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沙會

喇沙會

喇沙會,或喇沙修士會(De La Salle Brothers),正式名稱的中譯為“基督教學校修士會”(Institute of the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是一個天主教的教團組織,專注於教育和相關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喇沙會
  • 外文名:De La Salle Brothers
  • 又名:喇沙修士會
  • 創立者聖約翰·喇沙
  • 性質:教團組織
  • 工作:專注於教育和相關事務
創始人,香港喇沙會,喇沙會院,

創始人

組織由一名法國教士聖約翰·喇沙創立。他原來是一所大教堂法政牧師,在西方創立了免費教育的觀念,為來自工人階級和家境貧窮的兒童提供閱讀、書寫和算術的教育,並培養他們的宗教信仰,協助他們成為基督徒。 因著這個信念,他集合了一些同道者,成立了一個社區,獻身於辦理學校。他因建立了一套著重學生受益的教育系統,並禁止了體罰而受到讚揚。教團於1680年創立,是首個沒有神父的天主教組織,成員都是修士,多任職教師,較少管理宗教事務。
今天,教團在80個國家和地區興辦學校,包括已發展和開發中國家。團體由一名最高長老(Superior General)會同長老會議(General Council)領導。
1981年,教團開始為其他天主教組織提供社會責任投資服務,主要是以持有股份的方式去影響被持有的公司,以它們的行為傳揚天主教的價值觀。

香港喇沙會

喇沙會在香港辦學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也是最早在香港提供教育的機構之一。
1875年,喇沙會首次派出修士來到香港殖民地,第一批修士共有6人。他們首先在中環創立了聖若瑟書院,主要為外籍,特別是葡萄牙籍的學生提供教育。1879年,開始招收中國籍學生。
1917年,因應九龍的快速發展,對學位的需求甚殷,喇沙會在漆鹹道建立了一所學校。初時是作為聖若瑟書院的分校,隨後又在界限街購入土地,以擴充校舍。1932年,終於發展成一所新的學校——喇沙書院,主校舍也遷移到界限街。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時,港英政府徵用校舍,教育受到影響。其間喇沙會的修士多次提供醫療協助。到香港日治時期,喇沙會在香港基本上停止了運作。日軍關閉了學校,並把校舍改為研究所、監獄等軍事設施。修士被驅逐,其中有一些更被監禁在集中營,其他的修士逃亡越南等鄰近地區。
1945年後,隨著戰事結束,喇沙會的活動開始恢復。香港人口增加,教育的需求急增,喇沙會在香港亦踏入快速發展時期。自1957年起,先後建立了7所新的學校。21世紀初,隨著科技日益融入教育,部分學校進行了重建或擴建,以適應資訊化的學習環境,並符合對教育品質的更高要求。今天,很多喇沙會的學校因學生在各方面的成就、校友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出色的校園環境,漸漸成為香港的名校。

喇沙會院

現時喇沙會在香港開辦的學校共有9間。
學校名稱 創立年份
聖若瑟書院(St. Joseph's College) 1875年
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 1932年
喇沙國小(La Salle Primary School) 1957年
新界喇沙中學(De La Salle Secondary School, N.T.) 1965年
陳瑞祺(喇沙)書院(Chan Sui Ki (La Salle) College) 1970年
張振興伉儷書院(Chong Gene Hang College) 1971年
陳瑞祺國小(Chan Sui Ki Primary School) 1973年
聖若瑟書院幼稚園(St. Joseph's College Kindergarten) 1974年
聖若瑟國小(St. Joseph's Primary School)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