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紹雲

嚴紹雲

嚴紹雲,自然成茶道創始人。習茶多年,心無旁騖,遍訪茶山,遍飲諸茶,首倡縝密詳實,分類細緻,階梯明細化感官品鑑辦法,之後提出習茶五韻,而後提出茶氣精微體驗法,再後總結而成“味韻氣神習茶論”,為茶的深度品飲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紹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簡介,自然成茶道簡介,作品——茶,茶之由,茶之性,茶之道,茶之德,茶之法,茶之用,自傳——病,茶,文:,病,茶,文,

簡介

嚴紹雲曾於2007年,帶領科考隊遍訪雲南200多座茶山,拍攝了上萬張珍貴圖片,並收集了三千多種茶葉標本,央視10套《百科探秘》欄目全程跟拍此次壯舉,最後製作成特別節目《茶山探秘》(上下集),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影像記錄。
後嚴紹雲深入西雙版納古茶山中數年,以茶為師,精勤專定,終悟茶性至簡、道法自然,遂開創“自然成茶道”。以無為之法制茶、奉茶、飲茶,為社會做減法,茶以行道,躬身不輟。
2011年底,嚴紹雲老師攜淳化了5年的自然成茶訪京,舉行“自然成·止語茶會”,迄今在全國召開了超過700場“止語茶會”,有14000多人與他面對面喝過茶。

自然成茶道簡介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幸天造雲南,尚有殊勝秘境,上有古土茶樹,生時和潤,長時無擾,采之制之,奉之飲之,皆承無為·守中之法,由此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是名“自然成”。
“自然成”事業由當代茶人嚴紹雲先生髮起。以茶為本,奉茶行道,“用減法做茶,用茶做減法”,讓身體健康,讓家庭美滿,讓社會和諧,讓一切自然。
嚴紹雲

作品——茶

茶之由

神農者,炎帝也,其時,尚無五穀,人以花果草莖充飢,時常中毒。神農遂入山嘗百草,以作化解之方。帝日遇七十毒,乃入彼樹,斷葉而服,其毒得解。後人遂創荼字,以作記錄。
神農嘗百草而得植種之法,依法而興農業,故名神農氏,茶之為用始於神農,刀耕火種始於神農,五穀為糧始於神農,草藥中醫始於神農。

茶之性

吾輩生於守中之國,是名中國。祖先教化,凡事皆需務本持中,是名本事。故一切聖賢,皆秉持中庸之道。中者,庸之體,庸者,中之用。凡世間萬物,皆應對而生,譬如內外,前後,上下,左右,陰陽,冷熱,明暗。守中務本,方能不偏不倚,不缺不過。垢與淨對,增與減對,夫與妻對,飯與茶對,故垢時需淨,增時需減,夫外婦內,故能相輔相成。五穀性溫,茶性清涼,溫涼互化,以為中庸。

茶之道

天地之間,萬物滋生,動植成物,相依為命。草木不能離鳥獸而生,鳥獸不能棄草木而活。人者,萬物之靈,茶者,瑞草之英。人茶相應,動靜相宜,可體其妙,觀其奧,入其玄,得其道。故古有聖賢,奉茶行道,以作教化,度一切眾生,明中庸之理,秉無為之法,行抱一之事,得天人之道。

