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火式戰鬥機

噴火式戰鬥機

噴火式戰鬥機(英文:Spitfire Fighter),是二戰期間英國的一型活塞式戰鬥機,是歐洲最優秀的活塞式戰鬥機之一,也是二戰名機。

噴火式戰鬥機是英國第一種成功採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其綜合飛行性能,在二戰時始終居世界先進水平。儘管因為操作和飛行員因素在空中損失頗多,但是它的優良性能還是為英國維持制空權以及歐洲戰局的扭轉起到了重要作用。

噴火式戰鬥機是英國維克斯-超級馬林公司設計師米歇爾以S系列競速飛機為基礎,按照英國空軍的戰術、技術要求於二戰前設計的,其造型精美,性能優異,也被稱為“戰鬥機中的虎式坦克”。各型的噴火式戰鬥機總計生產了約22907架,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基本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噴火式戰鬥機
  • 英文名稱:Spitfire Fighter
  • 研製時間:1934年-1935年 
  • 服役時間:1938年8月
  • 國家:英國
  • 設計單位:超級馬林公司
  • 建造單位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羅·羅) 
  • 建造數量:約22907架 
  • 服役情況:全部退役 
  • 機型:活塞式戰鬥機 
  • 首飛時間:1935年1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氣動結構,動力系統,機載武器,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25年,超級馬林(Supermarine)公司著名飛機設計師較早嘗試單翼設計的先驅雷金納德·米切爾為馬林公司設計了S.4競速飛機,其採用中單翼,外形設計簡潔,於1925年9月13日創造了363千米的速度紀錄。後來他又改進設計了S.5競速飛機,英國皇家空軍於1927年首次用S.5水上飛機參加了著名的施奈德獎競賽,並以452千米的時速奪得第一名,而S.5水上飛機可以說是噴火式戰鬥機的原型。爾後米切爾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安裝了羅爾斯·羅伊斯的發動機。1929年9月12日,S.6改進型以530千米的速度創造了新的速度紀錄。
雷金納德·米切爾雷金納德·米切爾
1930年,英國航空部根據國際形勢和航空技術的進步,發布了新的研製戰鬥機規範F7/30,要求研製高飛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戰鬥機,並從作戰角度著眼將飛機火力增加一倍。這個檔案改變過去的保守狀況,使英國戰鬥機研製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戰鬥機設計是一場全新的挑戰。其最富戲劇性的是單翼機和雙翼機之間的競爭,為了達到規定的速度,單翼機是首選方案,但穩定性好又要選擇雙翼機,另外其他方面的選擇是是否採用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
1931年,米切爾設計的S.6B飛機再次以547千米的速度在施奈德競賽中獲勝。1933年,米切爾又設計了Type 224飛機,該飛機機翼為鷗型,座艙為開放式,起落架也不可收放,雖然沒有獲得很大成功,但他不斷致力於對它的改進。
1934年,英國航空部又制定了新的戰鬥機研製規範F5/34,要求研製最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裝6至8挺機槍的新型戰鬥機,有許多公司參與競爭,這一階段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雙翼機完全消失。設計師卡姆提出了新設計方案,這架最終被命名為颶風式的戰鬥機雖然是全金屬單翼結構,但採用了“憤怒”式的機身結構和尾翼形狀。從技術角度看,颶風式戰鬥機沒有採用當時普遍套用的承力蒙皮結構,其他新技術套用也不多,因此它可以說是經典結構與現代模式的結合。與此同時,米切爾又先後設計了Type 300和K5054飛機。
Type 224Type 224

建造沿革

英國空軍部提交了一份可用名稱名單給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來命名這種Type 300新飛機,時任維克斯公司主席的羅伯特麥克萊恩稱呼他的女兒為“小噴火”,這個字從伊莉莎白時代起是指一種特別火熱,兇惡類型的人,因此它建議用噴火式來命名。但實際上這個名稱先前已被用於內定為米切爾稍早的F.7/30 Type 224的設計。米切爾回應:“他們就會選擇那種血淋淋的傻名稱。”極可能是延用抄襲稍早設計的Type 224。
噴火式原型機,此時安裝的還是雙葉定距螺旋槳噴火式原型機,此時安裝的還是雙葉定距螺旋槳
1935年1月,噴火式原型機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開始生產,1936年3月5日,進行了首次飛行。在試飛過程中,速度達到554千米/小時,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各種報告對它的反映很好,這也立即引起英國皇家空軍的注意,並決定大量訂購這種新型戰鬥機。可惜米切爾因長期勞累而病倒,年僅42歲於1937年夏去世,代替他的設計師約瑟夫·史密斯繼續將噴火式投入生產,並承擔了進一步改進工作,噴火式生產型於1938年8月開始裝備空軍。
噴火式原型機,其不同於後期型號的扁平艙蓋噴火式原型機,其不同於後期型號的扁平艙蓋
二戰中噴火式戰鬥機大量生產,並不斷進行改進,先後發展了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偵察機、教練機和艦載戰鬥機等諸多改型,其各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別。噴火式不計各種亞型和海噴火的各種改型,其原型機的改型就有24個,根據使用發動機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即早期灰背隼型、後期灰背隼型和兀鷲型。如果全部計算,共40餘種型號,歸納起來形成了兩個重要系列,即陸基型噴火式和艦載型“海噴火”。噴火式不但技術性能優異,其生產數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據統計,陸基型噴火式總產量為22907架(一說為22759架),艦載型“海噴火”總產量為256架(一說為2408架),其中產量最大的為Mark V和Mark IX,均超過5000架。二戰後,噴火式仍在不斷改進,如Mark XXI型結構上有較大改動,裝4門20毫米機炮,可掛炸彈。噴火式連續生產了12年後,在英國本土於1947年停產;在英國以外,1954年4月1日,馬來西亞仿製的最後一架噴火式Mark XVIIII型飛機出廠。
海噴火三視圖海噴火三視圖
噴火式的各種Mark型並不說明生產時間,比如實際上噴火IX投入生產要早於噴火VII和VIII,有的Mark型號下還有各種亞型,飛機本身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第一款噴火VB是其實是以噴火IB為基礎改裝的,第一款噴火IX原本是噴火VC。皇家空軍一般用羅馬數字標明改型編號,這樣一直標到噴火XVI,從17開始改用阿拉伯數字一直到最後一種噴火24。另外文中還會標出型號數,這個是超級馬林公司的繪圖設計數字。另外還有一些編號如K、L、N,這是英國皇家空軍給予每一架噴火式都有的生產編號。

