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酮環境暴露

噻嗪酮屬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主要用於水稻、果樹、茶樹、蔬菜等作物的害蟲防治,對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蟎目具有持效性殺幼蟲活性。可經口,皮膚及呼吸道進入機體。

污染物來源,噻嗪酮的主要用途,噻嗪酮的主要來源,環境水平及人體暴露,環境水平和人體暴露,暴露途徑,生物效應,體內及體外效應,毒性閾值,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人體效應,人體健康危害防治措施,人體防護,預防措施,健康監測,泄漏應急處理,滅火方法,

污染物來源

噻嗪酮的主要用途

噻嗪酮屬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主要用於水稻、果樹、茶樹、蔬菜等作物的害蟲防治,對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蟎目具有持效性殺幼蟲活性。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大葉蟬科、飛虱科:馬鈴薯上的大葉蟬科;柑橘、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柑橘上的蚧科、盾蚧科和粉蚧科。

噻嗪酮的主要來源

農藥污染:噻嗪酮作為農田殺蟲劑大面積的噴灑,造成了土壤的直接污染,並對水體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長期使用能造成農藥在作物上的殘留。

環境水平及人體暴露

環境水平和人體暴露

噻嗪酮是一種二嗪類昆蟲生長調節劑,廣泛用於農林害蟲和家畜疾病傳播媒介的防治,進入環境後可造成污染,人體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水源及食物而被暴露,由於噻嗪酮對光和熱比較穩定,接觸者可引起亞慢性毒性。車間生產工人長期暴露於被污染的環境後,可出現肱二頭肌神經反射異常等亞慢性神經系統中毒症狀。1996年日本Shinano河流的4處樣品點均檢測到噻嗪酮,而附近均有使用殺蟲劑的稻米耕田。4處的平均質量濃度分別是12,12,14,20ng/L;檢測限度是2ng/L。

暴露途徑

可經口,皮膚及呼吸道進入機體。

生物效應

體內及體外效應

對人體的作用機理沒有較多的研究,對昆蟲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不同受藥部位,作用於昆蟲神經內分泌系統,干擾心側體、前胸腺體等的正常活動,呈現一系列不良反應。而這種不良反應是不可逆的,使害蟲受藥後不能復甦。褐稻虱卵的兩種作用方式都是通過卵殼(或卵孔)作用於胚體,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嚴重干擾各外胚層肉陷器官(系統)的形成,或使剛孵化個體接觸藥劑而死,它對飛虱、葉蟬、粉虱、蚧殼蟲等同翅目害蟲有特效,能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代謝作用。

毒性閾值

急性毒性LD50:2198mg/kg(雄大鼠經口);急性經皮LD50>5000mg/kg(雄大鼠經皮);LC50(48h):鯉魚2.7mg/L,虹鱒魚1.4mg/L;蜜蜂在2000mg/L下無直接影響。

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

主要分布於昆蟲的胚胎及神經內分泌系統。其大鼠體內代謝產物為羥基化苯環;硫氧化產物和代森環的切割降解產物。

人體效應

對人、畜毒性較低,不大量攝入無全身中毒反應,對眼睛,皮膚和黏膜有刺激作用。

人體健康危害防治措施

人體防護

(1)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應選擇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眼睛防護:戴安全防護眼鏡,防止眼睛直接接觸。
(3)身體防護:穿相應防護服,戴防化學品手套,防止皮膚直接接觸。
(4)其他: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沐浴更衣。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後備用。

預防措施

(1)安全生產防護措施:密閉操作,加強通風,降低車間空氣中噻嗪酮濃度。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在運輸過程中必須用專車、專船裝運,絕不可與糧食、食品等混裝,以免污染;裝卸搬運時必須做好個人防護。使用過的容器均不準作其他用途。清洗容器及噴霧器的洗滌水不可流入魚塘、河道。
(3)儲存注意事項:儲存於陰涼、通風、防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密封包裝。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4)做好個人防護。施藥時應戴防護用具,防止藥液經口鼻吸入,施藥後應清洗手、臉及身體被污染部分。

健康監測

對於從事生產、使用噻嗪酮的作業人員,就業前、在崗期間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一旦發現異常,須及時脫離接觸並接受必要的治療。

泄漏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口罩,穿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揚塵,小心掃起,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滅火方法

消防人員須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風向滅火。滅火劑:選用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沙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