茶之德

茶之一德,應之以身,人生有命,壽者常動。心動體動,念動意動,情動感動,想動思動,皆有損耗;故需食糧,以作補充。如燈需添油,燭需裹蠟。然增減之間,其體必有餘剩,少則添增累贅,耗陽損陰。多則傷身害體,折壽殞命,故衣需洗,地需掃,窗需拭,體需清。
茶水交融,而生茶氣,其氣有三德,一曰清,二曰正,三曰和。故茶需啜飲,呼吸之氣經茶湯之濾而入體,濁去清存,而得清氣,清氣經咽入肺歸心,復從鼻出,可以清氣道,掃心肺,通鼻竅。茶需熱飲,以助正氣,正氣經喉入脾胃,再入腸肝腎,可以化食毒,正脾胃,疏肝腎。茶需靜飲,方得和氣,和氣自息而入,行於任督二脈,滲透流走,編周身經絡,令陰陽之氣圓融。故飯後適時,人需飲茶,方能除余剩,守平衡,得安康,是名清身。
茶之二德,應之以情,在世為人,則有身心,情種播於心地,故人有心情,身入世俗諸境,諸情滋生。心不動時,情亦不動,是名情懷。心動成念,念續成感,故名情感,感入諸境,糾結成緒,故名情緒,緒如野草,斬而復生,故名情志。情志有五,常駐五臟,久蓄成傷。怒喜思悲恐,所應肝心脾肺腎。情志動時,內勞身心,外增是非,故一切情志,皆應令止。
止情之法,如救災撲火,先脫身彼火,再斷其火路,復覆之以水,其火乃滅。情志生時,以茶可止,飲茶止語,此脫身彼火,體茶止思,此斷其火路,茶潤五臟,此覆之以水。情時以茶,可以止情志,離情緒,化情感,終止於一而成情懷,是名正情。
茶之三德,應之以氣,世多紛爭,久處成習,久習成慣,慣使氣生。吾我貢高而生傲氣,進取不遂而生餒氣。爭強遇挫而生怒氣,受辱失寵而生怨氣。諸氣住心,則心不能安,心使氣則表相叢生,相原是妄,不堪實用,故以彼相遮掩,取相則入相,住相復生相,相來相往,妄復以妄,久而失卻赤誠之心。世俗之交,表里不一,相互算計,彼此堤防。故人需和氣,和氣者心地清淨,童叟無欺,不遮不防,自在坦然。
茶水交融,相衝而用,其有大和之德。泡時心靜,此心自平,奉時恭敬,彼心亦平,往來之間,言誠語善,彼此心平氣和,乃成君子之交。是名和氣。
茶之四德,應之以妄,相於互動而生。天地萬物,皆運動不止,唯相駐不化,故凡一切相,皆是虛妄。相由心生,而成諸想,由心入腦,而成諸思,想如野馬,思如幻法,常思久想,勞神傷身,其弊甚大。
人行茶事,六門齊用,故見聞嗅味覺知,悉皆是茶。泡奉飲時,束眼耳鼻舌身意,悉歸一念,知見一切法,皆如凌空觀雨,隔岸聞聲,外不迎不送,內不染不雜,妄無所處,自然不住,此謂離妄。
茶之五德,應之以欲,虧欠若谷之謂欲,人乃萬物之靈,域中之大,故常於彼處肆意而為,為之愈烈,欲望愈深。如賭徒見財,餓鬼遇飯。欲之為用,其害甚大,內生諸妄,外造諸業。欲始於欠,故不可欠此逐彼,越逐越虧。欲成若谷,故不可挖彼填此,越填越深,解欲之法,唯有度化。
欲時飲茶,如釜底抽薪,茶入體脈,遍周全身,令心定神安,諸欲漸褪。欲退之時,如落潮離灘,潮落礁現,瘡痍自見,茶時內觀,可見其緣,舍之以身,報之以善,因緣了卻,欲不復生,是名化欲。
茶之六德,應之以心,身外有大地,身內有心地。一切諸相,皆裡應外合而成,人因心地生物,便於大地施設,又因大地見物,復於心地施設。譬如建屋,世上本無屋,一人一日心生一屋,經思慮考較而成想法,遂於地上築建一屋,一人見屋,取相入心而成另一屋,遂於旁又建一屋,眾人見屋,各入心地而成多屋,乃於地上復建多屋,又有人見左右皆屋,遂心生屋上建屋之法,於地上實施而成一樓,一人又見,復生彼樓,眾人又見,復生諸樓,如此往復,積壘而成高樓大廈,更有多思多慮,多情多欲者,見屋不得屋而心生情志,見彼樓頗高而多諸思想。地遭層層建築,久之不見原貌。心遭層層建築,久之不見其真。相原是妄,人有外覺,故成世界,人有內感,故成心境。世界本虛妄,人心亦虛妄。世界因虛妄而多難,人心因虛妄而多苦,然世界易改,心境難消,故人心之苦尤勝大地之難。
離苦得樂,離相見真。茶於飲時,外束諸感而離諸相,茶時止觀,內定諸心而離諸境,茶氣護體,令一心不亂,如孤舟渡海,內外不擾則風平浪靜,一切因緣俱現,心中眾生,悉皆度化,終能棄舟登岸,見性成道,故曰明心。

