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後,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徵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江油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後歷朝歷代,多在此設關戍守,或稱江油關,或稱涪水關,成為蜀北名關之一。同時,在南宋理宗寶六年(1258年)以前的1000多年間,這裡長期都是縣、郡、州治地,稱為古龍州,是涪江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江油關遺址附近,有牛心山、鳳翅山、叮噹泉、明月渡等主要景點,以及李白讀書台、李龍遷祠、玉虛觀、馬邈妻李氏故里碑、吳道子繪真武祖師像碑、宋徽宗書“御筆手詔”碑等名勝古蹟。流傳著許多神奇而浪漫的故事。
牛心山牛心山
牛心山相傳為李唐王朝皇族遠祖李龍遷之墓,當年曾被武則天派人掘斷龍脈,李氏復國後,又多次派人填塞。
年輕的李白曾經到過南壩,在這裡讀書學習。
民國年間,四川軍閥劉湘將其母安葬在鳳翅山上,劉湘死後遭盜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