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碧

唐克碧

唐克碧,女。漢族。1942年6月生,四川儀隴人。196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11月參加工作。大專文化。高級經濟師。1958年11月為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礦務局安裝工程處、川南礦務局瀘州氣礦氣田建設大隊工人,任瀘州氣礦黨委常委、氣礦女子鑽井隊指導員、氣礦團委書記,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四川省委書記、常委、四川省遂寧縣委副書記,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石油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兼局黨委紀委籌備組副組長,四川省委黨校學員,四川石油管理局黨委副書記(正廳級),全國總工會第11屆執委會委員。1992年11月任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委員、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部長。2001年11月-2002年6月任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委員。4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10、11屆中央候補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克碧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2年6月
  • 性別:女
人物介紹,人生轉折點,從政經歷,工作成績,籌巨款修路建院,帶動他人捐贈,

人物介紹

1942年出生的唐克碧,16歲參加工作,19歲入黨,在川南礦務局瀘州氣礦氣田當過工人,32歲當上四川省委副書記,1992年任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委員,2002年從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的職位上退休後回到家鄉四川儀隴縣當了農民。退休,是晚年人生新的開始,一向閒不住的唐克碧也總想在退休之後做點什麼,但是,無論怎樣“老婦聊發少年狂”,她都沒有想過會回到數十年前的人生起點——做一個農民。所以,獲得“中國最高級別的女農民”稱號,當初並不在唐克碧的計畫之內。

人生轉折點

唐克碧在工作崗位上很少有時間回家鄉,退休後她決定回去看一看。
儀隴縣賽金鎮有她的一個親戚,她收拾了簡單的行裝就回到了幾乎陌生的鄉下。然而,這一次“省親”讓她看到了許多為之心痛的場面:羊腸小道上,她看見一位患重病的農民死在搶救的途中,親人們傷心的哭聲撕裂著她的心。讓這個農民離開人世的原因除了他的病外,還有家鄉崎嶇不平、無法通車的山路。在老家住了兩個月,這樣讓她傷懷的事兒不是一樁兩樁。不久,一個孕婦也是因難產死在送往醫院的路上。住在山裡的一位老人去世了,因為沒有像樣的路,連棺木都抬不出去,鄉親們只得用鋤頭、鏟子重新開闢一條簡易的路……
唐克碧耳聞目睹這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不由得一次又一次流下淚水。要是通了公路,要 是有車,這樣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唐克碧夜不能寐,她翻來覆去地思考著村民的困難和村裡的問題,漸漸地在腦海里產生了一個讓她自己都感到吃驚的決定:不回北京的家裡頤養天年了,也不到國內外旅遊了,而是回到這裡來,為鄉親們做點實事,好好修一條連通外界的村道公路,再建一座養老院!

從政經歷

在第四屆全國人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32歲的唐克碧當選為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朱德委員長在聽取代表發言的時候,聽說她是儀隴老鄉,就請她去家裡吃飯。已經過去了30餘年,可是,那天吃飯的場景卻令她今生難忘。
唐克碧回憶說,那天,朱德委員長用大土碗盛了一大碗稀飯,就著四川泡菜和鹹菜,吸溜吸溜地喝得挺香,主食是一個烤白薯。
唐克碧深情地說,那時朱德委員長年事已高,端大土碗有些費力,喝到最後,碗裡有幾顆米粒,他高舉著碗,使勁兒地往嘴裡扒,說不能浪費糧食啊。飯後,朱德和她聊天,對她說:“你是農民的女兒,很有出息,這么年輕就當上了四川省委副書記、中央候補委員,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呵!”並叮囑她說:“作為黨的領導幹部,你一定要深入實際,要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成天坐在辦公室里,要多下去走走,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多為老百姓辦實事。”朱德又說:“1960年,我回了一次儀隴,當時家鄉很窮。你現在在省里工作,心中要有老百姓,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你要多關心家鄉的父老鄉親,讓他們早一點過上好日子。”
和記者說到這裡,唐克碧略帶自責地說:“那么多年過去了,我的工作變動很大,從地方回到石油系統,再調到北京,一直在忙工作,很少回家鄉。那次回到儀隴,朱德委員長的話又重新在我耳邊響起,讓我坐臥不寧。家鄉太窮了,我應該回到家鄉去,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工作成績

