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行為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不遵守行為規範,道德準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

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直接傾向,我國心理學家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是外向性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的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如:爭吵、推撞、追逐、訕笑等侵犯他人的行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座位、傳遞紙條等過度親昵的行為;高聲談笑、發出怪聲、敲打做響、做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語言粗暴、頂撞老師、不服從指揮等盲目反抗性行為等等。

二是內向性問題行為,這是不容易覺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不構成直接威脅的退縮性行為。雖然不直接威脅課堂紀律及他人學習,但對教學效果和學習的影響很大,對學生個人的人格發展也有極大的危害,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心不在焉,發獃等注意力渙散行為;胡寫亂寫、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等厭惡行為;神經過敏、頻繁活動等不負責任行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問題行為
  • a行為不足:良性
  • b行為過度:不良
  • c行為不當:受環境條件的影響
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問題行為可以歸納為異常行為和有害行為。
問題行為會導致害人害己或被害
。問題行為的類型可分為三類,
a.行為不足(良性)
b行為過度(不良)
c行為不當(受環境條件的影響)
問題行為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兩個:一為獲得關注二為逃避責任三為感覺刺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