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鄉

喜神鄉

平昌縣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42公里。面積43.64平方千米,人口8798人(2017)。通公路。轄石門、三官、八台、社口、玉皇、石鏵、瑪瑙、大龍、銅佛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特產核桃、銀耳、木耳。養殖業以生豬、牛為主。喜神鄉所轄區域東西闊、南北窄,從東北到東南逐漸低下,鄉境屬大巴山系,八百里秦嶺蜿蜒南下,崇山峻岭環繞四周綿延起伏,中間形成盆地,三支主要山脈,兩條河流縱貫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喜神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
  • 下轄地區:九個行政村,41個農業社
  • 電話區號:0827
  • 郵政區碼:636400
  • 地理位置:巴山南麓,平昌縣東北角
  • 面積:43.64平方千米 
  • 人口:8798人(2017) 
  • 車牌代碼:川Y
  • 行政代碼:511923102
  • 行政級別:鄉
  • 人口密度:240人/km2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全鄉產業,名勝古蹟,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喜神鄉地處巴山南麓,平昌縣東北角,北支由新廟場,金沙觀山脈伸入喜神鄉境,經大龍台到蒲家壩而終;東支由鎮龍觀,臥龍寨經玉皇宮至社口河而終;西支由通江縣麻石場經土頂子至三官堂入境,再延伸裴家山、八台山至蟬子口而終。境內喜神河發源於八百里秦嶺,經通江境內龍鳳、芝包、龍潭進入喜神,河面寬100多米,向家溝、三叉河溝、紙廠河、龍潭溪、蟬子口等小溪匯入喜神河,流入社口河;社口河來源於萬源市西北角,經萬源、河口、秦河和鎮龍區民興、鎮龍等鄉在國溪河流入喜神境地約10公里,在社口村與喜神河交匯,進入通江境內,南流入澌灘。沿河兩岸山勢陡峭、壁峰屹立,上遊河寬約50米,下游約100多米,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過雙灘子河面後,開始寬闊舒緩,五六十年代,社口河是喜神物資進出的集散地。鄉域內北高南低,溝壑縱橫,自然落差較大,土屬黃紅紫泥類。

歷史沿革

喜神鄉早名梅子灘,又名喜神灘,山間小河來源於通江縣龍鳳鄉境內,流經此地迂迴曲折,因河水回沱淤積形成一灘,早年河岸有梅子樹,故名梅子灘。在左河岸百米高處,建有一寺廟,名梅子寺(今無遺)。早年始以廟會為集,進選行物資交流活動,擺攤設店,定趕場為二、五、八日。每年夏天,河水泛漲,商賈難渡,河東程家祠堂下面又興一場,與梅子寺同期趕場。明正德年間修建石板橋後,即將兩岸集市合併至今場鎮位置。清鹹豐元年,太平鄉人張必祿,萬里赴戎,凱旋歸來,從巴州回鄉,途經梅子灘夜宿,舊名入耳,將軍自思屢戰屢勝,喜之不盡,今夜如何投宿在梅子寺呢?(梅與霉諧音)夜暮降臨,將軍踱步庭院沉默不語,翌日凌晨,拂衣下榻,見河對岸的禹王宮喜鵲登枝,頓感心曠神怡,興奮異常,情不自禁,脫口而出:“此地就名喜勝灘。”後因“勝”和“神”諧音,場境一水之隔,相峙有四座古廟:梅子寺、王爺廟、禹王宮、文昌宮廟。人們認為是神廟組成的場,便應諧音稱呼為“喜神灘場”,同時又呼“喜神場”,沿用至今。
喜神歷史以來屬巴中轄區。秦漢三國時屬平州縣轄,隋文帝楊堅十年屬巴州郡仁縣轄,廷至唐朝和五代時期,宋朝乾德四年屬小寧州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喜神即屬北道保寧府巴州長樂鄉轄,宣統末年喜神地屬麻石口鄉,民國元年至五年喜神設保正,保以下建十一甲,民國六年到民國十五年保正解體,設團總,民國二十五年後,喜神屬六區轄.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喜神灘解放。一九五0年底成立了鄉人民政府。一九五二年喜神鄉又分設新華鄉,一九五七年農業合作化時與喜神鄉合併。一九五八年冬,成立人民公社,全社轄九個管理區。一九六二年改管理區為大隊,全社共九個大隊,五十三個生產隊。一九六六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喜神公社改名為“紅衛公社”,十年動亂期間沿用其名。一九七六年底,又恢復為喜神人民公社。1984年將人民公社改稱為鄉人民政府,沿用於今,改大隊為村、生產隊為居民小組。全鄉轄九個村,七十九個村民小組。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區,從原屬達縣地區管轄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四縣分出,歸巴中地區,轄通、南、巴、平四縣,喜神鄉隨平昌縣又歸屬巴中地區管轄。2003年11月平昌縣撤鄉並鎮,喜神鄉作為全縣6個單列鄉之一保留下來,鄉人民政府仍保持著原來的區域和建制。

行政區劃

全鄉轄九個行政村,41個農業社,8798人(2017),幅員面積43.64平方千米,是全縣機構改革後單列鄉之一。鄉域內北高南低,溝壑縱橫,自然落差較大,土屬黃紅紫泥類。喜神鄉黨委下設機關黨支部、學校黨支部和九個村黨支部,共有黨員242人。有8條村道路,37條社道路,通車裡程達180多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鄉政府下設會計核算中心、國土、林業、計生、城建、水利、畜牧、勞動保障等10個辦事機構。