籌巨款修路建院

退休3個月後,唐克碧從四川儀隴回到北京的家裡,向家人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回儀隴,去度過我的餘生。她對家裡人說:“住在城裡當然舒服,可是村裡的農民還過得很苦,現在中央提倡建設新農村,我得回去幫助他們。”身體一直不怎么好的老伴首先反對:“你以前一直忙,我好容易盼到你退休,想讓你在家陪陪我,再和你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你回鄉下,我怎么辦?”
孩子們也都反對她的決定。唐克碧向家人講了自己在儀隴的所見所聞,講了自己要回家鄉為村民們做點實事的想法,慢慢地,老伴和家人都理解了她。為了見面方便,老伴也和她一起離開北京,搬到了成都的一個孩子家裡。身體好的時候,他就去儀隴陪唐克碧;身體不舒服時,再回成都休養。
賽金鎮民主村是儀隴縣的貧困村,唐克碧決定在那裡建立一個養老院,養老院規劃3000平方米,同時修一條連通全鎮7個村的公路與外面的公路對接,以此改變村里和附近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修公路、建養老院大約共需投入660萬元。
唐克碧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積蓄幾十萬元,把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也幾乎全數投了進去。但是,這些錢遠遠不夠,於是她聯繫自己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身邊工作人員到處化緣,四處奔波籌集資金。
民主村並不是唐克碧的老家,聽說她要在那裡修路建養老院,且籌集了幾百萬人民幣,老家村裡的人都不理解。她說:“做事不能有私心,如果我只在自己的村做這些事,怎么對得起給我錢的人和幫助我的人?”

帶動他人捐贈

64歲的王安琴曾任四川省委機要局副局長,退休後也來到民主村,與唐克碧一起摸爬滾打;林源方、曾莉梅夫婦退休後每人捐贈出10萬元,來到民主村一乾就是3年多;67歲的王玉瓊身患心臟病,原是一位個體經營者,聽說唐克碧這裡需要人手,也離家別子住進民主村當了一名志願者。他們和唐克碧一樣成了民主村的“新農民”。
籌集了那么多錢,又修路又建養老院,總有人會說三道四。為了讓“晚年農民”當得清清白白,唐克碧和幾位捐贈的朋友同時寫下了一份遺囑式的書面保證:“我們對養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錢財、一切精力、一切心血不圖分文回報。今後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子孫、親屬沒有任何繼承權。”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唐克碧處處節衣縮食,甚至到了對自己苛刻的地步。從2004年至今,她從未買過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在外辦事從不坐計程車,坐公車也是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在民主村,她吃住在侄孫女唐珍明家,婆孫兩人擠一張床,有時人多甚至3個人擠一張床;每天吃的也以稀飯、紅薯為主,偶爾改善一下一伙食就是吃一碗麵條;到儀隴縣城辦事專挑小館子,要1元錢一碗的面,不夠就讓師傅添半碗湯來湊合。
民主村,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農村老大娘一樣,穿的是普通的棉襖、普通的單鞋。侄孫女唐珍明讀國小的兒子幾次悄悄地問媽媽:“住在我們家裡的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說的大官嗎?我怎么一點也看不出來呀!”
如今,鋪滿片石的公路已經成型,寬6.5米、長8.6公里,從村里一直延伸到賽金鎮街上。公路沿線到處是工地,20多家人在路邊修房造屋。2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淨誠安樂養老院”也已經開業納客。唐克碧對記者說,如果有可能,她還打算再在村里建一個醫院,不過,那又得四處去籌錢了。
摘自《廉政瞭望》10.27 文/孫曉飛
唐克碧唐克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