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更快樂

單身更快樂

現今的許多單身人士擁有美好的工作、自己的房子,以及經常往來的朋友。現在已不是一九五〇年代,單身人士不需結婚也可享有魚水之歡,也可養育聰明、快樂且成就非凡的孩子。此時此刻該是單身的大好時光,然而單身人士仍經常被心懷成見的同儕與焦躁不安的親人叮得滿頭包,被迫為自己的單身狀態辯護。 政治界、傳播界與知識界有頭有臉的人物前仆後繼地散播婚姻與單身的迷思。他們保證,只要你結婚,就能過著健康、快樂且長壽的人生,並且再也不會寂寞。 德保羅所著的《單身更快樂》中來自單身前線的成堆故事,踢爆一個又一個迷思,並證實你所聽過的所有婚姻的好處與單身的壞處若不是天花亂墜的誇大,就是根本謬誤。然而儘管單身人士在職場、商場及稅制結構中遭受不平等待遇,他們卻並不任由單身歧視蹂躪壓榨。事實上,單身人士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單身更快樂》充滿著令人振奮的真相與絕妙亮眼的幽默,是一本生氣勃勃又具有煽動性的讀物,值得單身人士、已婚人士及所有徘徊於兩者之間的人士閱讀。

基本介紹

  • 外文名:Singled Out --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 書名:單身更快樂
  • 作者:德保羅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譯者:李江濱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單身更快樂》作者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德保羅(Bella DePaulo),引數十年來的科學研究以及來自單身人士的故事,寫了這本為單身人士平反的著作。作者在書中破除社會對單身人士的種種迷思,指出當中的謬誤,並提出有力的反駁:包括破除單身人仕悽慘、孤獨,以及單身人仕比較自私和自我中心的迷思。另外,作者還指單身人士的生活實際上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幸福。

作者簡介

作者:(美)德保羅 譯者:李江濱、梁婧揚
德保羅(Beua DePaulo)社會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研究所,目前任職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客座教授。德保羅單身,居住於加州桑墨蘭(Summerland),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單身歧視:21世紀難以說清的問題/1
第二章 單身人士與科學/26
第三章 錯誤觀點之一:成雙成對好處多/56
第四章 錯誤觀點之二:一心一意/65
第五章 錯誤觀點之三:籠罩單身人士的陰雲/86
第六章 錯誤觀點之四:你只在乎自己/98
第七章 錯誤觀點之五:單身女性,請注意!/121
第八章 錯誤觀點之六:單身男性,請注意!/136
第九章 錯誤觀點之七:單身父母,請注意!/153
第十章 錯誤觀點之八:真可惜你不完整/167
第十一章 錯誤觀點之九:可憐的人/179
第十二章 錯誤觀點之十:家庭價值/189
第十三章 你以為單身人士悲慘、孤獨,這完全可以理解,原因在這裡/210
第十四章 單身,還是不單身?/217
第十五章 理想之道/225
致謝/235

