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文物信息,文物鑑賞,製作方法,

文物信息

【名稱】: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
【類型】:金銀器
【年代】:唐(618-907)
【尺寸】:高7.2厘米,口徑21.2厘米,壁厚0.12厘米,腹徑17.2厘米,腹深7.1厘米,重573克
【出土時間及地址】: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收藏】:法門寺博物館

文物鑑賞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呈圓形稍扁,弇口,圓唇,斜深腹,圜底,形體較大,通體素麵,光潔富麗。系純金鈑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鏨文:“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今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獲,副小供奉宮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其形狀與仰韶文化的弇口缽十分相似。缽是梵文的音譯“體多羅”之略,盂為漢語,缽盂為梵漢合語。亦稱作“應量”、“應量器”等。
比丘六物之一,原為僧侶吃飯用的食具,用於密教法事活動中則表示能解除人間飢餒等諸苦,利樂眾生。“當於恐怖處,饑渴障難處,應誦是真言,苦悉無有;缽真言大力,諸佛所加持,一切諸眾生,由念除饑渴。”說明密宗賦予缽盂以神秘法力能濟世救難,也正是這種原因,使缽盂擺脫了僧食用具的凡俗成為權力等的象徵。寺院主持的權威便集中在他持的缽盂上,圓寂之前,往往傳給中意門徒,這就是人們常用的“繼承衣體”一詞的出處。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雖通體素麵卻光澤悅目,簡潔穩重。沒有裝飾卻絲毫感覺不到單調無趣,相反,它本身斂口,深腹、微呈弧狀收於小平底的造型,給人以圓潤、明朗、祥和的美感,並從中體味到對佛的無比虔誠和佛界的清純、肅穆與深邃。它具有使佛教徒從中接受感化,得到精神慰藉的神秘力量,在潛移默化中表現佛教義理。作為法器,它履行著其它佛教藝術品不可替代的被頂禮膜拜被崇敬若至尊的職能,真可謂“堪行佛道之器物。”
缽盂在八重寶函中第四重寶函上出現過,函面上主尊造像為藥師如來,著冠,被服袈裟,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左手持缽於腹前。四川巴中永寧寺一號龕藥師立像亦是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日本高野山真別處圓通寺藏本《圖像抄》中藥師佛也是一手持缽,一手持錫杖。

製作方法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的製作方法是鈑金即錘鍱法:先用錘將純金塊敲打成金片,再置於模具中打造成缽。然後在口沿上鏨刻文字,看似簡單卻體現了超俗的製作技巧。從鏨文得知,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乃唐宮廷金銀器作坊——文思院所制,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公元874年,懿宗皇帝遣使赴法門寺迎佛骨時,令弘愨到文思院傳旨造一批金銀空器,此缽即在其列。製作者劉維釗高超嫻熟的技藝使金缽增色不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