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魁多

喬魁多

喬魁多高粱專家,,1911年6月16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大甘河畔,育成多個高產高粱品種和雜交種在生產上推廣。主持撰寫《中國高粱栽培學》、《中國高粱品種志》等專著,為發展我國高粱生產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魁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1年6月16日
  • 畢業院校:奉天農業大學
  • 職業:高粱專家
  • 出生地:遼寧海城
  • 代表作品:《中國高粱品種志》 《中國高粱栽培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所獲榮譽,發表論著,主要貢獻,編寫專著,善於協作,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1911年6月16日,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大河鋪村(現遼寧省海城市東四鎮大甘村)。
1926年12月,畢業於海城縣第一高等國小。
1931年12月,畢業於海城縣中學。
1934年12月,畢業於營口新制師範學校。
1938年12月,畢業於奉天農業大學農學系。
1939年—1944年,任奉天省立海城農科國民高等學校教員。
1944年—1945年,任奉天省實業廳、遼中縣實業科技士。
1946年,任瀋陽、長春青年復學就業鋪導處及中學進修班教員。
1948年5月,結業於中共遼南行署遼海鞍教師研究班。
1948年5月年—1960年3月,任遼寧省熊岳農業科學試驗所農業技師、研究室主任。
1960年3月年—1985年,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種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高粱研究所名譽所長,高級農藝師、研究員,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遼寧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作物學會和瀋陽市作物學會副理事長。
1985年,離休。
喬魁多1911年6月16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大甘河畔。1924年到海城縣第一高小讀書,1927年就讀于海城縣中學。中國小期間,在頗有學識和社會名望的外祖父及大舅父的薰陶下,他系統地接受過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教育,樹立起求學問、講禮儀、圖報國的信念。1931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報考了免交學費的營口新制師範學校,回鄉作國小教員。1935年,他以優異成績被奉天農業大學錄取,並靠公費讀完大學。大學畢業後,他到奉天省立海城農科國民高等學校任教。他邊教書邊開始初期的高粱品種改良研究。他發動學生廣泛蒐集高粱地方品種,採用單株選擇分系測產、混合留種的辦法,在1942年從400多個大白殼高粱的穗行中選得莖桿堅韌、抗倒伏、耐水淹、產量高、食味好的一個新品種,分發給農戶種植。直至1948年這個品種在海城沿河地區還有栽培,民眾稱之為“小白殼高粱”。品種改良的初始成功,使他對高粱的研究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1944年,日滿統治者在東北教育界大肆搜捕有反滿抗日思想的中國教師,在奉天農業大學岩誠鹿十郎教授的保護下,喬魁多幸免於難,來到奉天省實業廳和遼中縣實業廳任技士。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失業了。為謀生計,1946年春他輾轉於瀋陽、長春擔任中學生物教員。1947年他遠程徒步回到家鄉,此時,他一貧如洗,依靠親友接濟的一間草房和幾畝薄地度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如一聲春雷——給中國農村大地恢復了生機,也給喬魁多帶來了希望。他被定為貧農成分,分得了土地,參加了農會。1948年初,經農會推薦到遼南行署舉辦的遼海鞍教師研究班學習,結業後被調至遼寧省熊岳農業試驗站任農業技師,主持高粱研究工作。當時,研究人員奇缺,工作十分勞累,1950年冬終因以往動盪生活的摧殘患了嚴重的心臟病。病疼纏身、妻弱子小,處境極端困難。熊岳試驗站黨組織立即將喬魁多送到鞍山湯崗子療養院治療。1952年夏病癒出院後他懷著報答共產黨大恩大德的激情,又起早貪黑地忙碌於高粱試驗地里。1957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始終以中共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農業科學研究戰線上勤奮耕耘。
1960年,他被調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工作。直到1985年,先後擔任過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種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他一面組織全所的科學研究工作,一面主持高粱育種、栽培和品種資源研究的國家和省重點課題。72歲時,他籌備組建了全國高粱研究中心——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被任命為名譽所長。他還兼任歷屆遼寧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組成員,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遼寧農業科學》編委會委員等職。

所獲榮譽

他多次被評為省、市各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

發表論著

1 喬魁多.不同類型高粱開花習性的初步觀察.遼寧農業科學,1963,(3):27—28.
2 喬魁多.遼寧高粱品種分布情況和因地制宜地選用高粱品種的經驗.中國農報,1963,(4):26—30.
3 喬魁多主編.中國高粱品種志.上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4 喬魁多主編.中國高粱品種志.下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5 喬魁多主編.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目錄·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6 喬魁多,王富德.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作物品種資源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191—201.
7 喬魁多主編.遼寧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目錄·瀋陽:新農業雜誌出版社,1985.
8 喬魁多主編.中國高粱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主要貢獻