服役歷程

1938年8月4日,噴火式首架編號K9789抵達位於達克斯福特(Duxford)的第19中隊,在颶風式提供給諾斯霍特(Northolt)的第111中隊之後九個月,作為皇家空軍第二種裝備了8挺機槍的現代化單翼戰鬥機,噴火式投入服役。在中隊長亨利·卡森(Henry Cozen)的指揮下,19中隊開始用噴火式Mark I型換裝原有的“長手套”(Gauntlet)雙翼機。1938年慕尼黑危機時,第19中隊是唯一的噴火式中隊。
第19中隊的噴火式-飛行員開始都喜歡開艙飛行第19中隊的噴火式-飛行員開始都喜歡開艙飛行
1938年10月31日,第二個接收噴火式的達克斯福特第66中隊接收了編號K9802的噴火。這樣,1938年末,皇家空軍已經擁有了兩個齊裝滿員、儲備充足的噴火式中隊。1939年9月3日,戰爭爆發時,噴火式已經配備給了十個中隊,達克斯福特的第19、66和611中隊,霍恩丘奇(Hornchurch)的第54、65和74中隊,丘奇芬頓(Church Fenton)的第72中隊,卡特瑞克(Catterick)的第41和609中隊,以及阿伯特辛奇(Abbotsinch)的第602中隊。除此之外,第603中隊正在藤舍(Turnhouse)用噴火式更換原有的“角鬥士”戰鬥機,而已經交付的總計306架噴火式中,已有36架因訓練事故報銷了。此外,噴火式還曾出口或轉讓生產,成為不少國家的主戰機種,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退役。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噴火式戰鬥機採用的新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和襟翼裝置,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Bf-109相比各有千秋,水平機動性及火力方面略勝一籌。噴火式的極速比德國的同類戰鬥機略差,但穩定性更佳,可以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由於噴火式的翼載荷比較低,因此與常採用“高速接近,一擊就跑”戰術的德國戰鬥機格鬥時,可通過水平機動性好的優勢奪取戰場主動權。
噴火式戰鬥機機頭噴火式戰鬥機機頭