茶之法

茶之為用,其有五變,故生五法,而成五韻,一曰山,二曰法,三曰陳,四曰水,五曰禪。
茶之山韻,其有八因,一名區位,二名環境,三名種群,四名種植,五名生態,六名管理,七名氣候,八名節氣。區位者,一者高原,二者綠洲,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環境者,一曰赤壤,二曰密林,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種群者,古種者上,群種者中,改種者下。種植者,自生者上,育苗者中,扦插者下。生態者,獨生者上,稀疏者中,密集者下。管理者,原態者上,修剪者中,矮伐者下。氣候者,順調者上,乾旱者中,洪澇者下。節氣者,頭采者上,春秋者中,冬夏者下。
茶之法韻,成於水火,世人制茶,不離水火二法。水者得水相,火者得火相。水火相濟,則二相相激。水火相律,則二相相化,制茶以法,道法自然。上者為而無為,法不住茶而成自然之味。中者順勢而為,水火相輔而得清爽之味,下者弄法成巧,催激反覆而生奇香異味。
茶之陳韻,成於淳化,茶經法制,必生法相,故需淳以化之。淳之越久,其氣越和,淳時守中,令其不乾不濕,不寒不燥,順四象之態,自然而成。陳之為韻,上者清淨,中者醇和,下者雜濁。
茶之水韻,成於浸泡,茶水交融,或靜或動,不動者,方知彼動。上者心不動,離水相茶相而成道法,中者神不動,觀茶水動靜而得心法,下者心神皆動,依品飲思慮而得技法。
茶之禪韻,成於品飲,飲者人眾,身心各異,或由或逐,或視或觀,或思或感,或靜或動。故得失不一,上者得其道,中者得其氣,下者得其味。

茶之用

茶之為用,需遵天命,故茶有八不飲:飽不飲,飢不飲,濃不飲,淡不飲,燙不飲,冷不飲,多不飲,少不飲。
奉茶為師,人需自律,故人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
一日之中,申時最宜飲茶,巳時次之,其時正值兩餐之間,行談之際,不飢不飽,不寒不熱。泡奉飲時,皆需安身端坐,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立腰松腹,肩與踝齊,腳踏實地。雙手用時,分合有頓,動只其一。飲時左手端杯,右手護持,手不用時,或左攏右握護于丹田,或左開右環安置腿上。茶至先敬禮,舉杯如作揖,飲後凝神坐,內觀外止語。
飲茶如飲湯,緩啜慢飲,啜而有聲,舌定喉松,咽而不吞。行氣以吐納之法,呼收吸松,呼如推氣筒,吸如放海綿,呼時細柔平緩,吸時輕鬆弱短。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行道以茶,法必無為。事茶成技,術不若巧,巧不若藝,藝不若法,法不若無法,故佛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道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而不爭,即是無為,此茶之真諦也。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行道以茶,法必無為。
生時和潤,長時無擾,事時中正,淳時清淨。
其性曰簡,其本曰圓,其用曰全,名自然成。
自然成茶葉標準初制廠自然成茶葉標準初制廠

自傳——病,茶,文:

