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學院康巴美術研究所

四川民族學院康巴美術研究所作為四川民族學院康巴發展研究中心的下屬機構,將秉承中心的宗旨,立足傳統學科背景,綜合地域特色,結合歷史研究,將康巴美術作品、文獻與文化有機結合,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力爭在加強民族團結與融合,推動文化繁榮與發展,堅持民族性、地方性和套用性的辦學定位,培養靠得住、下得去、幹得好的人才,為康巴美術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民族學院康巴美術研究所
  • 主管部門:四川民族學院
研究方向,科研條件,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是依據康巴地區和四川民族學院的區域性背景與建設發展的要求,搭建研究平台,聚集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有針對性地研究康巴地區美術創作與發展過程中的現實與理論難關,為培養民族美術研究人員和提升康巴美術研究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研條件

由劉康楊同志作為康巴地區藏傳佛教繪畫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其研究內容是對藏傳佛教傳統繪畫的流派、傳統繪畫以及傳統繪畫基本技法進行了研究。傳統藏傳佛教繪畫研究方向,主要以傳統唐卡的歷史、理論、技法、作品、重要畫家、畫面圖像含義、形式語言、審美內涵為研究對象,以藏傳佛教繪畫審美風格、技法特點、藏傳佛教繪畫的畫派傳承沿革等為研究重點。)現研究團隊為7人。
袁光富同志作為康巴地區裝飾設計藝術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其研究內容以康巴裝飾藝術研究的深入開展,其產品在國內外同行業中的競爭,是遲早要面臨的客觀問題,隨著時代進步、歷史發展的新要求,康巴裝飾藝術與工藝品要與時俱進,創新而不失本體,需要有文化上的新鮮血液保證。一是大眾化的旅遊紀念品的藝術設計開發研究,甘孜州各縣主要景點,都還沒有具備自身特點的旅遊紀念品,即使有,也很零星散亂並缺乏個性,尤其是缺乏康巴文化本身的深厚底蘊。研究開發具有本地區特點的旅遊紀念品是研究康巴美術的一項重要任務。二是裝飾藝術收藏品的研究,如甘孜州州內各縣都有一些具備一定檔次的收藏品,但對於這些藏品的研究則呈現較大的空白,缺乏相應的學術理論表述。搞好這些藏品的研究,這對各地工藝品研究意義重大。其方向主要是針對各地裝飾藝術的歷史、樣式,工藝製作、風格、傳承等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與探索。)現研究團隊為8人。
劉揚同志作為現當代康巴地區藏族題材美術創作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其研究內容是將康巴地區現當代美術創作研究要在具有了一定唐卡繪畫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康巴地區的自然、人文、宗教環境及生活,在研究方向上主要從現當代美術創作入手,研究現當代康巴美術創作中的重要人物、作品、理論和康巴美術在現當代的發展;特別是對“唐卡”與現當代水墨畫和工筆重彩畫在造型、構圖、色彩、技法上的結合進行探索與研究。利用唐卡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法和現代繪畫材料進行創作,在傳統唐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作中結合傳統的色彩、構圖和造型方式上,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藏畫風格作品。從而促進康巴美術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現研究團隊為8人。

科研成就

康巴美術研究所團隊成員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上取得了較為集中、豐厚的科研成果,團隊近六年該團隊成員在國內公開刊物上發表有關康巴美術研究方面的論文達37篇。主持有關康巴研究方面的科研課題12項(其中包含有《藏族裝飾藝術》、《甘孜州藏區旅遊工藝品設計研究》、《甘孜州唐卡藝術的外來影響》、《甘孜藏區面具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藏族裝飾藝術的造型圖式與審美文化》等方面),同時康巴美術研究所於2013—2017年共開展了5次康巴文化科普周學術講座。
依託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本土化課程建設,開設有《唐卡技法》、《新唐卡創作》、《藏族圖案設計》、《藏族美術史》、《藏區旅遊產品設計》等特色課程。根據本土化課程的實施和建設,建立唐卡實訓室、唐卡技法教學團隊、校級教改項目唐卡課程與改革、唐卡技法省級精品課程。
先後完成了海螺溝冰川飯店客房、景點設計、繪製裝飾壁畫。海螺溝索道公司景區白塔內裝飾設計、製作等工作;參與建州60周年為318線二郎山至折多山沿線民居外牆美化工作;為甘孜州文化局展示建州60周年文化成就提供美術作品近30幅收入《雪域丹青》畫冊。
學生參加四川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節獲專業組一等獎2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2件;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作品甲組1件;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獲專業組二等獎2件、三等獎3件。學院積極引導教師學生參與甘孜州文化藝術活動,參與策劃甘孜州首屆農副土特產包裝設計大賽,組織師生對甘孜、阿壩旅遊土特產品包裝設計和市場做了專題調研,並積極組織全院師生進行創作,為甘孜州首屆農副土特產包裝設計大賽選送參展設計作品85件,榮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6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