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情結

唐山情結

唐山情結,即為一種感恩的情結,簡稱唐山情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山情結
  • 實質:感恩的情結
  • 相關機構:唐山市紅十字會
  • 時間:2008年的5月
簡介,發展,

簡介

唐山情結,即為一種感恩的情結,稱之為唐山感恩情結,簡稱唐山情結。
2008年的5月,唐山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這么忙過,從早到晚,來這裡捐款的市民絡繹不絕。相隔300米的唐山市慈善總會,也是一樣的情景。截至5月29日,唐山市社會各界已經為汶川災區捐款捐物達2.2億元,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捐款最多的一座城市。
32年前,唐山同樣經歷了大地震,百萬人口的城市瞬間成為廢墟。24萬人罹難,16萬人重傷,許多人在那一刻起,永遠失去了至親的人。災難過後,全國人民向唐山伸出了援助之手,唐山人民切身體會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溫暖,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涅槃的“鳳凰城”再獲新生。
從此,在唐山人的心中,總有一種感恩之情,因此,唐山市被稱作“感恩”之城。

發展

“感恩之城”傾城“報恩”
汶川大地震讓許多唐山人哭了,同樣的經歷讓他們更熱切地關注著汶川災區,更熱切地希望獻出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整個唐山都動了起來。
5月13日早8點,唐山市政府召開援助四川地震災區緊急會議,成立了唐山市援助四川地震災區領導小組。當天,唐山市委、市政府向四川災區捐款1000萬元;次日,唐山市丰南區再次捐款1000萬元。
14日,20輛卡車拉著價值600多萬元的救災物資從抗震紀念碑廣場出發。當聽說災區缺少帳篷時,唐山市立即組織了1500頂帳篷,21日晚上連夜啟程;當聽說救災部隊缺少做飯工具時,又緊急購買了4輛野戰炊事車,連同救災物資一起運往災區。
從15日開始,唐山市的各種救援隊開始趕赴災區。加上民眾自發組織的抗震救災支援隊,到5月20日已經有500多名唐山人活躍在災區一線。
紀念碑浮雕紀念碑浮雕
16日,經過3天3夜的不眠夜,由唐山市地震局和市檔案局聯合編寫的《唐山抗震救災經驗小冊子》完成,將唐山地震救災的經驗教訓匯總,首印3萬冊隨救災物資一起運往災區。
每天,唐山市的領導都和災區保持著密切聯繫。為了能將唐山地震積累的經驗迅速傳遞到災區,唐山市成立了“抗震救災專家顧問組”,以簡報的形式,把震後不同階段的救災經驗發到災區。
民間的自發行動也在進行。
剛剛從湖南災區回來幾個月的宋志永,得知汶川地震後,12日晚8點趕到北京,從北京坐火車趕到鄭州,飛往成都的飛機停運,宋志永一路打計程車來到北川縣。他的其他12位同伴,也於14日早晨出發,一天后與宋志永會合。在緊張的營救過程中,宋志永等13人與解放軍、武警戰士一道,搶救出25名倖存者,刨出近60名遇難者遺體。
楊震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出生在抗震救災醫療隊帳篷里,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名字里特殊的含義。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市截癱療養院工作,近距離為震後殘疾人服務。得知汶川發生地震後,一夜未眠,第二天從銀行取出攢了近一年的1萬元工資,作為捐款交給了團市委。“作為一名地震幸運兒,我一定得為災區做點事、出份力!”
唐山唐山
13日下午,丰南區橋東村村支書孟祥利帶領著20多位村民,來到唐山市慈善總會,把首批3萬多元捐款交到了工作人員手中。唐山地震時,橋東村遇難372人,孟祥利在那一天失去了母親。“我們村是大地震的重災村,震後難關是在全國人民的援助下渡過的。汶川地震讓我們痛心,我們不能忘本。”
唐山地震唐山地震
災難無情,大愛無聲。許多唐山人毫不猶豫地伸出了雙手,不為別的,只希望能給遠方那些正在承受苦難的兄弟姐妹一點幫助。
讓愛心永久傳遞
2006年6月1日,河北理工大學應屆畢業生——25歲的女孩許利娜發起並創辦的非商業性公益網站“中國報恩網”開始試運行。近3年過去了,這個網站一直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著幫助。
許利娜的故鄉在陝西省涇陽縣,父親在建築隊當小工維持生計,還要供她和弟弟上學。在唐山這座充滿愛與感恩氛圍的城市讀大學期間,許利娜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接濟與關愛。許利娜說,“我很感謝為我提供幫助的人,我要報答那些關心、幫助過我的恩人們。這就是我創建"報恩網"的初衷。”
總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是很多外地人初來唐山的印象。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趙勇在一次訪談中這樣描述唐山:唐山是一座充滿愛心的城市,這種愛心的迸發,在唐山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基礎。30年前的大地震,讓許多唐山人失去了親人和家園。在抗震救災中,唐山人民深切體會到了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分量。愛心意味著生命與責任,意味著生與死的選擇。經過劫難,人們對愛心的認識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愛心的碰撞是一種群體的力量,愛心的傳遞是一種永恆的力量。唐山人民正是在這個地方,傳遞著愛心,錘鍊著愛心,使愛心不斷地發光發熱。到今天,愛心成了唐山最好的一張名片。
這是對唐山情結最好的註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