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井鎮

啦井鎮蘭坪縣的老縣城,革命老區,是蘭坪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鹽馬古道文化,啦井鎮位於蘭坪縣中部,地處東經99°10′—99°23′,北緯26°18′—26°41′之間,東接通甸、金頂,南連兔峨,西與營盤接壤,北同石登毗鄰。境內最高海拔為3854.8米,最低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0㎜。鎮政府駐地春龍村委會距縣城35公里,海拔1600米,這裡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水質甜美,素有怒江“春城”之美稱。全鎮森林覆蓋率為78%,是我縣森林植被較好的鄉鎮之一,林下產品十分豐富,富和山更是啦井鎮的一顆天然綠色明珠,是滇金絲猴的主要棲息地,還有小熊貓、紅豆杉、榧木、杜鵑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植物物種;境內還有全州最大最具有特點的湖——桃樹湖;啦井是全省著名的鹽鄉,桃花鹽在清同治年間就已開採,其品質名貫國內外,鹽馬古道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和輝煌;啦井還是蘭酒的故鄉,五味紅和馬道子酒以獨有的口感暢銷省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啦井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
  • 電話區號:0886
  • 郵政區碼:671408
  • 地理位置:東經99°10′—99°23′,北緯26°18′—26°41′之間
  • 面積:509.39平方公里
  • 人口:14326人
  • 車牌代碼:雲Q
村鎮人口,經濟發展,旅遊資源,摺疊農村經濟,摺疊鹽馬文化,摺疊基礎設施,摺疊特色產業,摺疊自然資源,

村鎮人口

全鎮總面積509.39平方公里,轄九個村委會,78個自然村,103個村民小組,3409戶,14326人;境內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僳僳族、彝族、漢族等五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97%以上,人口密度28人/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9039.01畝(其中水田497畝)、人均占有2.03畝;退耕還林還草13250畝;2008年年末大小牲畜存欄49189頭(匹、只)、人均擁有3.4頭(匹、只);人均純收入達1493元;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和農業鄉鎮。

經濟發展

立足鎮情,“十一五”期間啦井鎮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打牢基礎、培植產業、加工增效、生物富鎮、旅遊活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和諧發展。主要工作舉措是:在土地上作文章、在氣候上抓特色、在加工上創品牌、在生態旅遊上抓突破。繼續培植三個畜牧養殖基地:(①富和氂牛養殖基地;②桃樹、掛登、期井、啦井、長澗山羊養殖基地;③長澗、新建、布場仔豬繁殖和啦井、九龍生豬育肥基地。還發展100戶養牛大戶、100戶養豬大戶、100戶養羊大戶。2008年年末大牲畜存欄49189頭(匹),比上年減320頭(匹);生豬存欄14320頭,比上年減178頭;山綿羊存欄24494隻,比上年減284隻。實現人均擁有大牲畜0.8頭、生豬1.1頭、山綿羊1.8隻。)、三個萬畝經濟作物基地(萬畝芸豆、萬畝優質雜糧、萬畝蓁艽)、三個大經濟林果基地(即在海拔較高的富和村種植優質牧草,在中海拔地帶的桃樹、掛登、期井三個村種植花椒,在海拔相對較低的啦井、長澗、新建、布場、九龍五個村種植杜仲和核桃其中:《杜仲3.3萬畝、核桃2.2萬畝(其中人工種植16000畝)、花椒1.6萬畝(其中人工種植10000畝、野生6000畝)、漆樹2200畝(其中人工種植700畝)、芸豆1.25萬畝、野生五味子25000畝》)等三大經濟支柱產業;搭建桃樹白臘藝術文化、掛登普米族原生態文化、啦井鹽文化三個文化平台;力爭建設好富和山生態旅遊、桃樹湖多元民族文化旅遊景區、鹽馬古道文化旅遊三個旅遊基地。形成“建綠色基地、種綠色果子、加工綠色食品、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格局。
通過幾年的努力,力爭把啦井建設成一個全縣乃至全州以五味子飲品和杜仲茶加工為龍頭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一個名符其實的綠色鳳凰山;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寬裕的“氧吧”啦井和“中國綠色鋅都”的後花園。

旅遊資源

啦井鎮生態保存較為完好,森林覆蓋率為78%,生物物種豐富,是一個天然的綠色生態樂園。富和山更是一顆綠色明珠,屬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雲嶺片區核心區,平均海拔2900米。古木參天、翠竹連綿。據有關資料表明,富和山有雲南松、雲南鐵杉、雲杉、黃背櫟、榧木、怒江黃杉、紅豆杉、冷杉、杜鵑等種子植物1078種隸屬128科;生息著滇金絲猴、熊、豹、斑羚、白腹錦雞、紅腹角雉、白鶴等珍稀瀕危的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29種,鳥類16種,其它動物26種;生長著蟲草佛掌參、珍珠參、天麻五味子五加、杜仲等珍貴藥材101種。蒼勁挺拔的古樹、婆娑翁郁的紅豆杉、神奇的噴霧湖,組合成如畫的迷人風景。這裡春有漫野鮮花、夏有滴翠林海、秋有映山紅葉,冬有北國雪韻,是一個難得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和原始生態旅遊區。
另外,啦井鎮還有特有的古鹽礦開發舊址、鹽馬古道文化、天然溫泉、桃樹湖等旅遊景區和景點,是一個集生態、人文、探險、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聖地。

