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派墜子

喬派墜子

喬派墜子又稱化妝墜子,是由河南墜子打板說唱藝人去掉鼓板化妝登台演變而成的新型的戲曲劇種。1939年濮陽縣墜子藝人沈冠英,在大眾劇社首先進行了由曲到戲化妝登台的嘗試。後,內黃、清豐,南樂墜子藝人相繼組建墜劇團,初登台即顯示了這一新興劇種的頑強生命力和藝術魅力。唱腔以原打板說唱為基礎,汲取豫、越、呂、評、曲等劇種之長,樂器以墜胡為主,配以二胡、三弦、高音胡相和,又增琵琶、黑管、揚琴、嗩吶、笙笛等,感情淳樸,委婉悠揚,生活氣息濃厚,獨具地方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派墜子
  • 別名:化妝墜子
  • 演化:河南墜子打板說唱
  • 首次登台:1939年
簡介,蓬勃發展,經歷文革,

簡介

三十年代,在河南墜子的藝術園林中,又一幟異軍突起,它與原有的“東路”和“西路”鼎足而立,形成河南墜子的第三大派,即被時人譽為“北路”的“喬派”。喬派的崛起,使河南墜子在其發展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喬派的佼佼者——喬清秀,對喬派墜子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是河南省內黃縣店集人,清宣統二年(公元一九一0年)出生。成年後,與她的啟蒙老師喬利元結婚。喬利元家住南樂縣喬崇町村。她使河南墜子由原來比較粗俗原始的鄉村小曲兒,一躍蜚聲全國藝壇。今天,喬清秀這位墜子藝術大師已成故人。然而,她卻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財富,至今仍有她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由崑崙唱片公司、勝利唱片公司、亞爾西愛(美國)唱片公司分別灌制的《獨占花魁》、《小寡夫上墳》、《蘭橋會》《因果報》、《昭君出塞》、《風儀停》、《三堂會審》、《寶釵撲蝶》主《王二姐摔鏡架》等二十部唱片傳世。。

蓬勃發展

1950年後的十年間,是墜劇藝術的黃金歲月,著名演員有唱拉雙兼被譽為“豫北墜劇大王”的王奎生,大口大韻擲地有聲的“小鋼炮”劉明霞,聲腔甜潤清脆的王元香,被譽為“墜子王”的張福清,噴口剛健的李香環,委婉纏綿情隨字出的李桂芝等。
1953年南樂墜劇團在石家莊演出連本戲《大紅袍》,創造了連演45天的紀錄,後又專制布景和風,雪、雲、雨等效果設備,回縣演出引起轟動,現代劇目七十餘個,被安陽地區文化局授於“紅旗劇團”光榮稱號。

經歷文革

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指令把清豐、內黃墜劇團劃歸南樂。文革中以演樣板戲為主,並與其他劇種合併為南樂文工日。1979年南樂墜劇團恢復,運梅素成立半職業墜劇團,積極培養新秀,使這一新興劇種又恢復了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