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陵

唐光陵

唐穆宗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於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光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
  • 海拔:1091米
  • 創建於:唐
光陵範圍,陵區布局,石刻,陪葬墓,墓主生平,

光陵範圍

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於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陵區布局

石刻

陵區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殘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景陵。石獅身高175、身寬85厘米。石獅頭呈方形,眉脊突起、顴骨突出,軀體肥壯。神道石刻組契約泰陵,東西列間距60米。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107米。華表高715厘米。形制與崇陵石望柱相近。翼馬位於石望柱北22米。翼馬身長2.35米、身高2.50米。東列翼馬,頭頂有獨角,角微小,披長鬃,垂尾;西列翼馬,頭頂殘,短鬃,縛尾。鴕鳥均殘毀,僅於北列翼馬北邊發現殘鴕鳥石塊。石馬在東列翼馬和殘鴕鳥石塊北發現兩個殘石馬,從殘存部分看,馬背置鞍韉,均無馬鐙,披障泥,系鞅秋,飾杏葉。在殘石馬北邊,有一殘石人,腰系環帶,上有銙,從服飾看,系牽馬者。石人身高2.68米。東列石人僅存1,位於翼馬北155米,形制同景陵;西列石人存4,頭戴高冠,冠前飾團花紋,兩側飾羽翅紋,穿廣袖長袍,袖胡過膝,腳著靴,雙手拄五節劍。北神門外有石馬3對,均殘,東西列間距32米。南數第一對在闕址北62米,第二、第三對南北間距均為24米。從殘存部分看,形制同神道石馬。

陪葬墓

光陵陪葬墓,據《長安志》載有二座,為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唐會要》卷二十一載,光陵陪葬有恭僖太后王氏和貞懿太后肖氏。現僅於光陵南邊的下溝村發現一陪葬墓。

墓主生平

唐穆宗,李恆(795-824),是唐憲宗李純的第三個兒子,繼李純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德宗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懿安皇后郭氏生於長安大明宮之別殿。初名李宥。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為建安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不久,遙領彰義軍節度大使元和六年十二月,惠昭太子李寧死後,於次年(811)十月被冊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李恆。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李純在寢殿暴卒。同年閏正月丙午(初三日,820年2月20日)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謙等擁李恆即帝位於太極殿,時年26歲。第二年改年號為“長慶”。群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