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澂

嚴澂

嚴澂(1547年——1625年),號天池,字道澈,江蘇常熟人 。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創始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嚴澂
  • 字號:字道澈
    號天池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常熟
  • 出生時間:1547年
  • 去世時間:1625年
  • 主要作品:《松弦管琴譜》、《雲松巢集》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後世評價,

人物生平

嚴澂是明大學士文靖公嚴訥次子。嚴訥做過宰相,他以父蔭官,於公元1604年任邵武知府。
在他上任前,先到郡邑城隍神前發誓:“必不攜邵武一錢歸,神其鑒諸。”到任後,抵制一切賄賂活動。當地有著相沿已久的習慣,就是要向知府供奉豐盛的茶果銀子,嚴澂堅辭不獲,諸公一再苦勸作為薪水費用,在任三年,攢了若干錢,決定拿這些銀子用來休整橋樑,凡郡邑內傾壞的橋樑均修治一新,使民眾得到方便,(見《柳南隨筆》)。
嚴澂歸里後,以琴自娛。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並受到南宋浙江派徐天民的影響。徐天民傳下《徐門琴譜》十卷和《霞外琴譜》十五曲,明代琴家非常推重徐門的傳授,稱之為“徐門正傳”。徐天民的孫子徐夢吉、號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常熟有一位著名琴師陳愛桐,嚴澂就是向他的兒子陳星源學的琴。
據《柳南隨筆》中記載,嚴澂還向一個姓徐的樵夫學琴,即是傳說中言子在墓地教他清商數曲的那位樵夫,嚴澂為樵夫取名徐亦仙。
嚴澂繼承了當地的琴學,又吸取了京師的名手沈音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綜合諸家之長,形成了具有“清、微、淡、遠”的一代琴風。

主要成就

由於常熟縣境有一座虞山,虞山之下有一條河叫做琴川,嚴澂組織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稱,也稱琴川派或虞山派。虞山派是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
他創立琴川琴社,與一眾琴師研討琴學,著有《松弦館琴譜》。
他抨擊當時於琴曲中濫填文詞的風氣,主張發揮音樂本身的表現力。嚴澂所錄之曲,只有譜子沒有文字,他主張音樂應發揮它本身的表現力,不必藉助於文詞;認為音樂表達感情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詞所不及的。
根據《常昭合志稿》中記載,《松弦館琴譜》中自序曰:“古樂湮而琴不傳,所傳者聲而已。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詞用一字當一聲,而謂能聲;又取古曲隨一聲當一字,而謂能文。噫!古樂然乎哉?蓋一字也,曼聲而歌之,則五音殆幾乎編、故古樂,聲一字而鼓不知其凡幾。而欲聲字相當,有是理呼?考古詩被諸管弦者,大抵倚聲而歌,非以歌取聲,今世所傳古琴,操者皆其詞非其聲也。觀濮上之音,師涓能聽而得之,此有調無文之明證。孔子鼓琴得其人,師襄始言為《文王操》,使有詞可讀,孔子不待問師襄亦不待可言矣,云云。”
由於琴壇一度出現濫制琴歌的風氣——它始自龔經的《浙音釋字琴譜》,把所有器樂化的琴曲,機械地每一音都填上一個字作為歌詞。這種歌,歌詞不倫不類,邏輯混亂,語意重複,既無文采,更無詩意。楊掄、楊表正等人也群起效顰,把一些古詩詞甚至散文,也一律逐字配音,所配曲調平庸呆板,根本無法演唱。這種歪風一時充斥琴壇,出版了不少質量低劣的譜集。
由於嚴澂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批評,一時琴道大振,改變了這種狀況,虞山派因此受了人們的尊重。
嚴澂亦擅長詩文、書法,留有《雲松巢集》。

後世評價

1938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中,莊劍丞所寫《今虞琴社同人常熟謁墓游山記》有一段文章記載:“丙子(1937年)初夏,吳門今虞琴社舉行虞山琴集,旅外同人,先期來會。五月二日午後四時,自平門外梅村橋,乘汽車赴虞,車行甚速,五時即達。至則吳景略、張驥一、嚴慧蓀三君,已憑汽艇侯於站次,遂易舟行,五里抵斜橋,天池先生墓在焉,相偕登入,吾師査阜西先生告同人曰:‘此屆會於虞山,凡有三義,首謁墓,次琴集,再次為游山,而謁墓尤為要。以天池先生為有明一代琴宗,首倡琴川雅社,為同調切磋之所,一時海內琴士,莫不聞風嚮往。所著《松弦館琴譜》力主清微淡遠,與江湖游士之煩手淫聲,藉為炫耀者,迥有霄壤之別,用能不趨俗尚,振起宗風,鎔各派於一爐,而歸於中和之古樂,實三百年來琴學上一大功臣。同人夙抱景仰之誠,期收勉學之效,今茲到此,自應瞻拜致敬,將來並擬由本社建立碑亭,以垂不朽’於是同人等雁行肅立,查師司儀,行三鞠躬禮示敬......”——由此可見後人對嚴澂的尊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