這一生,我有幸遇到了三位老師。

我遇見第一位老師是在1992年,當時我18歲,在雲南玉溪師專上學,學習音樂教育。我組建了學校第一隻校樂隊,後來還組建了全市第一隻職業搖滾樂隊。就在我準備用搖滾樂證明生命是多么燦爛的時候,我得了強直性脊柱炎。這個病讓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疾病的痛苦,並不來源於疾病本身,而是源自身體和精神的對抗。”夏天洗冷水澡,並不難受,因為我們想要的是涼快。但若是冬天被扔到了河裡,就會很痛苦,因為我們想要的是溫暖,得到的卻是寒冷。
嚴紹雲
強脊炎對一個搖滾青年的摧殘,或者說搖滾樂對一個強脊炎患者的摧殘,是非常強烈的。搖滾是情緒的極端爆發,而強脊炎是一種僵直性的病,就好像冰水澆在了烈火上。
那時我住在街道旁邊小胡同里廁所旁的一間老房子裡,那樣的地方被叫做城中村,其實應該叫做村中城。旁邊是吸毒販毒一條街,去上廁所時,常常會看到某個蹲坑的隔牆裡耷拉出一條肌肉嚴重萎縮、布滿針痕的腿。
我被認定為他們中的一份子,以至於我的父親專門把我帶回家,像我一歲時那樣寸步不離地陪伴了我半個月。還有一個高中同學,過去我曾幫他出過頭,後來他當上了戒毒所的所長,作為報答,我被他抓到戒毒所里做了專業鑑定,才算證明了清白。
我用身體做了另一道證明題:每天高於1000cc的酒精加上40根以上的香菸,以及不低於8小時的轟鳴聲,日夜顛倒的作息,再加上兩種極端情緒——極度亢奮和極度低落的反覆煎熬,其坑爹速度遠遠賽過了海洛因:我只用了半年,就達到了別人吸毒三年以上的效果。
之後搖滾樂隊解散,我終於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我開始到書店看各種醫學方面的書,因為我聽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接著我又四處尋醫問藥,因為我又聽說“破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以為一切都會好轉,其實,噩夢方始。
在四處學習和訪醫問藥的幾年後,有一天早上醒來,我陷入了持續的恐懼中,我突然不能動了,頭劇烈地疼痛,接著內臟開始腐壞,小便全是血,大便全是膿。左眼發炎腫大,右眼持續流淚,耳朵整天嘯叫,左耳是重金屬solo時的超高音,右耳是低音貝斯的轟鳴,左鼻子阻塞,右鼻子流涕。口腔接連潰瘍,牙齦腫大,喉嚨持續紅腫,腸胃極度難受,一吃完就想吐,一吐完又想吃,每晚持續頭痛,痛到全身僵硬,虛脫,無力去按呼叫器,每天出兩斤以上的汗水,十多天時間,體重下降了近40斤。
我住到了醫院神經內科里,做了大量的檢查,除了發現我的大腦比病友們的更加肥碩光滑,看起來似乎更令人充滿食慾外,並未發現太嚴重的問題。醫生們派了隔壁精神科的大夫來對我進行會診,問了我一些問題後,讓我簽上字,表明若我在住院期間跳樓自殺,他們將不負任何責任。
我明白了為什麼老人們能夠預知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因為人的身體健康狀態就像股市,總是起起落落,當連續很多天不反彈的時候,股災就降臨了。這件事看起來很糟糕,其實恰恰相反,事實證明我是幸運的。
不久我就出院了,因為我決定做一次垂死掙扎。我花了兩個小時,從住院部走到門診去看了一位中醫(路上還碰到一隻蝸牛,陪我走了很長一段)。她居然說她能治我的病,讓我回去少吃飯,多睡覺,恢復點再回來開藥給我吃。我相信了她,因為她像算卦一樣,把我過去的症狀全部列舉了出來。
股票居然開始反彈。
這讓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情緒和妄想對身體的摧殘,比疾病嚴重得多。
病,是我的第一個老師。
我非常感恩這個老師,因為他讓我體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我們不是在痛苦中,就是在去痛苦的路上,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快樂,都是釀造痛苦的過程。”
我開始思考:既然痛苦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顯然我看過的那些書上,是沒有答案的。顯然我的那些朋友們也不能夠告訴我答案。即使有人告訴我答案,我也不會信。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個老師。

