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橋鄉(上海市川沙縣下轄鄉)

嚴橋鄉(上海市川沙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嚴橋鄉位於上海市川沙縣黃浦江東岸,因有跨白蓮涇之嚴家橋而得名,,為縣6個蔬菜鄉之一。鄉境西、北與上海市南市、黃浦、楊浦三區接壤;東毗北蔡、花木、洋涇三鄉鎮,南鄰六里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嚴橋鄉
  • 別名:嚴橋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上海市川沙縣
  • 下轄地區:張家樓集鎮、嚴家橋集鎮、光輝村、張橋村等
  • 政府駐地:塘嚴路
  • 地理位置:上海市川沙縣黃浦江東岸
  • 人口:8648
  • 方言:浦東方言
  • 著名景點:嚴家橋
基本概況,社會經濟,

基本概況

嚴橋鄉位於上海市川沙縣黃浦江東岸,因有跨白蓮涇之嚴家橋而得名,,為縣6個蔬菜鄉之一。鄉境西、北與上海市南市、黃浦、楊浦三區接壤;東毗北蔡、花木、洋涇三鄉鎮,南鄰六里鄉。嚴橋鄉地區,唐宋時為華亭縣高昌鄉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為上海縣高昌鄉地,明清兩代隸屬不變。民國17年(1928年),劃歸上海特別市管轄。新中國建立後,嚴橋地區設嚴橋、張樓兩鄉,分屬上海市洋涇區和楊思區。1959年6月,成立嚴橋人民公社,隸屬浦東縣。1961年劃入川沙縣,時有9個大隊,68個生產隊及嚴家橋、張家樓2個農村集鎮。1982年,嚴橋公社部分地區劃歸市區。1984年4月,政社分設,成立嚴橋鄉,轄8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和2個農村集鎮,鄉黨政機關設在塘嚴路。1984年9月1日,嚴橋光輝村、張橋村劃歸上海市黃浦區;金星村、幸福村的全部和塘東村、高潮村、同心村的部分劃歸上海市南市區。1985年嚴橋鄉轄8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共有2410戶,8648人(縣轄數)。嚴橋唐宋聚落遺址,於1975年11月25日在嚴橋公社鄭家灣村南約200米處(今嚴橋鄉塘東村)發現,南距浦建路與楊高路交岔口半公里。浦東戚家廟北百米處(今嚴橋鄉張樓一隊地),是解放前夕(1949年5月7日)李白、秦鴻鈞、張困齋等12烈士英勇就義之地。
嚴橋鄉

社會經濟

嚴橋蔬菜常年種植5000餘畝,以花菜最有特色,已有近百年歷史;常年種植面積3200畝,一般畝產穩定在2000斤左右,有的超3000斤。過去曾以一兩黃金換一兩花菜籽的代價進口栽種。1959年培育花菜籽成功,為我國花菜留籽填補了空白。今“嚴橋花菜”已被中央農牧漁業部列為“豐收計畫”項目,榮獲上海市名特優蔬菜之稱。每年為上海市出口創匯15萬美元。70年代又引進莖椰菜成功。現全鄉農田全部實現電力灌溉,有地下灌溉渠道20.2公里,3780畝菜田有噴灌設施。嚴橋工業,解放前嚴家橋設有火柴廠和小型碾米廠各一個,還有榨油作坊等小手工業工場。1958年起先後辦起了綜合性企業。1985年全鄉擁有4個聯營廠,8個鄉辦廠,8個村辦綜合廠,有造紙、塑膠、服裝、織帶、農機等行業。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7018萬元。嚴橋鄉境內原有嚴家橋、張家樓2個農村集鎮。嚴橋鎮位於楊高路東側,白蓮涇南岸,為南北向對面街,居民大多在嚴家橋南堍。相傳嚴家橋建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為木質橋,l906年,由楊斯盛資助六千元,改建成鋼骨水泥橋。張家樓鎮,舊稱吳家堰,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北京張姓天主教徒隨徐光啟來滬,後定居於浦東,地名張家灣。1900年,吳家堰有張姓築樓而居,“張家樓”始得名。張家樓鎮在張家浜北,源深路西,東西街長0.5公里,鎮東有耶穌聖心大堂。張家樓鎮區於1984年劃入上海市區。
嚴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