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釉瓷器

唐代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簡稱黑瓷,是古今最大眾化的一種日用瓷器,黑瓷雖不及“南青北白”兩大瓷窯系統的影響力,卻也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詞條對唐代黑釉瓷器的基本信息、產地進行了介紹,並特別介紹了黑釉瓷器的幾個主要產地——如山西、山東、陝西等各自的瓷器特徵和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黑釉瓷器
  • 簡介:是古今最大眾化的一種日用瓷器
  • 朝代
  • 主要產地:山西、山東、陝西等
產地,河南鞏縣,陝西的黃堡鎮,山東淄博,山西渾源,山西黑瓷,唐代黑釉瓷器,

產地

當時北方雖以燒白瓷為主,但也有許多瓷窯兼燒黑瓷與青瓷。在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均發現了這類瓷窯,以河南為最多。

河南鞏縣

河南鞏縣是唐代瓷窯比較集中的地區。今發現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與三彩陶器的窯址 3處。燒制的黑瓷有瓶、壺、碗、盤等,胎體潔白,釉色黑,但不甚光亮。其中有些黑瓷由於生燒往往還產生一種俗稱“茶葉末”釉色的效果。瓶為平底,製作極其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見到。 壺的形體一般都較小, 扁圓形腹,壺口外卷,頸細而短,底徑大而平,短流為圓柱狀,與流相對處為雙帶形曲柄,柄的上端貼一小圓形鉚釘裝飾,柄的空隙僅能容納一食指,與短流配在一起,十分協調。壺的形制除黑釉以外,還有白釉者。盤為淺形,胎體厚重,圈足,施釉特徵與碗同,唯口沿不施釉,露胎。碗以平底大碗為多,胎體厚重,撇口,腹下部豐滿,腹部凸起弦紋一道,碗裡施白釉。這種碗式在白瓷以及三彩陶器中也很普遍,為唐代較為流行的式樣。河南地區除了鞏縣窯外,燒黑瓷的還有鶴壁集窯、郟縣窯、密縣窯以及安陽窯等。
唐代黑釉瓷器

陝西的黃堡鎮

陝西的黃堡鎮銅川窯,唐代以燒制黑瓷與白瓷為主,兼燒青瓷。黑瓷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碗、 盤、 盒、燈、盆、壺、蓋罐等。碗有兩種式樣:一種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質細,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種為唇口平底碗,胎質粗,釉色不甚光亮。盒有 3種造型:有的為扁圓形,蓋與底的高度相等,平底;有的盒較高,蓋面隆起如饅頭狀,盒底高於盒蓋,有圈足與平足之分。壺為叭口,腹長圓形,流很短,雙帶形柄,平底。雙系瓶式燈座,盤形口,短頸,長圓形腹,盤口與肩部連以雙帶形系,盤口內凸起 3 個乳釘狀物, 似為放燈盞而設。燈油儲存於座內,用時方便,既能繫繩提吊,又能手執安放,設計巧妙,實用美觀,為銅川窯獨有的器物。三足帶蓋罐的造型別致,罐直口,腹部上下有弦紋兩道,中間四面各有一條凹入的直線,使腹部呈瓜棱形,底部坦平,下承以三小足,蓋為子母口,蓋頂有紐。另外,1972年黃堡鎮曾出土了 1件黑瓷塔式罐,造型近似唐三彩陶器,但又不盡相同。罐橢圓腹,下部模印堆貼葉紋一周。下承以多邊形底座,座上鏤雕佛像人物及花卉。罐蓋為七級寶塔形,蓋頂塑一小猴,形象生動,器形端正,尤其可貴,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傑出作品。從胎質、釉色特徵看,應為銅川窯的產品。

山東淄博

山東淄博窯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磁村,從窯址規模之大來看,它的黑瓷產量比河南、陝西多。但器形比較單調,以碗為最多,瓶、壺、罐、爐較少。器皿均為平底,有的底部中心微凹入。這種作法遺存著隋代風格。淄博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之外,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同時代瓷窯產品為厚,甚至有的厚達 2厘米以上,占器高的三分之一還多,給人以穩重之感。

山西渾源

唐代燒黑瓷的瓷窯還有山西的渾源窯。此窯生產一種外施黑釉,里為白釉的碗較為特別,這種施釉方法在北方尚少見。
唐代瓷器的發展,儘管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瓷窯系統,但黑瓷的生產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為宋代黑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山西黑瓷

黑釉瓷器,簡稱黑瓷,是古今最大眾化的一種日用瓷器,山西黑瓷最負盛名,精品黑瓷許多出自山西。
黑瓷來源於青瓷。最早成功燒制黑釉瓷器的現在公認的是浙江的德清窯,早在兩晉時期即成功燒制黑瓷。現在的資料還沒有發現兩晉南北朝時期山西燒制的黑瓷,僅發現青瓷和白瓷。黑瓷產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後的歷史中,生產黑瓷的中心卻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黑瓷儘管也較著名,但是看不出與早期德清黑瓷之間有傳承關係,據認為這兩個南方黑瓷廠的一度興盛有其特殊的歷史與人文背景。南北方不同的黑瓷風格更是大相逕庭。縱觀整個黑瓷的產生髮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獨立產生,後來又慢慢互相影響。根據現在的考古資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經出現,並且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燒制黑瓷的窯址起碼有渾源窯、平定窯、河津窯、鄉寧窯、交城窯、介休窯、太原窯。那么比唐代略早的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呢?可考的隋代墓葬中不見黑瓷,僅見青瓷,所以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尚不能肯定。
山西黑瓷山西黑瓷

唐代黑釉瓷器

唐代黑釉瓷器的裝飾方法不很豐富,資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雙色裝飾的器物,以裏白外黑的碗,黑釉白邊的罐比較常見,還有黑釉瓷塑動物。唐代渾源窯遺址發掘出了黑瓷與素燒的動物瓷胎,在交城窯遺址中發掘出了黑釉小動物瓷塑像。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交城窯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鈞,它以黑褐釉為地,釉上隨意灑點月白色彩斑,如雲霞,似岩漿,瀟灑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見有完整器物。同時只有河南魯山窯生產類似器物。
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濁感強,發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黃綠,不及宋金時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質感強。
遼、五代時期的山西黑瓷僅晉西北遼地個別品種器型面貌比較清晰,其餘的黑瓷品種與宋金的黑瓷混雜在一起難以準確分辨。遼代黑瓷代表性的品種是雞腿罐或雞腿壇,它造型瘦長,器身以多層玄紋裝飾,或半釉或滿釉,胎體厚重,釉面粗糙,色澤偏綠偏灰,這樣的造型特別適合攜帶與半埋藏使用。
宋金元時期,山西黑瓷發展到鼎盛時期,燒造黑瓷的窯口遍及山西各地,多達幾十處,比較著名的介休窯、渾源窯、懷仁窯、長治窯、交城窯、太原窯、平陽窯等,這個時期生產的黑瓷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裝飾方法多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創造出了許多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優秀黑瓷藝術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