那是一個午後,我用書上學來的“上投法”,把一小撮乾癟的茶葉投到水裡的時候,剛好一縷陽光從窗縫中射進來,照到杯子上,吸引了我的視線。我看到茶葉在舒展、變綠,輕輕擺動的絨毛和密密麻麻的小氣泡,我嗅到水裡散發出的清香,我喝了一口茶湯,感覺到身體裡被注入了一股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一種寧靜的生命力,我預感到,我的第二次生命即將開始。
前不久聽到一個流行詞,叫“打了雞血”,這句話的升級版可以叫做“打了茶湯”。
我迅速從腳踏車棚里翻出很久沒騎的腳踏車,開始了訪茶之旅。
首先是書店,書店裡的茶書不算多,沒費多大勁,就是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稍微厚了一點,令我明白了為什麼古人要說“破萬卷書”,心裡很忐忑,因為那本書太貴了。雖然我很小心地翻,但最終書還是被收走了,因為一段時間後,它已經快破了。
接著是大街,一切開著門的茶店。
後來雲南有了茶葉批發市場。於是我把腳踏車停在較遠的地方,以掩蓋我的身份,然後西裝革履地進去蹭茶喝。
後來我嫌效率不高,又買了很多蓋碗回家,從茶店要很多茶樣回去,對比著喝。
再後來就一三五專門抓茶樣,二四六專門喝。
時不我待,手腳嘴配合好的話,從早到晚可以喝180多泡茶。
喝多了茶時,會經常性嘔吐,身體很虛弱,但精神很好。
再後來很多開茶店的越來越喜歡我,我就可以直接把腳踏車停到他們店門口了。
因為我幾句話,就能幫他們搞定一筆生意。
再後來我學會了上網,只上茶葉論壇,無事不聊qq,絕對不玩遊戲。
後來其中一個網站請我做了普洱茶版塊的版主,這個網站叫做“三醉齋”。
那個版塊成了當時最旺的茶人聖地,人氣多過第二名10倍以上,當然,這不是我的功勞。
我卻因此認識了很多海內外的茶人。
我開始向人請教茶,先是請教各地著名茶人,後來請教專業的制茶和審評人士。再後來我就飄飄然了。
因為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懂茶了。他們懂的我都懂,我懂的很多他們都不懂。
當大家還沉浸在“香”“醇”“厚”“霸氣”“綿軟”“柔滑”“協調性”等一系列既不能準確描述、也不能夠有效交流的辭彙里的時候,我已經開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鑑別方法,還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來論述茶葉的評鑑。
這事其實非常容易。人體只有五個感官,眼耳鼻舌身,聽覺部分在茶里是不存在的,視覺部分用照片會清晰得多,所以需要表達的就僅剩下嗅覺、味覺、觸覺三樣。分開,在每一種“覺”上儘可能地細分,然後再用上幾個儘量準確的詞。譬如觸覺部分,其實人除了能感覺到溫度外,剩下的觸覺感大概就七個:細,軟,清,滑,沉,潤,深。再加上程度副詞,譬如“較、尚、稍、略、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描述出一泡茶湯的感官體驗。
看,我用了一百多個字就描述清楚了老茶客們很多年都說不清的事,要再詳細一些,我只需要花三分鐘,就可以把這些內容解釋得明明白白。
更關鍵的是,我能夠把引發所有感受的原因描述得很有說服力,而且繪聲繪色。
後來我發現茶在身體裡還有更深的觸覺,當時被茶人們稱為“茶氣”。但那時大家對茶氣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打嗝”“放屁”“流汗”“排泄”上。
我體驗到的茶氣要細緻得多、清晰得多:滲透,流走,化融,疏通,彌散。
更深入一些,我發現一切都在不斷地變,這種感官以外的延續通常被稱為“韻”,即如“弦外之音”“畫外之境”。
茶人們對“韻”的闡述,通常會既神秘又模糊。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個詞:“忽悠”。
譬如“觀音韻”“岩韻”“喉韻”。當我去問“什麼是xx韻”的時候,會得到一大堆關於該茶葉的產地環境、工藝等神秘莫測、不可思議的描述,最後再加上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而我能夠把“韻”說得很清楚。其實這件事也很簡單,茶從採摘到品飲,有五個變數,茶山原料不同,加工工法不同,淳化時地不同,沖泡器法不同,飲者心行不同,都會導致風格的變化,所以一泡茶里有五個韻,我把它們分別叫做:山韻,法韻,陳韻,水韻,禪韻。任何一泡茶,都是由這五韻和合而成的,一旦把五種風格區分開,就會非常容易辨別。
雲南有世界上最好的氣候和水土,因此能夠孕育出最好的茶樹,再加上最少的人工干擾,成就了世界上最高品質的茶葉。這些茶葉生長的地方叫做:古六大茶山。其中最好的在倚邦和曼灑。
基本上所有茶人都會到此一游。
我當然也不例外。
當年我初到易武鄉(現在曼灑山的行政中心)時,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跑遍了村村寨寨的家家戶戶,並寫了一篇諷刺型遊記《我的易武行》。