氣動結構

結構
噴火式戰鬥機採用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灰背隼/梅林”型大功率活塞式發動機(如灰背隼63型發動機的功率為1710馬力)和良好的氣動外形。噴火式採用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採用橢圓平面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複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冀內,飛機駕駛員為一名,單座座艙視野良好。
翼型
噴火式戰鬥機不同型號的掛載、武器、載彈量都不同,常見的翼型有A型,B型,C型,D型,E型,LF型和晚期翼型。其中A型是最基本的,裝備8挺點303(7.62毫米口徑)白朗寧機槍,每邊4挺,這個基本構型直到1942年的C型翼才改變。D型為無武裝的偵查型,機翼內藏有66.5英制加侖的油箱。有的噴火式採用裁短翼來換取低空性能和滾轉能力,這些噴火有的會標註LF低空戰鬥機,而有的則沒有標註。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B型從A型改裝而來,起初安裝兩門西斯帕諾Ⅰ機炮,彈鼓暴露在外,之後改用彈鏈供彈的西斯帕諾Ⅱ,可以安裝兩門西斯帕諾(60發每門炮)和四挺7.62毫米口徑機槍(備彈350發/槍)。
C型是為了減少工時和原料浪費而設計的通用機翼,分為三種武裝,和A型一樣的八挺機槍,和B型一樣的兩門機炮加四挺機槍和全新的四門機炮,此時的西斯帕諾Ⅱ全部使用120發彈鏈供彈,單門炮載彈量提升一倍,同時機翼下各有一個硬點可以掛載重125千克航彈。由於高空會讓暴露在外的機炮受凍,C型沒有空間安裝炮管加熱系統,所以實際上絕大多數飛機還是採用裝120發西斯帕諾兩門加上350發7.62毫米口徑機槍四挺的配置,有的飛機先安裝四炮之後又改回兩炮四槍的配置。另外儘管早期的噴火型號也掛過炸彈,但是真正定位為戰鬥轟炸機的要從噴火IX開始。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E型和C型的結構差不多,不過外側的機槍口被取消了,常用的武器配置為120發西斯帕諾機炮兩門和250發點50(12.7毫米)白朗寧機槍兩挺或者是120發西斯帕諾四門。由於1945年5英寸白朗寧機槍才正式在RAF中服役,所以在此之前使用E型機裝5英寸機槍的只能算個人的改裝。
在戰後的晚期型噴火上,由於馬力更強,所以重新設計了機翼,最初的新機翼理論最大速度為580邁,約合930千米/小時,經過改進後新機翼的理論最大速度則為825邁,約合千米/小時。標準武裝為150發西斯帕諾Ⅱ機炮或者是短身管的西斯帕諾V機炮四門。
側視圖
噴火llA-P8145噴火llA-P8145
噴火llB-P8348噴火llB-P8348
噴火VB-W3970噴火VB-W3970
噴火VC-LZ846噴火VC-LZ846
噴火VC-BR136噴火VC-BR136
噴火VC-BP844噴火VC-BP844
噴火VII-MD101噴火VII-MD101
噴火Vlll-JF447噴火Vlll-JF447
噴火lXB-MK472噴火lXB-MK472
噴火lXC-PV123噴火lXC-PV123
噴火lXC-ML119/UB441噴火lXC-ML119/UB441
噴火PR.Xl-PA892噴火PR.Xl-PA892
噴火FR.XlVE-RN152噴火FR.XlVE-RN152
噴火LF.16E-RW382噴火LF.16E-RW382

動力系統

噴火式戰鬥機Mark Ⅰ型的最大速度為563千米,噴火式Mark Ⅴ型的最大速度達到628千米,1943年出現的噴火式改進型最大速度達到730千米,噴火式的後繼新型的怨恨式戰鬥機最佳飛行狀態下,速度高達795千米,這已接近活塞式飛機的極限了,由此可見它的改進潛力相當大。噴火式從Mark XII型開始換裝功率更大的“兀鷲/格里芬”發動機後,其極限速度突破了700千米/小時的大關,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均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機載武器

噴火式戰鬥機一般裝備8挺7.62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西斯帕諾機炮和4挺7.62毫米或2挺12.7毫米白朗寧機槍,還可攜帶1組約250千克炸彈。

性能數據

機體參數(噴火式Mark VC)
乘員
1人
長度
9.1米-9.54米/9.83米
翼展
11.23米/12.19米
高度
3.57-3.9米
機翼面積
22.5平方米
空重
2540千克/2983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400-3629千克/3648千克
動力
1台灰背隼63型水冷活塞式發動機
推力
功率1650匹馬力(1210千瓦-1230千瓦)
最大飛行速度
655/657-660千米/小時(高度為7620米)
實用升限
11300米-13100米
轉場航程
1060千米
可帶燃油
564升
作戰距離
760千米
運輸距離
1000千米
海平面爬升
1310米/分
推重比
0.35千瓦/千克