摺疊農村經濟

2008年全鎮種植糧食作物42000畝,糧食總產580萬公斤,比上年增5萬公斤,增長0.9%。大牲畜年末存欄49189頭(匹、只),比上年減320頭(匹、只)、出欄比上年增1726頭(匹、只)。生豬存欄14320頭,羊存欄24494隻,豬出欄10435頭;農林牧總產值2450萬元,畜牧業收入143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9%。鄉鎮集體、個體、聯營企業408戶,從業人員499人,營業收入1088萬元,實交稅金121.43萬元,財政收入362萬元。
一、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93元,當年生產糧食558萬公斤。
二、按經營方式劃分:農民家庭經營經濟收入2944萬元。
三、按行業劃分: 第一產業2774萬元;
第二產業115萬元;
第三產業55萬元;
四、勞務輸出收入:115萬元。

摺疊鹽馬文化

鹽馬古道文化節文藝演出
道光元年(1821)年,喇雞鳴(啦井原稱)村民和壯美牧羊時,偶然發現其羊群集中於山谷底舔食一汪清泉,感到好奇,用手蘸了少許嘗試,發現有鹹味,於是她將這一訊息告知村人,村民大喜,遂開始自煎自食。據傳,發現鹽泉當日為農曆八月廿五日,舊時村民自發組織在這一天舉行“祭泉”活動,以祈求上天給予鹽泉萬古長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川人李天有挾資來滇遊行,到喇雞鳴,聽當地村民說起山谷下有鹽泉一事,遂到谷底查看,果真泉水淙淙流出,邊坡一片鹽霜,味道甘鹹,知道是口好鹽泉,當即稟報清庭大使開井報課,鹽大使派人勘察後,由李天有包課開井,隸屬麗江井。由此喇雞鳴鹽井開發拉開了帷幕。
據記載蘭坪縣鹽礦開發已有160多年的歷史。有啦井、溫井、上井、期井、興井、老母井、下井、小鹽井、溫莊井等九井鹽礦,其中尤以“喇雞雞”井產量最高,鹽質最好,最為出名。啦井鹽質地堅硬,呈桃花色,滲透力強,據《新篡雲南通志.鹽務考》記載:“雲南各井鹽質……礦鹵氣味最濃者,莫如喇雞鳴井”。啦井鹽有“桃花鹽”這稱,譽滿全滇,生產的食鹽供應大理、麗江、迪慶、怒江和西藏部分地區,部分還遠銷到緬甸北部地區,深受銷區人民歡迎。
由於當時交通不便,食鹽交易流通全部靠人背馬馱,於是形成了以啦井為中心鹽馬古道交通網,諸如滇藏古道、六庫保山古道、碧江古道、鹽路山古道等。
從啦井到劍川的驛道被稱為“鹽路山”,是運鹽的主要通路,山高坡陡,道路崎嶇,雨季受阻的時間較長,清朝末年,對此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據<新纂雲南通志>的記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提督楊玉科,都司王武然,鹽大使劉克讓,許有書“改修鹽路,一些路段用石板砌成”。鹽路山在現縣城東,屬雲嶺山脈,主峰海拔4295米,巍峨雄壯,東臨馬登壩,西接蘭坪壩,南北峰嶺逶迤,溪澗縱橫,山高嶺峻,行旅艱難,常遇風霜雨雪阻滯,如臨險境。故嶺上設有救命房,救險助危,至今演為名地。足見古時風雨無阻,運鹽忙碌,蜚聲遠近之勝況。
碧江古道起始於啦井鎮,經營盤鎮,翻越碧羅雪山到達怒江州原碧江縣的知子羅,全長120公里,往返行程3—4天。該古道於清鹹豐年間(1860年)開始修築,初時只能由人步行,1912年改建為人馬驛道,並在碧羅雪山兩麓搭有“哨房”,俗稱“救命房”,以方便過往行人和客商。是當時怒江州通往內地的咽喉。這條古道,因需翻越碧羅雪山,跨越瀾滄江和無數條溪流泉瀑及原始森林地理位置非常險要。行人和馬隊有時不得不汗流夾背地攀爬巒峰高聳、鳥難飛越、獸怕攀援的陡峭山道;有時得穿越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和瘴氣橫生的江畔、河谷和箐溝;更多時間則行走在極其艱險、令人顫慄的棧道上。這些棧道,有修築在山路險阻之處的,也有修築在咆哮的河流溪澗上空的,甚而也有修築在陡壁懸坡之上的;它們或架木為橋,或鑿岩為道。
古道的險要擋不住往來客商的腳步,旅途的艱辛阻止不了運鹽人的對鹽鄉的熱情,運鹽的歷程造就了鹽鄉的繁華和喧鬧,鹽的流動聯繫了鹽鄉與外界的交流 與了解。於是便形成特有鹽馬古道文化,鹽馬古道文化是蘭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是蘭坪社會文明的初始。不論傈僳族的“擺時”,還是白族那馬人的“開益”、怒族人的“喔得得”無不顯現著古鹽文化的影子,鹽馬古道孕育了《趕馬調》、《思念曲》、《相會歌》等動人的旋律,承載和傳播著怒江各民族的文化。
今天,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事業的發展,曾經的鹽馬古道或許已被人們所遺忘。但那古道上趕馬山粗獷的歌喉,扣人心弦的馬蹄聲及悠揚的馱鈴似乎還在迴響。是啊,我們怎能忘記記載著鹽鄉發展的古道和古道上深深的蹄印,我們也不會忘記古道曾給鹽鄉帶來的發展和繁榮。