那時我的邏輯是:因為水太深,所以要諷刺。
慚愧。
不久我開始招兵買馬,租房子搭灶,建設了第一個非家庭作坊專業型手工初制所,因為我對之前所有茶農做的茶都非常不滿意,一定要親手做出最好的茶來。
我開始研究制茶工藝,最先是用知識,但很快我就發現:盡信書不如無書,盡用書不如服毒。於是改變策略,把所有炒茶炒得好的人的方法綜合起來,再最佳化組合,加上我犀利的感官評鑑和邏輯推理能力,很快就做出了湯軟水滑、鮮醇爽口、比任何茶都要好喝的茶,得到了一幫資深茶友的追捧。
我把茶放到了不同的地方,等待著來年的好訊息。
就像巴依老爺等待著收穫金子。
這一切看起來很好,其實很糟糕。
搖滾樂之所以風靡,是因為劇烈的摩擦。
摩擦除了能夠產生搖滾,還能夠產生傲氣。
傲氣最初浮在表面上,表現為傲慢。
我甚至會居高臨下地去教育一個慕名來訪的五十多歲老茶人。而對方在整個過程中一直非常的虛心與和藹。
傲氣後來沉到了心裡,變成了傲骨。
傲骨聽起來很不錯,其實更糟糕,它遮蔽了心靈,讓我無法安定下來。
這遠遠地偏離了我的初衷,我得到了很多知識,卻丟失了我最初在茶里體驗到的那種,寧靜的生命。
茶變成了另一支搖滾樂。
很快我就收穫了報應,金子變成了沙子。
一年半後,各地寄回來的茶,要么湯越來越利,要么香越來越飄,要么越來越黏糊,要么越來越沉悶。
這件事看起來很糟糕,其實很美妙。
我不停地喝著這些茶,越喝越舒暢。因為一切失敗都是為成功積累經驗,哪怕失敗了一輩子,只要最後能夠成功,就夠了。
對於寧靜的生命而言,失敗感和成就感的作用是一樣的,遮蔽,所以我享受失敗,害怕成功,因為失敗感很快就會離開,而成就感會一直黏著我。
我終於找到了制茶的方法。
答案就是:反過來,做減法。
下到谷底,怎么走都是上坡;站在南極,任何方向都通往北極。
找到方法後,下一步就是確定最好的產地。書上有記載過去出貢茶的地方,可我並不相信皇帝們的價值觀,因為電影和小說里,皇帝老兒們整日都呆在皇宮,被奸臣和太監們蒙蔽。
於是我迅速把雲南所有的茶山跑了一遍,收集了各地的茶樣,進行了區分和對比。
現有的資料顯然不夠細緻,於是我組織了一個“團伙”,把整個古六大茶山凡是產茶的村寨都調查了一遍:統計茶園情況、海拔、經緯度、茶園形態、地質情況、產量。製作茶樣,測量茶樹,做了很多標本。把各個村里最老的,說話能聽清楚的老人走訪了一遍,並留下了調查錄音。最後得到的結論是:皇帝老兒居然是對的。
那時茶山很熱,吸引了很多媒體,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有一個“百科探秘”欄目,跟著我們進山,並拍攝了上下兩集紀錄片《茶山探秘》。
當時普洱茶也很熱,而人才和茶葉一樣搶手,於是就有一些劉備和宋江們,沿著江湖上的痕跡找到了我。
其中,有一位過去認識的茶友,有錢,孝順,大方,謙和。我們暢談了很多天,一致認為:茶,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
我們決定,花五年時間,用最好的原料,制茶,淳化。
那時很多人從普洱茶上撈到了很多錢,但我並不屑於這樣做,因為我們必須要等待一個切實的結果。
這五年,不問得失。他出錢,我出青春。
他有錢,我有青春。
他姓朱,我的夥伴們都叫他朱兄。
我和我的夥伴們分別蹲在不同的山頭上,就乾兩件事:做茶,喝茶。
越好的茶,離人類和社會越遠。
沒有廁所,也沒有豬圈,卻有追著狗跑的“火箭豬”,上山解手時須得找根結實的棍子。豬和人一樣,為了吃的,啥事都能幹出來。
電和手機、電腦是串通好的,一用手機和電腦就停電,一不用就來電。
雨和電是冤家,雨一來電就走,甚至雨還未來,電就停了,村幹部如是說:反正都得停,不如先拉閘,避免危險。
而電腦和手機雖然都是電家族的,卻喜歡站在雨的一邊。
我們總得依靠外面的世界活著,哪怕是幾條簡訊。
老天卻不盡遂人意。
再後來就習慣了。
再後來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覺得煩。
幹嘛老不停電啊。
奇怪的轉折。
我居然漸漸習慣了孤獨寂寞。並且開始享受。
我大概分析了一下,過程如下:沒人陪伴,所以天天獨自喝茶,所以不講話,所以沒有交流,所以只能跟茶和自己的思想玩,所以茶和思想就開始捉迷藏,所以茶就戰勝了思想,所以思想就閃了,所以就只剩下了我和茶,所以我就體會到了孤獨寂寞的美妙。
茶以不變應萬變,戰勝了身手敏捷的思想。
茶是我的第二個老師。
茶教會了我怎樣做茶。
茶教會了我怎樣喝茶。
茶教會了我怎樣做人。
我很激動,我想我該和所有的親朋好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一起分享。
沒想到的是:茶越來越好喝,我卻越來越情緒化。
茶越來越好喝是因為不斷的淳化,我越來越情緒化是因為我不斷發現心裡的鬼。
慚愧,斬鬼,心裡有斬不完的鬼。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自責,也是一種情緒,又一種搖滾,心裡有兩個我,在不斷地摩擦。
我似乎找到了真理,卻無法靠近他。
情緒中的人,什麼也幹不了。
直到又有一天,我碰到了第三位老師。