衍生型號

早期噴火
噴火式早期的作戰壽命很成問題,在15000英尺(約合4572米),機槍很容易被凍結,這是因為槍管加熱裝置直到第61架噴火Mark I型K5054才被引入。之後又改進機槍位的設計使得灰塵污垢不容易阻塞槍管或者彈鏈,從而增強了機槍耐用性,也使得加熱效率更高。早期型噴火使用的是機械式瞄準鏡,1938年下半年開始巴爾-斯特勞德有限公司的GM2型反射式瞄準鏡被選為制式裝備並安裝在噴火上。這些早期型噴火在18500英尺(約合5600米)最大速度362邁(約合583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在10000英尺(約合3000米)時為2490英尺/分(約合758.95米/分,即12.6米/秒),實用升限(爬升率降低到100英尺/分,即0.5米/秒)為31900英尺(約合9700米)。
噴火式側視圖噴火式側視圖
Mark I
噴火式早期型繼續改進即為Mark I型,德哈維蘭和陸道生產的螺旋槳被改進稱為“通用”螺旋槳,於第175架噴火開始裝備。隨後根據駕駛員的反饋,將原本的平滑式座艙蓋改為吹滴式座艙蓋(一種介於水滴式和平滑式之間的艙蓋形式,噴火上非常常見)以改善頭頂空間和視野,同時將手泵式起落架改為液壓式。這一系列的改進讓噴火Ⅰ型可以達到18600英尺(約合5700米)時最大速度367邁(約合591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10000英尺(約合3000米)時為2150英尺/分(約合655.32米/秒,即10.92米/秒),實用升限為34400英尺(約合10500米)。駕駛員座位後方的11號框架處安裝了一個穩壓器,從N30XX號開始這個安裝位置被提高了,因此影響了後方通透性,從N32XX開始穩壓器直接安裝在駕駛員座位頭靠正後方。其他的改進和颶風式戰鬥機一樣,包括安裝防彈玻璃和輕型合金裝甲板以及後來被自封油箱取代的油箱防火套件。
噴火式MarkI側視圖噴火式MarkI側視圖
1940年,德哈維蘭新型的螺旋槳為噴火式I型帶來又一次起飛距離和爬升率的重大改進。兩段式方向踏板被安裝於所有前線噴火,這樣能使飛行員的腿腳在戰鬥中抬得更高以更難出現“黑視”,也能讓噴火能夠小幅持續轉彎。另一個改進是安裝了後視鏡,後來這種籠罩式後視鏡被更簡單的方形可調整式後視鏡所取代。1940年9月開始,噴火式開始安裝IFF系統,以避免誤傷友軍的情況再次發生。同時安裝了新型電台,這使得飛行員能夠更清晰地聽到指揮以保持編隊。1940年下半年開始,噴火開始安裝艙蓋一鍵拋離設備,只要拉動拉桿,座艙的鎖定就會解除並被氣流吹走,這種設計可以讓噴火的飛行員更容易跳傘逃生。1940年11月,超級馬林公司決定將新生產的各型噴火的副翼從布蒙皮製更換成輕型合金蒙皮,但是在此之後七個月,交付的噴火依舊還是布制蒙皮副翼。1941年5月,用金屬蒙皮副翼的噴火才從生產線上下來。
PR Mark I
二戰開始之前,照相偵察機常規的做法是將轟炸機改裝而成,這些轟炸機保留自衛火力,但是這並不能防止它們不被敵人截擊。1939年8月,空軍中尉勞倫斯·隆巴頓在空軍中校雪梨·科頓(澳大利亞發明家、攝影師和攝影技術先驅,供職於英國皇家空軍)的啟發下在皇家空軍總部備案了一個名為“敵區內照相偵察機”的備忘錄。在備忘錄中,隆巴頓認為應該選用高速小型戰機改裝來對敵區上空進行偵查,這些飛機可以利用其高速和高升限的特性來避免被探知和截擊。隆巴頓推薦使用去除武裝和電台加裝油箱和照相裝置的噴火來執行這種任務,空軍上將休·道丁與其會面後,命令戰鬥機指揮部抽調兩架噴火,N3069和N3071調離戰鬥機指揮部,送往駐紮在大倫敦市黑斯頓機場的黑斯頓飛行隊,這是一個由雪梨·科頓指揮的秘密偵查組織。兩架噴火被移除武裝和電台,填上空的機槍槽和面板以保證結構強度和穩定性,採用淺藍綠色“考姆汀”塗層並拋光。機翼機槍的彈鏈安置處安裝兩架焦距5英寸(約合127毫米)的F24航空相機,可以拍攝飛機下方一個方形區域。安裝加熱裝置以保證相機不會被凍結,鏡頭不會因為高空而起霧模糊,這種噴火被稱為噴火Mark I PR A型,最高速度達到390邁(約合627.64 千米/小時),其後的幾種亞型也是以戰鬥機框架為基礎製造的。
1941年,噴火PR系列被重新命名:C型改名PR Mark III,D型改名PR Mark IV,E型改名PR Mark V,F型改名PR Mark VI,G型改名PR Mark VII,其中D型是超級馬林製造的第一款長距離偵查特化版。戰爭開始後,高速噴火被改造成PR Mark II照相偵察機,競速灰背隼II被灰背隼XII替代,PR專用座艙玻璃也替換了競速風擋。但是油箱容量過小又無法改造,導致無法作為照相偵察機使用,在戰爭期間作為聯絡飛機往返於英國各個機場之間,K9834於1946年報廢。
Mark II
1939年夏天,噴火Mark I早期型K9788開始搭載新型的灰背隼XII發動機進行測試,成功後,使用這種發動機的噴火就被命名為噴火Mark II。灰背隼XII被交給納菲爾德子爵的巨型影子工廠(納菲爾德子爵,指第一代納菲爾德子爵威廉·莫里斯,英國著名發動機生產商和慈善家。影子工廠,是英國為了對應戰爭情況增加飛機產量的計畫)獨占製造。灰背隼XII有1175馬力,使用了科夫曼發動機啟動器而不是前後其他灰背隼所使用的電子點火系統,這使得前部右舷整流罩上有一個小小的淚滴狀突起。與之前的灰背隼發動機所用的全乙二醇冷卻劑不同,灰背隼XII採用的是7:3混合比水乙二醇混合冷卻劑。Mark II設計了全新的專用螺旋槳,螺旋槳-發動機組合能讓噴火II在約合5200米時能快過Mark I後期型6-7邁(9.4-11 千米/小時),並提升爬升率。雖然由於總重的增加,最大速度依然不及早期的噴火I型,但是作戰能力卻強得多。噴火II生產了8機槍的IIA和機炮的IIB型。噴火II很快交付並迅速替代了噴火I的地位,替換下來的噴火I型則被送往訓練設施。