育成多個高產品種和雜交
40年代
早在本世紀40年代,他就改良成功稱為小白殼的高粱品種在生產上套用
50年代初
50年代初,他和育種課題組的同志們一起,利用廣泛蒐集的遼南高粱地方品種作材料進行系統選育。先後從“蓋縣小黃殼”中經一次單株選擇育成“熊岳253”,從“蓋縣早黑殼”中經連續混合選擇育成“熊岳334”。從“遼陽早黑殼”中經混合選擇育成“熊岳360”,分別於1957年和1962年由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確認為推廣品種。其中“熊岳253”比地方品種平均增產20%,推廣面積累計達1500萬畝,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改良品種,也是雜交高粱推廣前遼寧省的主栽品種,在甘肅、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也有廣泛種植。“熊岳334”和“熊岳360”也比地方品種增產10%以上。
勤於實踐
在品種選育目標上,喬魁多強調生態適應性,主張為不同的生態地區選育不同類型的品種。在性狀選擇上,他重視綜合表現,主張一個品種應兼具豐產、抗病蟲、品質優良和經濟實用等特點。他勤於實踐,反覆觀察、精心比較,對品種的優劣有著深刻的洞察力。1970年春,他在海南島山西南繁育種隊的試驗地里,逐區逐行地觀察各種高粱試驗材料。當走到一個雜交種小區前時,繞著這兩個5米行長的小區轉來轉去。從穗到葉,從莖到根,邊看邊測數據,邊琢磨,足有半個小時之久,神情異常集中。接著,他詢問了該雜交種的父本系譜,並且認真地觀察了父本系的表現。他指出該父本系是個很有價值的恢復系,希望在遼寧推廣這個雜交種,這便是後來在遼寧西部廣泛種植的“晉雜1號”。這個恢復系也是全國最著名的恢復系之一——“晉輻1號”。他從未向別人提起過此事,每當別人談到時,總是報以淡淡的微笑。為解決遼寧省麥、油下茬夏種糧食的問題,他60餘歲時仍親自去昌圖縣金家科研基地蹲點,與基地同志一起選育出“金雜3號”早熟高粱雜交種和“117A”雄性不育系,對發展夏播糧食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在選育方法上,他十分注意吸收先進技術和選擇新試材,以不斷提高育種水平,1965年他赴羅馬尼亞考察回國後,撰寫出《羅馬尼亞的雜交高粱發展概況》一文,建議我國重視高粱雜種優勢的利用研究,得到農業部領導的贊同和支持,從而推動了我國雜交高粱的迅速發展。1979年,他引進美國新育成的高粱雄性不育系“T×622A”等,果斷地決定引種鑑定和直接利用同步進行,親自去海南島主持組配雜交種和產量鑑定。同時,將不育系的種子分發給全省各高粱育種單位,開展協作攻關。經一系列的試驗研究,他指出“T×622A”是一個優良不育系,可以取代套用多年的“T×3197A”,作為春播晚熟高粱區的主栽不育系使用。在他的指導下,遼寧省各高粱選育單位相繼育成“遼寧1號”、“沈雜3號”、“鐵雜7號”“錦雜4號”等一批新雜交種。他適時地領導並主持了這批新雜交種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中間試驗,使它們以每年擴種幾十萬畝的速度在遼寧及鄰近省份推廣,並很快取代了原用雜交種,致使遼寧省高粱單產和制種單產提高到全國第一位。
栽培研究和推廣
總結豐產栽培經驗
早在50年代中期,他便積極總結勞動模範的豐產栽培經驗,並將之整理成系統的技術資料,既可指導當時的高粱生產,又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技術文獻。60年代前期,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在遼南平原開展以創高產為中心的高粱樣板田科學實驗,由喬魁多主持技術工作。他親臨第一線,與作物栽培育種、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農田水利、農業機械、農業經濟等專業人員一起,通過豐產田、試驗田和種子田的實踐把農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1964年,1615萬畝高粱樣板田平均畝產261.5公斤,首創了我國高粱大面積豐產的紀錄。緊接著又將他們系統積累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出以“精耕細作保全苗,因地制宜定密度,增施底糞巧追肥,加強測板防病蟲,根據地力用良種”為中心內容的一整套高粱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把理論性、系統性、實用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用以指導以後的生產實踐。為此,受到了當時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接見和表揚。