朱兄有一個朋友,發了財後很囂張,後來去讀了書,回來就變了,禮貌,謙和,喜幫人盛飯,在酒桌上唱歌,在KTV里論道。朱兄說,他去讀了書後,回來就組織員工開會,說:“我們公司的董事長是老子,總經理是孔子,我呢,只是代理執行人。”然後公司業績就不斷下滑,瀕臨破產。朱兄很想幫幫他,於是,就約我去和他喝了一次茶。
從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五點,我們陪他幹了三件事:
  1. 十二點到兩點:喝酒,感慨,唱歌。
  2. 兩點到三點:聊到一個人和一本書,老子,《道德經》。
  3. 三點到五點:他讓大家猜一個能夠總結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字,無果。
於是我決定去讀一讀《道德經》,看看是一本什麼樣的妖書。
當時我認識的所有人中,對中國文化最有造詣的人叫老蓋。我當天下午五點一過就跟他打了個電話。
他推薦:中華書局,陳鼓應教授,《老子注釋及評介》。
一打開書,我就蒙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看不懂,看注釋,還是看不懂。
看不懂,反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就好像看到“十八歲以下禁入”一樣。
那時我正在為出去行走江湖做準備,所以放了本散文在廁所里,一上廁所就練國語。我果斷地把散文換成了《道德經》。記得誰曾經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慚愧……
讀了約一百遍的時候,我開始隱約有些感悟,因為我發現常常在某個場景中,腦海里會閃出《道德經》里的某句話,譬如看到謙下的成功人士,就會出現“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看到富二代們闖禍的訊息,就會出現“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只是當時以為這些都是常見的道理。
同時有些話,我並不以為然,譬如“柔弱勝剛強”“治大國若烹小鮮”“少則得,多則惑”。
尤其看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眾人皆有以,而我獨若遺”等這些句子的時候,覺得老子也不過是一個懂點道理卻很自大的人。
從朗讀的角度,《道德經》比現代散文更加能夠搖頭晃腦,且更加不容易引發便秘,所以我漸漸讀成了習慣。
讀了約二百遍的時候,我不再質疑裡面說的任何一句話,因為我發現,凡是我能大概理解的,都是無法推翻的,而凡是我不能理解的,都是我看不懂的。
看不懂是因為不理解詞義,所以我開始查字典。
顯然,那個朝代的文字不是簡體字,所以我把《道德經》翻譯成大篆,列印出來,繼續讀。
一讀,驚出一身冷汗,我竟然謬解了那么多的字。
譬如“正”和“負”。
上面一橫表示天,下面一個止字,天不動時,是空的。“正”原來是減法。
一個人錢太多,得趴在上面守著,“負”才是加法。
水漫出來叫“益”,把錢捐掉叫“損”。“益”很貪婪,“損”很高尚。
拼在一起的大船叫“方”,容納所有的物事叫“圓”。根本不是一個框框和一個圈圈。
於是我把過去不能理解的詞句里的字大概查了一下,得到的結論是,《道德經》里沒有兩樣東西:一、情感,二、知識。
再讀一百遍後,我發現,老子根本就是個沒有思想的人,於是我明白了,為何古人說“學以致用”,而不是“學以致思”。
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因為我出生在中國。
我沉浸在文字中。
中國字里沒有名詞,因為造字的人知道,世界是運動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張和合而成的圖畫。就連名詞的“名”,都是動詞,描述了人們製造語言的過程:月亮即將消失,用嘴一呼喚,就被人們記住了。
中國字里有很多的動物,“猶”是一隻退縮的猴子,“豫”是一種警惕的大象,“能”比熊厲害得多,“年”很兇惡,“法”是知曉一切的神獸。每個動物的特性後來成了字要表達的內容。