1941年上半年,一部分噴火II被用作“長程”噴火,它們在左翼下掛了一個40英制加侖(約合182升)的副油箱。在滿油的情況下,飛機操縱性下降,極速下降了26邁(約合42 千米/小時),爬升率和實用升限也下降了。一些中隊用這種飛機來為轟炸機提供長距離護航。在噴火Mark II退居二線之後,一部分被用做空對海搜救任務,最初命名為Mark IIC,之後改名為A.S.R. Mark II(A.S.R,Air-Sea Rescue,空對海搜救)。發擁擠用灰背隼XX替換了灰背隼XII,搭載搜救套件和發煙炸彈。
Mark III
噴火III是第一款改進噴火基本設計的機型,其進行了若干用於後來型號的改良。動力採用1390馬力的羅-羅RM 2SM,後來被命名為灰背隼XX的發動機。翼展減小到30英尺6英寸(約合9.3米),翼幅減小到220平方英尺(約合20.4平方米),總長度則增加到30英尺4英寸(約合9.2米)。強化的主起落架則前置了兩英寸,以保證著陸穩定性。襟翼完全打開時可以括住輪子,尾輪也可以完全收縮,風擋完全重新設計。
1940年3月16日,噴火III第一架N3297首飛。1941年上半年,噴火V一架 W3237被按照噴火III進行改進,但它的尾輪不可收縮。在N3297交付給羅-羅之後替代了W3237的位置。W3237則變成了專用測試機,並一直使用到1944年9月。儘管噴火III準備用來替換早期的噴火系列,但灰背隼XX被優先供應給颶風 Mark II系列,這導致噴火III擱置,轉為集中精力研發改良噴火Mark V系列。搭載灰背隼XX的噴火III在21000英尺(約合6400米)時最大速度為400邁(約合640千米/小時)。N3297隨後也成為發動機測試機,並轉而使用A型翼型,並交付給羅-羅。改裝安裝了一台原型灰背隼60發動機,這也使得N3297變成了噴火Mark IX的原型機,重新編號為348型。
Mark V
1940年下半年,英國皇家空軍預測德國會用Ju-87轟炸機對不列顛進行新一輪的持續高空轟炸,此時開始研發對應這種情況的搭載新型發動機的噴火Mark VI型,而在戰機研發未完成之前需要拿來應急的就是噴火Mark V。1941年Mark V問世,細節改進頗多,最基本型是在噴火I型上安裝了一台功率1440馬力的灰背隼45發動機,且配備了單速單段機械增壓,火力也加強,可裝8挺7.7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機炮和4挺機槍,化油器也進行改進使得飛行員可以做零重力機動而不用擔心斷油;Mark VC還將冷卻器移到了機頭下方,可帶250千克炸彈。之後不少Mark I和Mark II都被改裝成了Mark V,共生產了6479架,是當時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噴火V主要有三個版本,為VA、VB和VC,每個版本下還有若干亞型。其中Mark VA(331型)繼續使用裝有8挺點303白朗寧機槍的A型翼,20800英尺(約合6300米)時最高速度為375邁(約合603千米/小時),並能在7.1分鐘內爬升至20000英尺(約合6100米)。
噴火V還被大量銷往其他國家,總共有300架噴火VC熱帶型被運往澳大利亞交付給RAAF,143架噴火VB(包括噴火II版)交付給蘇聯,60架短翼VB交付給葡萄牙,12架交付給皇家埃及空軍(REAF,Royal Egyptian Air Force),1944年足足有一個中隊之多的噴火VB熱帶型交付給土耳其。噴火V還有一架被稱為戴姆勒-賓士版噴火V,1942年11月,英國103中隊的一架噴火VB EN830 NX-X在當時還受德國控制的澤西島聖三一區迪阿蒙莊園的一片白蘿蔔地迫降。這架飛機還能被修好,於是被送到雷希林的德國空軍研究所,並塗裝德國空軍的顏色和標誌試飛,之後測試結果認為噴火的灰背隼發動機應該被戴姆勒-賓士的DB 605A-V-12發動機替換。隨即這架噴火被送往戴姆勒-賓士位於斯圖加特南方埃希特爾丁根的飛機測試部門,戴姆勒-賓士的工程師拆掉灰背隼發動機後發現其發動機艙和Bf-110G的幾乎完全一樣,DB 605發動機裝好後,螺旋槳和機械增壓進氣口則從Bf-109G上拿來,完成了安裝。其他的改變主要是將英國式的裝備改成德國式的。完成後,戴姆勒-賓士版噴火從1944年初開始飛行,德國飛行員非常喜歡並輪流駕駛。1944年8月14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USAAF)的轟炸中,這架噴火被炸毀。
Mark IX
噴火式F Mark IX是專為抗衡德軍Fw-190戰鬥機而發展的另一種主要改型,早期的IX型由噴火I,II和V型改裝而來,其換裝了灰背隼61型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為656千米/小時,高空性能良好,配備有2門機炮和4挺機槍。1943年下半年工廠轉而生產換裝灰背隼66發動機的噴火式 LF Mark IX,噴火式IX型共生產了約5665架。
Mark XVI
