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純修

喬純修

喬純修,字懋卿,號卷楠逸人,原武縣(今原陽縣)韓董莊鄉賀廠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貢,錄為七品吏部小京官。民國改制,歸里,充本邑高小校長,曾當選縣議會議員,以後又在本省安陽、衛輝、沁陽、開封、洛陽、南陽等地從事教育工作,並京師、大連各總督、將軍、總長公館教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純修
  • 別名:懋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原陽
  • 職業:拔貢、書法家、校長、議員
  • 主要成就:編纂《重修原武縣誌》
  • 代表作品:《重修原武縣誌》
簡介,貢獻,

簡介

著名的抗日將領張學良將軍聆聽過他的教誨;袁世凱嫡系俯首帖耳做過他的門生。晚清的王公幕僚有與之過從甚密的藝友。據傳,故宮博物院亦有他書法真跡的收藏。旅遊勝地百泉有喬拔貢的三處真跡:一處是對馮玉祥將軍仰慕的通碑四個蒼勁大字“民族精神”和一通褒揚先人寧肯餓死,不願苟活氣節精神的碑刻,彰顯出喬純修高雅的才思和獨特的書風。更生動的是振衣亭“重建子在川上石坊碑記”的聯語“海面未觀多大水,岳巔既躋不看山”,是喬體書藝的精純體現。新鄉市博物館收藏有其《馮君子藩墓志銘》拓本。
喬純修書法碑刻喬純修書法碑刻
喬引以為豪的不僅是他的學識修養,而且還有他精湛的書法藝術。喬的書法真、草、篆、隸諸體兼備,獨具風骨,引一時風騷,被稱為“喬體”。喬也因此自得。喬有詩曰:我憑絕筆空前聖,立法思加逸少王。
書法是他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四季,每天必練。書寫時屏氣運神,物我皆忘,往往每寫一幅都是大汗淋漓。其書法運筆勻稱,蘊含諸家之妙,近魏非魏,似隸非隸,含柳非柳,自成體系,素有喬體美稱。
他的另一個愛好是收藏書籍。他傾注一生心血收藏的線裝書、盒裝書,清廷政府、北京舊政府給他的證、匾、幛、挽等,整整一個屋子裝得滿滿的,汗牛充棟用在這裡是再恰當不過了。他臨終曾反覆交代其家人:“我的收藏不屬於我自己,那是國家的血脈和精華。你們要保存好,適當的時候捐給國家。”可惜一個老人的夙願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知的紅衛兵付之一炬,整整燒了三天三夜……
喬純修書法作品喬純修書法作品
喬純修書法作品喬純修書法作品
喬純修書法作品喬純修書法作品

貢獻

喬純修對原陽的突出貢獻是一部《重修原武縣誌》撰修孤本。《原武縣誌》創修於明代,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續修不輟,而從乾隆至民國十一年180年間竟成斷代。民國十一年(1922),原武縣長劉啟泰請紳董熊潤修等人籌資編纂縣誌,喬遂被聘為修志局長兼纂修。喬純修作為一個對子孫後代負責的地方俊傑,不顧教務繁忙、經費奇缺、人力匱乏、兵荒馬亂,毅然扛起填補原武斷代志書空白的大旗。他協同當地名士婁玉珂、李森、黃東來共同編輯,後因財政拮据,不一年,局裁人散。翌年,喬應聘北京之教,時本縣人苗元勛亦在京,應喬之約,於公務之暇,二人蒐集資料,編輯志稿,經數年,已成十之六七。民國十七年(1928)秋,二人相攜歸里,共居縣城以期完稿。適省府又有修志令下,婁玉珂等請縣長李育三重開志局,喬、苗二人欣然就職,但經費困難,勉強數月志局又裁撤。喬應大連之請,前往就教,但仍堅持與苗二人書信頻繁,終於民國23年(1934)功成。由於諸種緣故,一直未付刊。遂為手抄本。
《重修原武縣誌》《重修原武縣誌》
《重修原武縣誌》《重修原武縣誌》
《重修原武縣誌》編纂者《重修原武縣誌》編纂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