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

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

《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組詩唐鐃歌鼓吹曲》十二首的第一首詩。此詩歌頌唐高祖李淵的功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
  • 名稱: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
  • 年代中唐
  • 【體裁】三言詩
作品信息歌鼓吹,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歌鼓吹

【名稱】《唐鐃曲·晉陽武》
 年代】
【作者】柳宗元

作品原文

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1]
晉陽武,奪義威。
煬之渝,德焉歸[2]?
氓畢屠,綏者誰[3]?
皇烈烈,專天機[4]。
號以仁,揚其旗。
日之升,九土晞[5]。
斥田圻,流洪輝[6]。
有其二,翼余隋[7]。
斮梟鷔,連熊螭[8]。
枯以肉,勍者羸[9]。
后土盪,玄穹彌[10]。
合之育,莽然施[11]。
惟德輔,慶無期[12]。

注釋譯文

【註解】
[1]晉陽武: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唐高祖李淵為太原留守。時隋亂已熾,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等皆已起兵反隋。高祖舉事,九月,入關據有長安。十月,立代王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公元618年(義寧二年),百僚勸進,遂即帝位,改號為唐武德元年。晉陽:縣名,秦置,屬太原郡,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
[2]煬:隋煬帝楊廣。渝:此處應作“淪”,指隋煬帝因失德而亡其國。
[3]氓(méng萌):百姓。綏(suí隨):(使)安定。
[4]烈烈:光明顯赫的樣子。專,單獨占有,引申為“執掌”。天機:國家大政。
[5]九土:指九州。晞:乾燥。
[6]斥:一作“訴”,開拓。圻(qí):皇帝都城千里之地叫圻。斥田圻:指疆土被開拓擴展。
[7]有其二:指“三分天下有其二”,言唐皇有至德。翼:象鳥翅覆蓋的樣子。余隋:指三分天下之其一的隋地。
[8]斮(zhuó茁):斬。梟鷔(xiāo áo消敖):不祥之鳥,喻頑敵。熊螭(chī此):威猛之獸,喻李密、竇建德等各路義軍。
[9]以:連詞,相當於“而”。肉:用如動詞,生肉。勍(qíng勤):強勁。羸(léi雷):弱,瘦。
[10]后土:大地。盪:平坦。玄穹(qióng窮):高天。彌:覆蓋。
[11]合:彌合。育:滋生、繁衍。莽莽:無邊無際。
[12]惟德輔:即惟德是輔,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得到賢臣的輔助。
【譯詩】
晉陽干戈四起,義師奮發神威。
煬帝氣數該盡,亂世德義何歸?
楊廣塗炭百姓,定國非唐者誰?
高祖光明顯赫,執掌重權實力。
弘揚仁義道德,高舉反隋義旗。
紅日普天高照,九州華夏生輝。
開拓大唐疆土,聖主普施恩惠。
三分天下有二,皇恩翼蔽余隋。
斬滅不祥梟鷔,義軍同心協力。
枯骨可使生肉,強敵令其敗績。
乾坤太平如初,高天覆蓋大地。
萬物繁茂滋潤,百姓沐恩受益。
仁君德化有輔,萬民歌詠無期。

作品簡析

《唐鐃歌鼓吹曲·晉陽武》是《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的第一首。《晉陽武》頌唐高祖成就霸業之功。先提出“煬之渝,德焉歸?氓畢屠,綏者誰?”之設問,然後逐層烘托出一個救民於水火的亂世英豪李淵,他大有眾望所歸之德,有容納百川之能,終獲萬民擁戴,“惟德輔,慶無期”。這雖為過譽之辭,卻合情合理。如前所述,李淵其實並無德能,柳子厚出於儒家傳統這個“核心”,大唱讚歌,可知用心良苦。作為一首鐃歌,記高祖功德,作者調動了多種技法,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皆融而為一,幾不可辨;比喻對照烘托參差互動,李淵其人可謂光彩照人。全詩句式整齊,一韻到底,氣韻流暢,語言鏗鏘,乃鐃歌中之精品。

作者簡介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