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倭亂

明朝倭寇橫行,嘉靖年間倭亂更甚。其中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倭寇53人橫行明朝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

基本介紹

  • 名稱:嘉靖倭亂
  • 地點:浙、皖、蘇三省
  • 時間: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6月7日
  • 參戰方:日本
  • 結果:日軍被全殲
  • 傷亡情況:4000-5000人
簡介,攻南京,結果,倭寇身份,人數爭議,

簡介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6月7日,來自日本的僅有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橫行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最終被明朝大量官兵圍殲。鄭若曾對此感慨無比:“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瞭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姦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
這股倭寇上岸後遇小縣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殺。《明史·日本傳》里的記載用了大量的動詞:“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這股倭寇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他們特種部隊一樣的戰鬥力。《籌海圖編》記載:“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斗,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南陵之戰,蕪湖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蕪湖驍健”,力戰獨進,全部戰死。江寧鎮之戰,明軍指揮朱襄、蔣升率眾迎拒,“不能御,襄戰死,升被創墜馬,官兵死者三百餘人。”
明世宗實錄》記載“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這股倭寇攻打南陵縣城時被總共四個縣的官兵包圍,明軍放箭,倭寇個個能手接飛矢,除了明軍弓軟無力,倭寇的武藝之強確然無疑,難怪明軍愕然後一起崩潰。
路線
浙江:上虞-會稽-杭州-淳安
安徽:歙縣-績溪-旌德-涇縣-南陵-蕪湖-太平府
江蘇:江寧-南京-溧陽-宜興-武進-無錫-蘇州

攻南京

《明史》記載:“賊逐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門、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祩陵關而去。”
突遭襲擊,南京舉城鼎沸。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匆忙下令關閉城門,並命令市民自備糧械,登城守衛。20倍於敵的明軍面對區區53名倭寇,居然緊閉城門,不敢出擊。倭寇攻城兩天,雖未成功,但竟搏殺明軍千人,自己不折一人,從容離開,而明軍竟不敢追擊。
關於攻城的詳細情況,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里記載道:“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結果

這股囂張的倭寇,最終的下場是被全殲。
嘉靖三十四年8月13日,這股倭寇在官兵追擊下,越過武進縣境,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狂奔一百八十餘里,“賊疲定望亭,次日至滸墅關。”這時的滸墅關防線(今蘇州吳縣西北30里),蘇松巡撫曹邦輔、副使王崇古率領僉事董邦政、指揮張大綱、把總婁宇等,督率數千官兵,在陸地、太湖邊布下了天羅地網。之所以殺雞用牛刀,實在是這股倭寇鬧的動靜過大,不剿滅無以上報皇恩,下對黎民。曹邦輔戰前訓誡部下:“此賊勢捋數千勁敵,我地形、兵力為彼所窺,他日大舉入寇,何以支之。誓滅此而後入城!”
以逸待勞的官軍終於和疲憊不堪的倭寇接戰了,在吳林廟官軍擒斬了二十七人,剩下的倭寇逃橫涇前馬橋,躲進一間民舍。官軍團團包圍民居用火攻,倭寇抵擋不住拚命殺出一條血路,跑出一大段路後,四散藏在田禾中。官軍頭目看見田裡“草露微動”,就讓手下齊聲大喊:“賊人躲在田裡!”草木皆兵的倭寇受驚奔出,被悉數擒殺,沒有逃掉一人。

倭寇身份

這53個倭寇來自日本九州。從這股倭寇的行動特點看,很可能是九州最南端的薩摩(今日本鹿兒島縣)人。1555年,日本九州戰事頻仍,戰敗的武士淪為浪人,不少就選擇到中國沿海當海盜。關於他們只攻擊城池和官軍的自殺式行為,一直是個謎團。曹邦輔和鄭若曾猜測這些是日本偵察兵,意在大舉入寇,尚有一定道理。當代有位著名史學家認為這些倭寇是王直的部下,全是中國人,意圖打回歙縣老家,這就顯得破綻過大,想像力過於豐富了。如果說倭寇不是日本人,而是回鄉的歙縣人,那他們一路攻打官軍甚至攻打南京,豈不是自找麻煩自尋死路?他們路上還抓過兩個老百姓帶路,難道連自己老家都不認得?

人數爭議

對這伙倭寇的人數,時人記載不一,有稱“五十三人”,有稱“六七十人”,有稱“七十二人”。
考慮到鄭若曾在抗倭總督胡宗憲幕中,戰役記載都是出自軍方塘報,故“五十三人”之說更為可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