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德自然村

嘎德自然村

嘎德自然村隸屬於銅都鎮嘎德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銅都鎮北邊,距離銅都 鎮42公里。國土面積2.42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1.1 ℃,年降水量115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243畝,其中人均耕地0.61畝;有林地2014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5戶,有鄉村人口305人,其中農業人口305人,勞動力16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6人。今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外出勞務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嘎德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銅都鎮北邊
  • 海拔:2200米
  • 平均氣溫:11.1 ℃
  • 降水量:1150毫米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8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四通。全村有75戶通自來水,有7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1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27口;該村農戶還沒有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
該村到201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10萬元,占總收入的38%;畜牧業收入11.75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98頭,肉牛20頭,肉羊5頭);林業收入0.15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2.40萬元,占總收入的29%;工資性收入2.50萬元,占總收入的0.06%。農民人均純收入1,056.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外出勞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5人(占勞動力的57 %),在省內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6戶,共鄉村人口237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17人。其中農業人口237人,勞動力16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2人。
該村建有公廁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碧谷1、2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東川一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0公里,距離中學35.00公里。現今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人,其中小學生22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5.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80個。有固定資產4.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項目。。

基層組織

該村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9人,其中男黨員26人、女黨員 3 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9 個村民小組。
該村共有團員40 人。

人文地理

在銅都街道辦事處人民政府駐地東北方27公里。駐地中殿,以駐地得名。清朝年間,河南少林寺僧人道高和尚出師後雲遊名勝山川,到時此,見牯牛寨山峻峭高聳,雲霧繚繞,每晴日朗,蒼翠欲滴,氣勢雄偉,峰下,森林密布,古木參天,山形似盤坐的彌佛,起名碧雲山,於康熙43年(1704年)在碧雲山原阿戛村修建寺廟,稱大殿。後因地勢較高,潮濕,廟壁常垮而遷到這裡重建寺廟,得名中殿。後又因當地人造反,僧人離去後廟宇廢棄。康熙58年(1719年),僧人返回又在中殿下的馬鬃嶺建祝國寺。清屬東川府集義鄉,民國屬會澤縣集義鎮碧谷鄉。1952年屬會澤縣新村區,設中甸鄉,1956年屬東川礦區碧谷鄉。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屬碧穀人民公社,1962年分設中甸人民公社,1965年屬碧穀人民公社,設中甸大隊。1984年5月改為中甸鄉,屬碧谷區公所,同年9月正名為中殿。1988年1月改設村公所,屬碧谷鎮。2005年6月鄉鎮合併,現屬銅都街道辦事處。

新農村建設

201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