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無餘論

《善惡無餘論》是唐代牛僧孺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善惡無餘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牛僧孺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善惡無餘論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則其善惡之積,俱無餘也。不者,善人之子,不必皆惡,若慶必加於善人,殃必加於不善人,予恐慶殃之謬加也,力人而已。餘固曰善惡慶殃,俱無餘也。餘慶勸人之善,餘殃誡人之惡,則善人之子,能不有恃慶怠於善者乎?惡人之子,能不有恣惡俟其殃者乎?末代之君,世祿之人,先見萬乘之尊我,八音之娛我,五味之飽我,黃金白璧之富我,不知父兄得道而傳之,己行不善而失之,乃至乎萬乘為匹夫,世家為皂隸,烏謂餘慶之可恃乎?父善及子乎,子不善而父伐之,石碏是也;兄善及弟乎,弟不善而兄殺之,周公是也。父母與兄弟,不能令子弟之不善,又可以恃餘慶於天下乎?父惡殃子乎,父出之而堯貴之,虞舜是也;母惡殃子乎,母惡之而父好之,鄭莊公是也;兄惡殃弟乎,兄伐之而齊立之,桓公是也。父母兄弟不能攻子弟之善,而況餘殃可累於天下乎?且善者天下好之,常道也,惡者天下惡之,亦常道也,豈有將好惡必先稽其所自哉?必不然矣。若以勸善懲惡為意,則當懲報復於身,猶慮其不信,況欲遠懲於身後,而取人之信者乎?又不然矣,昔夫差信伍員,初善也,任宰嚭,終惡也,初善霸天下,終惡滅全吳,前慶後殃者,皆身也;太甲放桐宮,初惡也,任伊尹,終善也,初惡受拘囚,終善復天下,前殃後慶,亦身也。吳之嗣可以前慶後殃,殷之嗣可以前殃後慶乎?予固謂殃慶皆復於身也,不復乎子孫也。然予敢謂善必慶而貴,惡必殃而賤也。所以貴者道貴也,所以賤者道賤也。道之貴乎,孔父素王也;道之賤乎,殷辛獨夫也。餘慶餘殃,則吾不信之矣。

作者簡介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元和三年(80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第一,授伊闕尉。以對策直言時政,久不調。後除河南尉,遷監察御史,歷禮部、考功員外郎、庫部郎中知制誥、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長慶三年拜相。寶曆初,出為武昌軍節度使。大和四年,復相;六年,出鎮淮南。開成二年,為東都留守,征拜左僕射,復出鎮襄州,累進司徒。會昌中,李德裕用事。罷為太子少師,復留守東都。三貶為循州長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長史,復遷太子少師。卒。僧孺與令狐楚、李家閔突厚,史稱“牛黨”,與李德裕黨交惡,史稱“牛李黨爭”。著有《玄怪錄》(一作《幽怪錄》)十卷。今存殘本。《全唐詩》存詩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