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善端

四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這是“仁義禮智”四德的源頭,是人之為人的根據。端,端倪、苗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善端
  • 詞性:名詞
  • 感情色彩:褒義詞
  • 出處:《孟子·告子》
出處,簡介,拓展,

出處

告子:人的本性是與禽獸相似的——食、色。孟子提出了四善端加以反駁。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簡介

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禽獸,在與人天生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善端及其經培 育而得的“仁義禮智”四德。“人之與禽獸者,幾希也。”然而正是由於這一點點的差異,使人保護了人的尊嚴。

拓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