噴火式F Mark XVI型幾乎與IX型號相同,但它的發動機為美國授權生產的灰背隼266,並在一些零件工藝上與原版有所區別,由於這款發動機在低空才更好的發揮性能,所以噴火Mark XVI型均採用截翼翼型來提高低空的性能與滾轉,武器配置為2門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和2挺點50白朗寧機槍。
兀鷲噴火
兀鷲噴火是指採用了羅·羅公司的“Griffon Vulture”發動機的新型噴火,是繼灰背隼發動機系列的噴火式之後設計的,依照其命名慣例該發動機稱之為“兀鷲/格里芬”發動機,不包括偵察機在內採用此款發動機的噴火主要作戰改型有IV,XII,XIV,18,21,22和24,它是噴火式戰鬥機家族中最重要的性能提升改型,但操作的平和度不及灰背隼噴火,但這並不影響它脫胎換骨的變化而帶來的優勢。
海噴火
海噴火戰鬥機是英國皇家海軍二戰中使用的第一種國產現代化艦載戰鬥機,也是二戰後期主力艦載戰鬥機。海噴火也有近10種改型,開始的海噴火只是在噴火式Mark V的基礎上加裝著艦鉤並加強起落架而成,直到海噴火Mark III才採用可人工摺疊機翼,換裝了1585馬力的灰背隼55M型發動機,後又改用功率更大的兀鷲15型發動機。
海噴火戰鬥機海噴火戰鬥機
1938年,超級馬林公司向英國海軍部提出了一項基於噴火式的海軍改型,以竟標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的下一代戰鬥機。由於人為因素,海軍部最後還是選擇了費爾利公司的管鼻燕式戰鬥機作為艦隊航空兵未來的主力戰鬥機。但是在戰爭初期面對性能上佳的德國的梅塞斯密特和福克戰機時,管鼻燕式戰鬥機的性能就已經不適應艦隊防空的要求。於是海軍部不得不向空軍部求援,要求獲得使用當時已經大獲成功的噴火式戰鬥機的許可。雖然空軍部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還是同意調撥給海軍一定數量的噴火式Mark I型,然而海軍卻要求空調撥最新型的噴火式Mark V供海軍改裝使用。
1941年9月,經過之前不斷的協調,空軍同意海軍定購了首批250架基於噴火Mark VA和VB型的戰鬥機,但是在雙方簽訂訂單時,皇家海軍依舊沒有確定究竟要在這些飛機上作何修改以適應艦隊航空兵的需要。為了儘快形成戰鬥力,在生產過程中這些飛機僅在原噴火式Mark V型的基礎上簡單加裝了著艦鉤,該型號後來被成為海噴火IIC,共生產372架。海噴火IIC還可細分為海噴火IIC基本型和海噴火L.IIC,後者換裝了功率較大的灰背隼32型發動機。海噴火Mark L.IIC的後期型號還裝備了灰背隼55M型發動機和固定的C型機翼,該型號被稱為海噴火L.IIc(Hybrid),Hybrid即英語混合之意,但是實際上該型號是機翼不可摺疊的的海噴火Mark III。在這些新生產戰鬥機可以服役以前,皇家空軍先期借給皇家海軍110架原屬於空軍的噴火Mark VA和VB,以及3架Mark IIB型戰鬥機用於訓練。在這113架戰鬥機中有59架(包括3架Mark IIB)加裝了著艦鉤,這是首批在皇家海軍中服役的噴火系列戰鬥機。根據訓練中的經驗教訓,此後部分由空軍劃歸海軍的噴火Mark VB型戰鬥機和原來已在訓練中已經使用過的噴火進行了更徹底的改裝,並首次擁有了“SeaSpitfire”的稱呼,即“海噴火”,並被編為海噴火Mark IB。
機庫內的海噴火機庫內的海噴火
海噴火Mark IB和Mark IIC型戰機存在的問題較多,這些問題主要包括降落存在一定困難、飛行員視野不佳、起落架強度不足,尤其是飛機在著艦過程中著艦鉤有時會無法鉤到攔阻索,並且當著艦鉤反彈後會損壞機體後部,其損失於起落故障的飛機數量遠大於損失於空戰的數量。總體來講,早期型的海噴火在低強度作戰條件下使用還是合格的,但是其脆弱的結構制約了其能力的進一步發揮。在上述計畫進行的同時,2架原屬於空軍的噴火Mark V型戰鬥機被送往工廠作了徹底的改進。這兩架飛機改裝完成後進行了多種項目的實驗,這為以後海噴火的設計和改造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1942年2月10日,第一架海噴火Mark IB型戰鬥機成功降落在光輝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這標誌著海噴火正式服役的開始。先後總共有166架原屬於空軍的噴火Mark VB型戰鬥機被改裝為海噴火Mark IB,這些改裝主要包括加裝著艦鉤、對機身後部進行強化、加裝海軍標準的無線電、用於飛機彈射器的設備和摺疊式機翼(僅限于海噴火的部分型號)。
海噴火準備起飛海噴火準備起飛
海噴火的另外一個主要型號是海噴火Mark III型。該型號又分為海噴火Mark F.III型和海噴火Mark L.III型。海噴火Mark III型是海噴火系列中第一次裝備了可摺疊機翼的艦載戰鬥機。海噴火Mark L.III型裝備了轉速較低的灰背隼55M型發動機,其速度和機動性比裝備灰背隼55基本型發動機的海噴火Mark F.III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海噴火Mark III總共生產了約1220架,是海噴火系列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出於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對艦載偵察機的需要,一定數量的海噴火Mark L.IIC和Mark F.III型還加裝了2台f.24航空照相機改作偵察機。改裝後他們的編號變為海噴火Mark L.R.IIC和Mark F.R.III。在執行偵察任務方面,機動靈活的海噴火具有相當的優勢。
