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位於四川省夾江縣城西千佛岩西面。夾江,除了千佛岩四方聞名以外,更是中國書畫紙之鄉。1996年,千佛岩景區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 類別:藝術類
  • 地點:四川省夾江縣城西千佛岩西面
  • 館藏精品:夾江手工造紙
  • 開館時間:1996年
  • 票價:免費
館址位置,建築布局,功垂千古,作范後昆,古涇流風,蔡倫紀念館,館情概況,夾江造紙歷史,參觀信息,

館址位置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它前臨青衣江,後枕千佛山,依山傍水,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58平方米。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建築布局

功垂千古

第一展廳“功垂千古”,以文物圖畫和實物標本,展現了紙前時代人類記事的各種方法和造紙術在中國的發明發展。進門首先看到的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塑像,並有再現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圖畫。
篁鍋篁鍋

作范後昆

第二展廳“作范後昆”,以夾江手工造紙的工具、原料等實物,表現了手工造紙的工藝流程。據了解,造紙大致可分為七十二道工序,十五個環節。其中包括“砍竹麻”、“脫青”、“搗竹子”、“上篁鍋”、“洗灰”、“漂白”、“除砂”、“抄紙”、“榨紙”、“刷紙”、“上牆”等工序。造紙工具則包括“料池”、“篁鍋”、“石臼或石碾”、“紙槽”、“紙簾”、“大壁”、“紙架”等。造紙用以蒸煮竹子的木製篁鍋,樣子像蒸米飯用的蒸籠。據說,每年到了5月砍竹子時,人們就邊喊號子邊圍著篁鍋填料,一般的篁鍋能裝兩三萬斤原料(竹子),最大的篁鍋據說能裝下10萬斤竹子!蒸煮的時間一般一次一周,還要反覆地發酵,清洗,然後才能搗碎和抄成紙,再貼在牆上陰乾。篁鍋被高壓蒸鍋代替了,一批原料只需蒸煮一天時間,大大縮短了造紙工期。
蔡倫坐像蔡倫坐像

古涇流風

第三展廳“古涇流風”,展示的是夾江造紙的悠久歷史,以及夾江生產的各類紙品、紙加工品和使用夾江紙的各類書畫作品、報刊等。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明代以來手工造紙的86個品牌、130多個花色樣紙,張大千30年代在夾江研製、改良並監製的“大風堂造”書畫紙和古契約也彌足珍貴。

蔡倫紀念館

第四展廳是“蔡倫紀念館”,塑有蔡倫坐像,據說,夾江人把造紙之師蔡倫奉為紙鄉之神。館內還有碑刻,紀念蔡倫以及為紙鄉做出貢獻的人們。

館情概況

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廳:“功垂千古”、“作范後昆”、“古涇流風”和“蔡倫紀念館”,館藏文物和實物標本2300多件,並陳列有數百個品種的古今中外名紙和全國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夾江書畫紙作品。

夾江造紙歷史

據介紹,從隋唐初創到明清興盛,夾江竹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聲名大噪。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的《夾江縣誌》載:“竹紙粗精大小皆備……皆售之下南川東等地,精者用作書籤,粗者用作神楮。”康熙年間,夾江竹紙被御點為“貢紙”。乾隆年間,夾江竹紙又被欽定為“文闈捲紙”和“宮廷用紙”。
夾江造紙場景夾江造紙場景
抗戰時期,夾江成為大後方紙張的重要產地,產量之多,種類之繁,品質之佳,技術之精,均為全國之冠。在這一時期,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先後兩次到夾江馬村大槽戶石子清、石國良家,一同研製新紙。試紙成功,畫家試筆後贊之曰“乾隆帝用的紙也不過如此……中國有了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將夾江紙提升到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地位。為紀念大千先生對夾江紙所作的貢獻,夾江縣人民政府把經過他改制後的書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
2006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中國文化部又正式授予夾江縣為中國書畫紙之鄉稱號。今天的夾江,全縣仍有古老造紙作坊一千多座,造紙人口數萬,年產手工紙3千噸左右,以保持傳統工藝最為完整、產量最大、品種最多而聞名中外。

參觀信息

每天 8:00 - 18:00 (冬季為17:00) 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