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西茄

喀西茄

喀西茄,別稱苦顛茄,苦天茄,刺天茄。是雙子葉植物綱茄科茄屬草本或亞灌木。喜生於溝邊,路邊灌叢,荒地,草坡或疏林中,海拔0-2300米。可藥用。

喀西茄,於2016年12月12日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列為:第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外來物種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嚴重危害到我國的生態壞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喀西茄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茄科 Solanaceae
  • :茄族 Solaneae
  • 亞族:茄亞族 Solaninae
  • :茄屬 Solanum
  • 亞屬:茄亞屬 Subg. Leptostemonum
  • :單毛組 Sect. Simplicipilum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為害特點,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至亞灌木,高1-2米,最高達3米,莖、枝、葉及花柄多混生黃白色具節的長硬毛,短硬毛,腺毛及淡黃色基部寬扁的直刺,刺長2-15毫米,寬1-5毫米,基部暗黃色。葉闊卵形,長6-12厘米,寬約與長相等,先端漸尖,基部戟形,5-7深裂,裂片邊緣又作不規則的齒裂及淺裂;上面深綠,毛被在葉脈處更密;下面淡綠,除被有與上面相同的毛被外,還被有稀疏分散的星狀毛;側脈與裂片數相等,在上面平,在下面略凸出,其上分散著生基部寬扁的直刺,刺長約5-15毫米;葉柄粗壯,長約為,葉片之半。
喀西茄
蠍懇狀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單生或2-4朵,花梗長約1厘米;萼鐘狀,綠色,直徑約1厘米,長約7毫米,5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5毫米,外面具細小的直刺及纖毛,邊緣的纖毛更長而密;花冠筒淡黃色,隱於萼內,長約1.5毫米;冠檐白色,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4毫米,寬約4毫米,具脈紋,開放時先端反折;花絲長約1.5毫米,花葯在頂端延長,長約7毫米,頂孔向上;子房球形,被微絨毛,花柱纖細,長約8毫米,光滑,柱頭截形。
漿果球狀,直徑約2-2.5厘米,初時綠白色,具綠色花紋,成熟時淡黃色,宿萼上具纖毛及細直刺,後逐漸脫落;種子淡黃色,近倒卵形,扁平,直徑約2.5毫米。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

分布範圍

雲南除東北及西北部外均產,廣東、廣西也有發現。喜生於溝邊,路邊灌叢,荒地,草坡或疏林中,海拔1300-2300米。印度喀西山區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化學成分】漿果含澳洲茄胺、谷甾醇、薯蕷皂甙元等。
喀西茄的葉枝果喀西茄的葉枝果
還含澳洲茄胺甙類、澳洲茄邊鹼、澳洲茄鹼和刺茄鹼,以及生物鹼皂甙刺天茄鹼。
【性味】:微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刺天茄的功效】:消炎解毒,鎮靜止痛。治風濕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外用:搗塗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將要出頭的瘡毒:刺天茄葉、果曬乾研末,加重樓粉,蜂蜜調勻外敷。②治牙痛:刺天茄鮮果實搗爛,置牙痛處。
醫藥
【彝藥】陶拍申則:全草治風濕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癰瘡未潰等《楚彝本草》。全株治熱毒內陷,肺癰痰厥,經血不和,瘡癰疔癤《哀牢》。【傣藥】麻嘿影:消炎解毒,鎮靜止痛《傣醫藥》。【哈尼藥】阿公:根、葉、果治感冒,小兒驚風,麻瘋,瘡毒出頭,風濕,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外傷炎症,犬、蟲咬傷,癰瘡腫毒《滇藥錄》。【拉祜藥】處瑪西:功用同哈尼族《滇藥錄》。【佤藥】嘎介西外:功用同哈尼族《滇藥錄》。
根、果實(刺天茄):微苦,寒。有小毒。消炎解毒,鎮痙止痛。用於風濕,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癰,痄腮。 葉(刺天茄葉):微苦,涼。消炎止痛,解毒。用於小兒驚厥,麻風,腹痛,牙痛。 葉、果實:外用於瘡毒。

為害特點

具刺雜草,全株含有毒生物鹼,未成熟果實毒性較大,人和家畜誤食可引起中毒。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果有毒。
入侵時間及地點: 19世紀末在貴州南部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