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魚骨

唇魚骨

唇(魚骨),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 ;鮈亞科;(魚骨)(hua)屬。唇(魚骨)分布於我國台灣各水系和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唇魚骨
  • 拉丁學名:Hemibarbus labeo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 鮈亞科
  • :Hembarbus Bleeker䱻屬
  • :Hemibarbus labeo
  • 分布區域:我國台灣各水系和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
識別特徵,地理分布,人工繁殖,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7—20;脂鰭i—8。側線鱗47-50l;背鰭前鱗12—15;圍後柄鱗16—20。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5—20。下咽齒3行,1.3·5—5·3·1。脊椎骨4十40——42。體長為體高的3. 7一4.5倍,為頭長的3.5一3.9倍,為尾柄長的6.0一7.7倍,為後柄高的9.5—11.4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4.2—5.4倍,為眼間距的3.2—4.2倍,為尾柄長的1.6一1.9倍,為尾柄高的2.3—3.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9倍。體長,略側扁,胸腹部稍圓。頭大,其長大於體高。吻長,稍尖而突出,長度顯著大於眼後頭長。口大,下倫,呈馬蹄形.口角向後延伸不達眼前緣。唇厚,肉質,下唇發達,兩側葉特別寬厚,具發達的皺稻,中央有1極小的三角形突起,常被側葉所蓋。唇後溝中斷,間距甚窄。吻長顯著大於眼後頭長;下唇兩則葉寬闊;鰓耙15-20;成魚體側無明顯斑點。須l對,位口角,其長度略小於或等於眼徑,後仲可達眼前緣的下方。眼大,側上位,眼間較寬,微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鰓蓋骨邊緣具l排粘液腔,前眶骨擴大。體被圓鱗,較小。側線完全,略平直。背鰭未根不分枝鰭條為粗壯的硬刺,後緣光滑,較頭長為短,約為其2/3長度,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為小。胸鰭末端略尖,後仲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較短小,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稍後的卜方。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館較長,有的個體末端幾達尾鰭基部、起點距尾鰭基與至腹鰭起點的距離相等。尾鰭分叉,上r葉等長,末端微圓。下咽骨寬,較粗壯,下咽齒主行略粗長,末端鉤曲,外側2行纖細,短小。鰓耙發達,較長,頂端尖。腸管粗短,為體長的0.9—1.1倍。鰾大,2室、前室卵圓形,後室長錐形,末端尖細,為前室的1.7—2.5倍。腹膜銀灰色。 體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色體側無斑點,小個體具不明顯的黑斑。背、尾鰭灰黑,其他各鰭灰白色。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台灣各水系和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

人工繁殖

野生親魚及其F1在池塘中飼養下,性腺可自然發育至成熟,繁殖季節(5-6月)雌、雄親魚會出現明顯的副性徵,注射催產激素HCG、LRH-A2和DOM的混合製劑,可促使成熟的雌性親魚產卵,水溫22~26℃時,藥物的效應時間在17~22h,人工繁殖的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別為87.55%、68.95%、92.5%和5.75%。唇魚骨的卵為圓形、灰白色或淡綠色,遇水後產生較強的黏性,吸水膨脹卵徑為(2.32±0.12)mm(n=50),體質量400~900g的雌性親魚絕對懷卵量為(3.19±0.85)×104粒(n=15)。水溫22~24℃時,從卵授精到仔魚孵出需要積溫69.43℃·d,到仔魚平游攝食需要積溫139.25℃·d,剛出膜的仔魚全長(6.1±0.3)mm,平游時全長達到(8.9±0.4)mm。在哈爾濱地區人工池塘養殖唇魚骨,1+齡魚體質量為(17.20±2.46)g,2+齡魚為(89.84±9.30)g,3+齡魚為(234.94±25.94)g,4+齡魚為(371.57±64.65)g;雄性3+、雌性4+有部分個體性腺成熟,5+齡時多數個體可發育至性成熟。唇魚骨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可初步解決苗種來源和池塘養殖問題,並為野生資源的增殖和人工規模化養殖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