還有很多好玩的關係:“文”是“字”的媽媽,“德”是“道”的兒子,“善”和“美”相表里,“假”是“真”的外套,“康”是“健”的方法,“平”是“安”的前提。
還有很多一直被謬解的東東:譬如“緣份”,緣來時人得分開。譬如“精神”,“精”是用來通“神”的,而不是用來意淫。“文”是用來扭轉顛倒的人性的,所以叫“文化”。“戒指”不是為了炫耀和觀賞,而是為了約束。“音律”不是為了催生情緒,而是節制情感。“知識”和“智慧”相反,“知識”是人類征戰殺伐的武器,而“智慧”是老天淨化人心的禮物。
我從帶“心”字底和“心”字旁的字里,看到了一部完整的人類心理學。
我從不帶“心”字旁和“心”字底的字里,看到了一部完整的人類歷史。
我把不帶“心”的字和帶“心”的字排列了一下,看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身外世界是怎樣連線在一起的。
我看到了“常”字。我看到了生命的無常。
我看到了自由:“自”是一個鼻子,“由”是一盞燈,生命從呼吸開始,然後被意識點燃,消耗,最後熄滅。我意識到,自由是一種最低級的生命狀態,雖然油燈和油是我的,但打火機被握在了別人手裡。
我看到了自然:燃燒過半的火可以用來烤肉,狗為了等著吃骨頭,會守到最後火自己熄滅,所以古人畫了一堆火,一塊肉,一隻狗。合在一起,叫“然”,多么巧妙的表述。
“自然”和“自由”剛好相反。生命會燃燒,也會熄滅,大多數生命是被迫熄滅的,能夠放下一切,自己熄滅,叫做“自然”。
要無牽無掛,就得把垃圾撿乾淨,我看到當我把一團紙扔在外面時,它同時也被扔在了我的心裡。我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和內心世界相連。而內心世界決定了外部世界。
我又看到了一個詞:“修行”。一個人拄著一根棍子在水裡行走,叫做“攸”,水面上風平浪靜,水面下卻暗礁涌動。危險在我們心裡,所以易經上有一句話“君子攸行”。後來攸被加上了打掃衛生用的“彡”,就成了“修”。走路時一隻腳動,一隻腳停,分別叫做“彳(chi)”和“亍(chu)”,合在一起就成了“行”,世界的運動的,而一切運動,都必須以靜止作為支點。我意識到,我該找出心裡的垃圾,並且把它們扔掉。然後在運動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感恩我的第三位老師:文。
這三位老師,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的指引下,我清掃著心裡的垃圾,越來越輕鬆,越來越踏實。
我接受到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我在病里找到了健康,在茶里找到了寧靜,在文字里找到了智慧,並且找到了茶的名字“自然成”,以及用茶傳播智慧的方法“自然成茶道”。
人只要吃飯,就一定要喝茶。就好像我們吃完飯得洗碗一樣。如果分類,茶該站在一切食物和飲料的對面。而且世上只此一味,無可替代。所以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一句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為了提醒他們的後代們:每天,我們必需做的事,是七件,而最重要的,是最後一件。
茶事是所有事中,最純粹的減法。在加法時代,茶能夠幫助人類解決所有的問題,但需要不斷的傳播,所以我幾乎每天都在和各地的朋友們分享著自然成,分享著自然成茶道,分享著文字里的智慧。我不斷得到天地恩賜的寶貴禮物,卻無法擁有哪怕一丁點兒,但我充滿了喜悅,我感恩戴德,哪怕只是一個微末的翻譯者和傳播者。
感恩看完這個自傳的人們,我從未獲得過任何成功,我所擁有過的,只是失敗,我分享這些失敗的經驗,是希望讓更多的人得到寧靜。
祝福大家!希望大家每天都別忘了喝茶!
嚴紹雲
於癸巳年己未月己卯日辛未時
原文刊載於《中華茶人》雜誌總第60期
嚴紹雲
嚴紹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