全鄉產業

基本經濟結構
全鄉以農業生產為主,鄉域內主產水稻、小麥、土豆、玉米、油菜籽、紅薯、高粱等作物。勞務業和畜牧業是全鄉的支柱產業。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達18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4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儲蓄餘額為1100萬元。
喜神鄉地處平昌,距離縣城110公里,幅員46.5平方公里,轄9個村、41個農業社、2467戶、15000餘人。該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的決策和部署,立足鄉域實際,積極探索公益事業怎么興辦、鄉村債務如何化解、民眾辦事難怎么解決等重大課題的新途徑,在破解難題中發展民眾利益,在維護穩定中促進發展,實現了鄉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鄉情
“一事一議”破解建設難題鄉黨委書記劉平稱從2004年以來,新一任黨委、政府領導班子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和區位劣勢的制約,大修村社道路、改造學校危房入手,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民生活成本。一、是廣泛宣傳發動。開展“喜神要發展,我們怎么辦”的主題討論活動,引導幹部群
眾牢固樹立“不等、不靠、自強、自建”思想意識。二、是科學制定規劃。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在逐村、逐社收集民意的基礎上,提出鄉、村道路建設和學校危房改造初步方案;三、是實行多元投入。他們把當地公益事業建設的責任主體打在村支部、村委會頭上,以村民投入為主,運用“一事一議”解決投入問題。四、是嚴格規範管理。在資金管理上,鄉幹部始終堅持不摸票子,民眾
代表管收支,村委會建台帳,工程預、決算公開。
多措並舉化解鄉村債務
近段時間,針對鄉村債務較重的實際,該鄉黨委、政府樹立“節支就是增收,減債就是政績”的思想,堅持一手抓管理杜絕新債,一手抓清理償還舊債,積極有序化解鄉村債務。
勤廉務實維護社會穩定喜神鄉鄉長向能洲稱喜神鄉儘管在全縣是最遠的鄉,但該鄉黨委、政府一班人一直堅持“偏遠不可以懈怠,條件差不可以講客觀”,切實加強幹部教育管理,轉變工作作風,直面並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問題,形成勤廉務實求發展、齊心協力抓落實的好勢頭。

名勝古蹟

(一)山
大龍台山,距離場鎮7公里,高於全鄉諸峰,海拔872米,其山系呈帶狀,蜿蜒而下至大河口,古人曾呼“青龍坎”,山頂九峰兀立,大龍峰居首,原有龍台寺廟。晚清貢生苟克諧登山曾賦詩句:“… …指點村居紅樹外,依稀人到白雲中。群峰羅列呈星拱,一水環繞似畫工。”盛讚其山水風光。
玉皇宮山(又名老鴉城),海拔849米,其山突起峻峭,兩面低下漫延,有如雙冀騰飛。山頂約有2000平方米的坪地,並有一天然小池,四季不涸,曾是玉皇宮寺廟基址所在。古人曾嘆“玉皇”不戀女媧色,“老鴉”飛渡長流水。一九三三年紅九軍曾多次與白軍爭奪此山,戰壕遺蹟遍布山間。
石鏵山,海拔833米,山巒重疊,石壁嶙峋,形如十剪鐵鏵堆疊一起,山頂開闊,沃野數傾。一九三四年春,徐向前將軍親臨陣前指揮,紅軍大戰石華山頭,白軍慘敗於此。
八台山,距離場鎮3公里,海拔高約610米,其山勢層疊坎坷,形成八個台階。
(二)地名
石門子,從喜神場至玉皇村途中,有一塊天然石壁,二石柱相對屹立,中間有隙,望之如門。
三官堂,位於喜神場西8公里處,毗鄰通江縣麻石鄉。早年有廟宇一處,內呈天宮、地宮、水宮三尊石像,故起名為“三宮堂”。
瑪瑙背,位居於場東6公里處,境內有一山,狀如駿馬,其頭、耳、背、蹄栩栩如生,前人稱之為“馬腦背”。
蒲家壩,位於街道北2公里左右,在此居住的居民大多姓蒲,因此而得名。該以村兩個解放初期修建的山泉水井遠近聞名,據當地居民介紹,兩井水冬暖夏涼(冬可暖身,夏可刺骨)。由於水質好該村人均壽命均在七十五歲以上。
(三)古蹟
梅子灘石橋,玉皇宮,三官堂兩山對峙,一水相間,曰梅子灘。此處通平兩縣來往要塞,多年來水漲咆哮,其聲如雷,凡商旅荷鋤者及此,皆望而生畏,因無橋而歸,對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大明正德十六年正月十四日(公元一五二一年),梅子灘石橋修建竣工。石橋設計橋磴十八座,橋面石板四十張,寬1米,厚0.5米,石橋全長200米,寬2米。梅子灘石橋距今已有500多年了,現仍在使用。
有史記載:“處士王其姓,本通其名,元善其宇……,若水之淵流下,夏日潺潺,遠諸海河遍布,續容納百川也……公稟性惇室……集募其工資日食,營造石橋,當於地名梅子灘……”
石寨子,玉皇山腰的高岩之上有大清同治十一年竣工的石房子數間,外門之頂有“陳氏宗祠”四個大字。縱橫三間全是規則的方形石頭砌成,頂棚呈弧形,直徑為4米,於大清同治四年始建,初上始工兩三百人,三年後工人逐漸減少。宗祠正堂分一二三進,每進均有對聯。陳氏宗祠雖然是石頭砌成,卻也是精雕細琢。
紅岩洞,橫源蒲家壩望山而行,經文家山腳,過小溪,便得一山,山有灌木,自古先世避戰時亂,夜架雲梯,依山而築,其歲不詳,後無人知。抗倭之戰,紅軍進駐而得此名也。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喜神鄉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