摺疊基礎設施

1978年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依靠上級,加大對交通、能源、水利、集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
(1)水利建設
農田水利是農民生存的命脈,鎮政府立足鎮情,新建了高穩產農田3000畝,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中小水利工程36件,共144公里,其中三面光64公里,水利化程度由7%提高到42%。
(2)交通建設
先後修通了啦井至新建鄉村公路(18公里),目前有6個自然村已通公路,還有12個自然村未通路;啦井至長澗鄉村公路(15公里),目前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還有5個自然村未通路;新生橋至桃樹鄉村公路(7公里),目前9個自然村已通路,還有1個自然村未通路;桃樹至掛登鄉村公路(13公里),目前有5個自然村通路,還有1個自然未通路;啦井至富和彌勒壩(26公里),富和草壩子至後山鄉村公路(5公里),目前有3個自然村通公路,還有5個自然村未通公路;布場公路(15公里)目前有3個自然村通公路,還有1個自然村未通公路;九龍公路(9公里),目前有2個自然村通公路,還有3個自然村未通公路;瞭望台至富和彌勒壩護林防火公路(11公里)。
(3)輸電線路
民心工程是近年來政府投資最多,最最關心的大事、實事,2008年多方籌集投資250萬元,解決了16個村民小組500多戶的用電問題。
(4)鎮機關辦公樓建設及各村委會硬體設施建設
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多方籌資,投資200多萬元新建鎮國土所、計生服務所、文化站辦公樓,鎮衛生院的搬遷,啦井村委會陣地建設。

摺疊特色產業

啦井鎮主要有畜牧、綠色生物、旅遊、釀酒四大特色產業:
(一)畜牧產業
啦井鎮是畜牧大鎮,擁有各類型草場、草山344799.98畝,占總面積的61%,理論載畜量為3.5萬個黃牛單位,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自然優勢,畜牧產值占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9個百分點之多,通過幾年的培植,畜牧業收入已占全鎮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多。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944萬元,其中畜牧經濟收入達1437萬元,占總收入的49%,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全鎮大小牲畜存欄49189頭(匹、只),其中豬存欄14320頭、山綿羊存欄24494隻。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繼續深入抓好畜牧業“三大基地”建設:
①氂牛、獨龍牛養殖基地,分布在富和、期井、掛登三個村委會,目前存欄580條。其中氂牛養殖專業戶1戶,存欄73條,獨龍牛養殖專業戶1戶,存欄4條。
②桃樹、掛登、期井、啦井、長澗黃山羊養殖基地。2002年在縣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6萬多元,引進優質黃山羊種羊200隻,建成了龍陵黃山羊種羊擴繁基地,現已發展到700多隻。桃樹村委會的烏骨羊屬稀有品種,營養、藥用價值極高,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正處於純繁試驗階段,扶持養殖戶13戶,全村存欄750隻。
③長澗、新建、布場仔豬繁殖和啦井、九龍生豬育肥基地。由於啦井鎮的獨特氣候、水土優勢,全鎮處於天然無公害環境,生豬品質優良,市場前景看好,目前已扶持11家綜合養殖大戶,共養殖生豬1150頭,雞900多隻,年出欄仔豬700多頭、肥豬350多頭、雞600多隻,實現經濟效益達20萬多元。

摺疊自然資源

啦井鎮境內最高海拔為3854.8米,最低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鎮政府駐地春龍村距縣城35公里,海拔1600米,具有獨特的地區性,具有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旅遊資源及礦產資源。啦井鎮境內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漢族等五個民族,有其獨特的民族優勢。這裡四季如春,水質甜美,素有怒江“春城”之美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