1944年11月,從一開始就作為機翼可摺疊的艦載戰鬥機設計的海噴火Mark XV開始製造,其首次使用了兀鷲發動機。1945年5月,海噴火Mark XV正式服役,該機裝備了單級增壓的兀鷲VI發動機和不對稱散熱器。在戰爭結束時共有8個艦載航空兵中隊裝備了海噴火Mark XV,另有4箇中隊正在換裝。這些海噴火Mark XV與美制F4U和F6F共同組成了這一時期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的戰鬥機主力。海噴火Mark XV結合了海噴火Mark III型的機翼、噴火Mark V型的機身和Mark XII型的發動機罩與螺旋槳。由於兀鷲發動機的旋轉方向與灰背隼正好相反,所以海噴火Mark XV在起飛時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偏轉。海噴火Mark XV服役時二戰已經接近結束,但是由於它具有良好的低空特性,所以在在進攻日本本土時主要擔任攔截日軍神風飛機的任務,該型號共製造了390架。
二戰結束後,在海噴火Mark XV的基礎上還發展出海噴火Mark XVII、Mark 45、Mark 46和Mark 47,並分別生產232、50、24和140架。海噴火Mark XVII與Mark XV類似,但是進一步加強了起落架並採用了水滴型座艙蓋。部分海噴火Mark VII的後部油箱被航空照相機取代,改裝為偵察機。海噴火45型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動力裝置兀鷲61型發動機配以5葉螺旋槳或兀鷲85型發動機加上反轉螺旋槳,它的機身結構與噴火Mark 21型相同。海噴火Mark 46是在海噴火Mark 45的基礎上加裝了水滴型座艙蓋的變型,它的後期型號還採用了類似怨恨式戰鬥機的機尾。裝備反轉螺旋槳和液壓摺疊機翼的的海噴火Mark 47增加了機載燃油攜帶量,並參加了韓戰,部分海噴火Mark 46和Mark 47還被改裝為偵察機。
海噴火不僅裝備了英國皇家海軍,它還被部分大英國協國家和其他國家使用。在1946年3月14日到1954年4月29日期間,共有數量為35架的海噴火服役於加拿大皇家海軍的803中隊和883中隊。法國艦隊航空兵也曾經分別於1947年和1948年4月接收過一架海噴火Mark II和3架海噴火Mark III。美國海軍從1944年開始曾經對兩架海噴火Mark IIC型戰鬥機進行了飛行測試,該項目持續到了1945年的歐戰勝利日。南非空軍也曾經對一架編號為LR783的海噴火Mark FIII進行過測試。1951年海噴火正式從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中退役,但是直到1954年還有部分海噴火在英國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服役。海噴火不是非常理想的艦載戰鬥機,這主要是因為其在航空母艦降落時存在一定困難並且航程較短。雖然有這些不足,但是由於該機爬升快、機動性好,所以仍然能非常有效地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
高速噴火
高速型噴火是為了打破世界陸上飛機高速記錄而改進的,儘管噴火I最大速度362邁(約合583千米/小時),但那是節流閥全開時在16800英尺(約合5100米)。而世界記錄的要求是在245英尺(約合75米)高度以下飛行1.86英里(約合2.99千米)。而原型噴火在超低空的飛行速度只有290邁(約合470千米/小時),而1937年11月11日,特裝型Bf-109 V13將世界記錄提高到369邁(約合610千米/小時)。當K9834號噴火I下線之後,立刻進行為了打破世界紀錄為目的的改裝,所有軍用裝備全部移除,機槍座、無線電門等設定成可移除裝備。使用特殊的衝刺型灰背隼Ⅱ發動機和特殊的“競速燃料”(汽油、芳香烴和甲醇的混合物,其中加入少量四乙基鉛能夠讓功率短時暴漲到2100馬力)。螺旋槳選用瓦茨四葉10英尺(約合3米)螺旋槳,冷卻系統使用更強大的壓水冷卻系統,翼展降到33英尺9英寸(約合10.28米),翼尖改成圓形,風擋玻璃改用競速專用,改造完成的高速噴火要比1938年最新的噴火稍重。1938年He -100 V2將記錄改寫為394.6邁(約合635千米/小時),這很接近尚未試飛的高速型噴火的極限速度。1938年11月11日,高速噴火開始試飛,1939年2月下旬,測試最高速度為3000英尺(約合910米)為408邁(約合657千米/小時)。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高速噴火繼續改造,散熱器和上部油箱被移除,取而代之的則是冷凝器和水箱。冷卻水被填入引擎再通過冷凝管儘可能多的回到水箱內,無法冷卻的則會從引擎的基座排出而形成一道蒸汽流。計算後,高速噴火可以在水和燃料用盡之前跑完全程並安全著陸。但是隨後世界紀錄在短時間內被連續刷新,1939年3月30日,He-100 V8跑了463.9邁(約合746.6 千米/小時),隨後同年4月26日,Bf-209 V1則跑出了469.22邁(約合755.14 千米/小時)的速度。高速噴火被認為繼續改造也不會打破記錄而被放棄。