編寫專著

主持編寫《中國高粱栽培學
80年代初期,喬魁多主持編寫《中國高粱栽培學》。他強調應將傳統栽培技術置於科學理論基礎之上,將民眾的生產經驗與科學家的試驗成果結合起來,將外國的先進技術與本國的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以提高該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他除親筆撰寫有關章節外,還對全書的主要觀點、內容和論據進行審定、修改和補充,力求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表述清楚,文字簡煉。這本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它系統總結了40年來我國高粱栽培科學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生態地區種植高粱的技術經驗與規程。也揭示出獲得高額產量的生物學基礎與規律。這是我國科學家編著的有關高粱栽培科學的第一本理論性專著,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長期和富有成效的育種實踐使喬魁多對高粱品種資源研究倍加重視。他一直認為品種資源研究是育種工作的基礎。搞好品種資源研究不僅能加速當前新品種的育成,還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種質財富。60年代初期,他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內成立了品種資源研究室。這是全國最早建成的專門從事品種資源研究的少數機構之一。他還專門抓高粱品種資源的研究,使其逐漸發展成為育種工作的支柱學科。文化大革命前他就著手編寫東北高粱品種志,後來加以充實撰寫成《中國高粱品種志》。1974年,他在全國高粱雜種伏勢利用協作網的會議上正式提出“圍繞高粱育種工作,全面制定規劃,統一技術標準,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密切協作”的品種資源研究工作方針,接著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首先編寫出《中國高粱品種志》(上冊),重點介紹東北三省的代表性品種384份。1976年該書脫稿時,又組織關內18個省、市、區編寫《中國高粱品種志》(下冊),介紹除上述3省外的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性高粱品種664份。他在編寫高粱品種志過程中,認真核對處理省內省間同名異種和同種異名等問題,保持多樣性,避免重複性。《中國高粱品種志》(上、下冊)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共130萬字。該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高粱栽培做出了區劃,闡述各栽培區內的高粱品種類型、栽培特點和品種更替的歷史發展。該書被評為1983年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隨後他又組織協作網的同志編寫《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目錄》,這本工具書專供農業工作者查證和參考,此書於1984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計80萬字。
抗性鑑定是品種資源研究面向育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喬魁多於1984年底主持全國有代表性的高粱品種資源進行抗病蟲、抗逆境特性鑑定及籽粒營養品質分析的課題,並發現一些特殊種源,以供高粱育種使用。1984年他發表題為《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一文,這是對我國高粱品種資源研究工作的初步總結。鑒於他對高粱品種資源研究做出的貢獻,1988年國家成立中國作物遺傳資源研究會時,他被推選為名譽委員。

善於協作

1969年,58歲的喬魁多與遼寧去海南島繁殖“兩雜”種子的青年人一起,白天頂著烈日在制種田上幹活,晚上點著油燈給繁種隊傳授制種技術。為躲避可能發生的地震,當地民眾紛紛撤離村莊,他卻將生死置之度外,留下守護試驗地和制種田。1978年他67歲高齡,為搞清新疆高粱品種資源分布情況,不顧高血壓和心臟病突發的危險,親自前往實地考察。唐山大地震的餘震未停,他卻隻身一人在北京一間招待所的地下室里揮筆修定《中國高粱品種志》書稿。
他對科學研究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為查清“大青米”(赤蜂)和“大青糧”(寧城)兩個高粱品種的異同,他冒著34℃的高溫徒步20餘里到其中一個品種的原產地做實地調查,終於將它們鑑別清楚。主編《中國高粱品種志》時,他對每篇樣稿都進行逐字逐句的審定和反覆修改,直至達到出版標準為止。在指導高粱同工酶研究時,他對每塊膠版逐一審視,凡有一點異常的都要重做,直到合格為止。他一貫強調進行作物研究只有多設試驗點,經過反覆研究,才能依靠大量而準確的數據取得較為可靠的結論。
他重視並善於組織合作研究。他認為農業科研成果大都是集體勞動的結晶,只有充分發揮集體中每個成員的聰明才智,才能取得新突破。他通過各種渠道熟悉各方面的高粱研究人才,有機會便組織他們進行合作研究。他們的許多科研任務都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多數論著也是集體編著的。他對每個同事都誠懇相待,不管其年齡、資歷、經歷如何,都十分謙虛,儘量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通過商量研究達到共識。他平易近人、和善可親,不僅關心他人工作、學習、晉職情況,也時時談家常,關心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等,給人以值得信任和依賴之感。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常常將榮譽和獎勵歸於合作者,使得與他合作的人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應有的地位。他既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社會評價

1985年離休以後,雖然心臟病年年復發,又遭痛失夫人之苦,但他仍然心繫高粱研究事業,參加力所能及的所內外技術指導工作。1986年以來,他仍在認真指導編寫《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目錄續編》一書,繼續發揮他的光和熱。他就象矗立在秋天田野里的紅高粱,頂著顆顆耀眼的肥碩飽滿的豐收果實,與晚霞餘暉交相輝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