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天鐸

嚴天鐸,(1889~1977年),字鴻荃,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上岐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嚴天鐸
  • 字號:字鴻荃
  • 出生時間:1889
  • 去世時間:1977
人物簡介,人物作品,名劇介紹,藝術成就,

人物簡介

天鐸早年在福建法政學校讀書,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光復福州的于山之戰。但以後北洋軍閥李厚基篡奪革命成果,革命志士星散,天鐸則到福清閩劇江湖班抄寫劇本,逐漸成為閩劇編作的知名劇作家,是福州閩劇界最有成就的作者之一。
1977年,嚴天鐸逝世,年88歲。

人物作品

民國12年(1924年),天鐸改編《珍珠塔》為閩劇本,賣給福州“三賽樂”閩劇班。該劇上演後,場場爆滿。天鐸因而成為閩劇編作的知名劇作家。民國20年“賽天然”請天鐸編成《安安送米》,《百蝶香柴扇》,又大獲成功。戲班老闆把劇本的稿酬從80元銀元提高到160元銀元。民國21年,“三賽樂”赴上海演出《珍珠塔》、《劉智遠》、《養媳恨》等3本戲,全是嚴天鐸的作品。民國24年泰國有個戲班老闆到福州,特別邀請嚴天鐸到泰國編成《小星淚》等劇作。其間,天鐸仍有《梁天來》、《張鳳挾死按司堂》等劇本寄回福州“三賽樂”戲班。“三賽樂”得以獨家公演《梁天來》的連台戲,被“文藝”、“南華”、“大中華”等戲院爭相訂演,座無虛席。
民國25年,天鐸從泰國回福州。當時“協民社”的小生李銘玉還是一般的“配角”演員,天鐸專為李銘玉寫了《蘇佩雲》的戲。銘玉當主演,果然自此銘玉名噪梨園。天鐸則被捧為“大炮劇師”。
天鐸還有許多成功的劇作,如號召民眾反對內戰的《救國救民》,反對封建婚姻的《孤兒血》,歌頌民族英雄的《馬占山》,揭露賣國的《夜光杯》,提倡國貨的《民族之恥》和揭露媚外的《玻璃恨》,此外還有《一文錢》、《白扇記》、《燈花緣》、《自怨杯》、《異姓兄弟》、《婢之虐》、《青雲寺》、《紅裙記》、《堯天舜日》、《伯邑考》、《林則徐》、《陳世美》、《法門寺》、《木蘭從軍》、《鑄錯姻緣》、《新茶花》、《難民圖》、《蔡松坡》、《三判孫傳芳》、《伍老與周良顯》、《審楊經》等等。

名劇介紹

《伍老與周良顯》是閩劇最早的一出“時事戲”,它是根據當時在福州發生的一件震動全國的大貪污案編演的。
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庫吏周經、布政司伊轍布、按察使錢受椿等貪官污吏,狠狽為奸,賄賂公行,草菅人命,貪污庫藏巨款達85000餘兩白銀。案發後,百姓紛紛要求嚴辦這批罪大惡極的貪官,聲勢極為浩大。清朝皇帝把為首的罪魁伍拉納、浦霖、周經等人判處死刑,其它同謀者予以革職或降職處分。這時訊息傳來,閩劇的前身“江湖班”(有的地方稱“平講班”)的藝人們,立刻抓住這個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大事件,編成劇本上演,迅速反映當時官場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腐敗。
《伍老與周良顯》中的伍老,劇中名叫“伍三達”,實際上暗指伍拉納;而“周良顯”則是周經的別名。這齣戲反映了當時民眾的憤怒心情,在福州地區首演後,立即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老百姓稱之為舞台上的《官場現形記》。當時福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伍老冠不正,兩獅要金錢。兩台烏暗暗,惟有燭光明。”其中的“伍”是指伍拉納,“冠”是指“官”,兩“獅”是指“布政司”與“巡撫司,”取“獅”與“司”諧音。兩“台”指制台與撫台。“燭”字隱喻“祝”字,即劇中的福州知官祝光明。他是戲裡惟一的清官。但是,查遍乾隆末年、嘉慶初年的福建省府、縣官名錄,都沒有“祝光明”這個清官的名字,說明這個人是戲劇虛構的,以取與民謠中的“烏暗暗”相對應,用以表達當時廣大民眾預祝早日見到社會光明的一種願望。
這齣戲共11場,對封建官吏魚肉百姓、作威作福、搜括民脂民膏的罪行做了辛辣的諷刺,由於各戲班競相上演,轟動一時。

藝術成就

嚴天鐸及其創作是閩劇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他是閩劇文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首先,他多方面探尋了閩劇新的表現形式,開闢新的道路,並以此培養了閩劇觀眾的審美趣味,形成了普遍的審美期待,為建國後閩劇文學發展打下了基礎。其次,他的劇作在特定的時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效應,拉近了閩劇與觀眾,閩劇與現實的距離。其三,新思想新觀念的注入,使閩劇獲得了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不僅是提升、超拔了許多不能演“官戲”的班社,也使整個閩劇舞台演出很大程度上雅化。其四,他為演員、為戲班寫戲。鄭奕奏、林芝芳、李銘玉、陳芝卿、謝億濤、傅億濃都因演他的戲而走紅,這不僅提高了演員知名度,對演員的表演藝術風格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其五,他為閩劇留下許多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使閩劇在博採眾長的同時,有了自己的品格和個性。其六,他的創作觀點、創作方法和創作態度,尤其是他積極干預人生、直面現實的寫實品格,影響了後輩年輕的劇作家們。所以說,嚴天鐸在閩劇藝術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閩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