文摘

被定型也就意味著別人對你心懷成見。假如你告訴新結識的朋友你還是單身的話,一般情況下他們會認為已經了解了你的很多狀況。他們理解你的情緒:你是悲慘的、孤獨的,你羨慕別人成雙成對。他們知道是什麼在驅使著你:渴望成雙成對而不是別的其他事情。如果你已老大不小卻還孑然一身,他們也會知道你沒有固定伴侶的原因:恐懼承諾、眼高過頂或者心中有包袱。也許他們會推測你是同性戀——這也是很糟糕的事情。
他們自信知道一些你的心理發展狀況、你的內心世界:你沒有同齡的已婚人士成熟。從內心深處講,你基本上是自私的。
就算有些人對你別的方面一無所知,而僅知道你是單身,有時他們也會認為對你的家庭狀況幾近了如指掌:你沒有家庭,你的生命中也沒有別的重要人物,哪怕只是一個。事實上,他們了解你的全部生活:你還沒有生活過。
因為你的生命中沒有重要人物,因為你還沒有生活過,所以你可以加班到很晚,可以在假期里出差做所有的工作。到別人家做客時,他們知道你能住在哪裡:睡在客廳里的沙發上就行了,一個可以關門的臥室則不是必需的。
他們知道你的人生將如何向前發展:慢慢變老,然後孤獨地離開。
作為一個單身人士,你是不是不能從上面諸多描述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我就是這樣的。我快樂,我有自己的生活,我也不會獨自終老(這與擁有固定伴侶還是單身沒什麼關聯)。這只是對單身人士的開場白,但也確實是問題的關鍵:傳統的對於單身人士的看法是不真實的,是個假象。對於活生生的、各有特色的單身人士,傳統看法並非準確的描述。
我需要澄清一下“單身”的含義,但在此之前,我需要先解釋一下擁有固定伴侶的意思。固定伴侶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單身人士是從反方向定義的,定義依據的是他們沒有的東西——一個固定的伴侶。單身人士被稱作“未婚者”。然而單身是先出現的狀態,然後這個狀態才被婚姻終止(如果這個狀態真的被終止了的話),為什麼人們不把已婚人士稱作“非單身”呢?
回到固定伴侶關係的話題。婚姻是擁有固定伴侶關係的最佳標準。如果你結婚了,你就有固定伴侶。至於你是幸福還是悲慘,忠貞還是花心,與對方同居一室還是遠隔重洋,都不重要。如果你有結婚證,並且沒有處在撕毀這一紙證明的過程中,那么你就擁有固定伴侶。
法定婚姻十分重要。只有合法的婚姻才伴隨著津貼、特權、獎勵、責任等方面的保障。只有結了婚,你才可以取出另外一個成年人的社會保險金,加入其健保,進人其病房,才有權決定是否用插管餵食的方式維持對方的生命。人口部門統計已婚人口時,只將法定婚姻納入統計範圍。“法定單身”人士指的是沒有法定婚姻的成年人,其範圍包括離異者、喪偶者、一直單身者。
對你的日常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是,你在社會生活中是單身還是擁有固定伴侶。同樣地,如果你結婚了,你會自然而然地被算做是擁有固定伴侶的人。如果你沒有處於法定婚姻的狀態之下,你的狀態的判斷標準就不那么明確。人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線索來判斷你是否擁有固定伴侶。你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看起來不夠固定?你們來往多久了?是否要長期交往下去?要同居嗎?至於你的伴侶是否是異性,對於社會型伴侶的標準而言並不重要。確切地說,不管是同性戀、異性戀還是雙性戀,只要和另外一個人有某種特定的關係,就可以被視為在社會生活中擁有固定伴侶。
傳統上,性是區分固定伴侶關係與其他各種親密關係的重要標準,雖然這一標準尚未成為具體事實,或者已經成為模糊而遙遠的記憶。(當然,只從性的角度來判斷是不夠的。一夜情只是一時的放縱而不能被視為和對方有固定伴侶關係。)
在試圖判定一個人是否擁有社會型伴侶時,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他們是否符合理想中的戀人形象,而不是他們的性行為。這種戀人形象是雙方用充滿愛意的眼神凝視著對方,畫面中沒有別人,畫面背景朦朧而又縹緲。在歌曲中,這種概念往往用聽起來相似的歌名來表現,如納金·高的《你是我的一切》,貓王的《我逝去了的一切》,或者安迪·吉布的《願我成為你的全部》。在歌詞中,最理想的戀人形象存在於利安·萊姆斯的高歌中:“沒有你的日子怎么過?……你是我的世界,我的心靈,我的魂。” 現代文化構想中,固定伴侶是一種雙人遊戲,雙方從彼此的身上尋求陪伴、親密感、關懷、友誼、忠告,共同分擔家務和日常開銷等。他們是彼此希望與夢想的來源,他們是靈魂的伴侶,也是唯一的伴侶,他們既是性伴侶也是其他一切事情的伴侶。
現在我可以解釋什麼是單身了。單身就是沒有固定伴侶。有固定伴侶或者沒有固定伴侶這樣的簡單區別為單身歧視定下了黃金規則,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慣有的思維方式:沒有固定的伴侶,你就低人一等。如果你是單身,那么從定義上你就矮人一截。不論你舉出多少事例來為自己開脫——你有出色的成就,有大量關愛你的親友,有非凡的奉獻精神——只要你沒有靈魂上的伴侶,這些都無濟於事。其他人永遠會撓頭思索你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兒,有哪個地方比較特別(他這人一直有點怪;她特別神經質;我估計他是個同性戀)。有如做一套體操動作,因為其中缺少了關鍵的加分元素,所以,無論你把這套動作完成得多么熟練,多么優雅,仍被認為是有缺憾的。
有固定伴侶或沒有固定伴侶聽起來像是一個失之於簡單的標準。的確,許多明顯的差別肯定也是有其意義的。比如,在那些沒有固定伴侶的人當中,有單身的男性和女性(這永遠是值得關注的差異);一直單身的人和因離異、分居、喪偶而單身的人;年輕的單身人士和年老的單身人士;有子女的單身人士和無子女的單身人士;身居都市的單身人士和居於城郊、鄉下的單身人士;居於沿海地帶的單身人士和中居於西部的單身人士;獨居的單身人士和合居的單身人士;自我滿足的單身人士和為另一半而憔悴的單身人士;不同種族、血統、信仰的單身人士,不一而足。這些類型的區別是有意義的。有些類型的單身人士遭受到的侮辱比其他類型更加冷酷無情。
單身人士的種類千差萬別,但不至於讓人眼花繚亂。事實上,用兩個簡單的尺度就可以將單身人士歸類。第一,現存所有偏見依然維持不變。比如,由於男尊女卑的格局依然未變,女權主義未昌其道,單身男士的日子就比單身女士好過一些。同樣地,富有單身人士的日子比囊中羞澀的單身人士要好過一些。第二,所有人都在抬高靈魂伴侶的地位,靈魂伴侶的價值由此高揚。你是否曾經擁有一個固定伴侶?如果有,你的處境比那些從未有過固定伴侶的人要好一些。(因此,離異或者喪偶的單身人士的處境比那些一直都是單身的人要好一些。)你的靈魂伴侶離開你是否與你的過錯完全無關?
P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