服役動態

英倫戰區
1938年8月,歐洲戰爭爆發,英國皇家空軍已有957架噴火式戰鬥機在11個飛行大隊中服役,是當時盟軍中唯一能與德軍的Bf-l09戰鬥機對抗的機種。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0日,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不列顛之戰。這對英國來說,是一場與德軍爭奪制空權的生死攸關的戰役,英國舉國上下投入了全部力量與法西斯作殊死搏鬥,噴火式和颶風式等戰鬥機充當了空戰的主角。英國防空體系發揮了最大效能,加上擁有性能先進的飛機,挫敗了德國空軍的進犯。
1940年8月15日,在不列顛空戰中,英軍出動974架戰鬥機與2000架敵機交戰,結果以少勝多,使德軍損失飛機數百架,損失率高達20%。從8月24日起的12天內,德軍連續發起所謂的千機大轟炸,還是沒有占到便宜,又被皇家空軍擊落飛機380餘架。進入9月之後,重點轉入首都倫敦的防空作戰,在近50個晝夜的艱苦戰鬥中,有一大批德軍的He111和Ju87飛機被擊落在防區之外,這其中噴火式戰鬥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0年9月15日,300架噴火式和另一批颶風式飛機,僅在短短的20分鐘內一舉擊潰敵轟炸機大編隊,此次戰鬥直接導致希特勒“海獅計畫“的破產,噴火式因此而獲得“英國的救星“的美稱,不列顛之戰最後以英國勝利而告終,據統計英方損失飛機915架,德方損失飛機1733架。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深有感慨地說:“在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如此大量的人(指人民),從如此少量的人(指飛行員)那裡,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馬爾他戰區
噴火式戰鬥機在地中海-馬爾他戰區,同樣有出色的表現。1942年3月,噴火式逐步替代颶風式戰鬥機之後,原來一度壟斷天空的義大利MC20戰鬥機和BR20轟炸機等終於遇到了對手。同年4月份,一部分海噴火由美國的黃蜂號航空母艦運來增援,令局勢發生明顯逆轉。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1943年下半年,盟軍著手解放歐洲大陸。15個飛行大隊的噴火式戰鬥機以馬爾他境內的機場為主要基地,與各戰場上空的德國飛機展開了血戰。到12月噴火式掛上炸彈對修建在荷蘭和法國境內的V-1飛彈發射陣地實施俯衝轟炸。
北非戰區
在北非,英國空軍原先使用的“戰斧“和“英俊戰士“等戰鬥機,其性能裝備不如對方,已顯得力不從心。直到1942年4月,大批噴火式戰鬥機投入,才使局勢發生變化。
1942年6月,海噴火開始在皇家海軍艦隊中服役。同年秋季,為配合北非登入作戰,第一次從甲板上起飛投入空戰。年底,英國海軍已擁有6箇中隊的海噴火飛機,其中大多數為海噴火Mark IIC。
1943年9月,新改型的噴火Mark IX也飛抵北非,英國空軍開始占有較大優勢。四個月後,德軍在該地區全面敗北。
歐洲戰區
1943至1944年間,海噴火先後投入薩來魯諾、諾曼第和法國南部三大登入戰役,為盟軍開闢新的戰場提供了有力的海空掩護。
1944年,改裝兀鷲發動機的噴火式Mark XIV與暴風戰鬥機和P-51等新型戰鬥機開始投入使用,使歐洲戰場盟國空軍的實力大為提高。到6月的諾曼第登入時,僅噴火和海噴火就有15個飛行大隊的兵力。
遠東戰區
1943年10月,第一批共3個飛行大隊的噴火式戰鬥機開始進駐遠東地區的印度。1944年7月,駐印度的噴火式戰鬥機已增加到10個大隊。不久,噴火式Mark 8和美國的P-47等先進飛機又相繼進入印、緬、南太平洋和澳洲等地區,使日本侵略者遇到了強勁的對手。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1945年,海噴火在遠東地區曾多次掩護美制“復仇者“魚雷攻擊機和“螢火蟲“式攻擊機,成功地對日軍在斯麥特拉的煉油廠進行了攻擊。在對日作戰的後期,共有12個飛行中隊的海噴火Mark III和Mark V戰鬥機活躍在南太平洋上空。
噴火式戰鬥機還參加過馬來西亞和朝鮮半島戰爭,中國志願軍空軍在朝鮮空戰中擊落了2架噴火式F2。

總體評價

噴火式戰鬥機在整個二戰期間始終戰鬥在最前線。它參加過無數次重要戰役,建立了不朽功績,成為世人公認的歐洲最優秀的活塞式戰鬥機和二戰名機。尤其是不列顛之戰中,噴火式和颶風式等戰鬥機充當了空戰的主角。(環球網)
噴火式戰鬥機與颶風式相比,是真正的現代戰鬥機,是各種新技術結合的產物,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綜合飛行性能上,都是英國二戰時最先進和最出色的的戰鬥機。噴火式和德國Bf-109並列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也是兩架從大戰初期到結束一直較勁的敵人。(中華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