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菌

唇菌,其名出自《鮑氏驗方新編》。唇菌是因痰濁邪毒凝聚於唇,逐漸惡變而成。以口唇腫起,皮白皺裂形如蠶繭,潰爛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癌病類疾病。該病多見於西醫學所指唇部惡性腫瘤。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唇菌
  • 相關西醫疾病:唇部惡性腫瘤
  • 其他名稱:繭唇
  • 疾病分類:口腔科疾病
  • 發病部位:口唇部位
  • 主要病因:心脾有熱
  • 多發群體:無特殊群體
  • 傳染性:無傳染性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辯證論治,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病名,即繭唇,指口唇腫起,翻突如菌狀,伴疼痛,破潰出血不止。

歷史沿革

其名出自《鮑氏驗方新編》。

病因病機

心脾有熱、腎陰虛火旺。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有唇部白斑、皸裂、唇乳頭狀瘤等病史。
2.初起時多在下唇出現硬結,微癢不適,逐漸增大,表面粗糙如蠶繭,或似乳頭、菌狀;繼則潰爛疼痛,基底硬,時溢血水,惡臭,潰瘍面或結痂,脫落後又生;腫物可擴展至整個唇部,妨礙飲食。
3.可伴頦下、頜下或頸上淋巴結轉移性腫塊。
4.組織病理檢查確診。

二、病證鑑別

1.繭唇:以口唇腫起,皮白皺裂形如蠶繭,潰爛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瘡瘍經驗全書》云:“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故名曰繭唇也。”《外科正宗》云:“初起如豆,漸大若蠶繭,突腫堅硬。”相當於西醫的唇癌,為口腔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2.唇濕:僅唇紅部紅斑脫屑, 乾燥皸裂,無潰爛、基底硬結等表現。

辯證論治

1.心睥積熱證
主證:唇部硬結,逐漸增大,疼痛,妨礙飲食,伴頭痛,面赤,口渴口臭,尿黃,大便乾結,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心瀉脾。
代表方:瀉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中藥:大黃、當歸、芍藥、荊芥、麻黃、甘草、白朮、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腎陰虛火旺證
主證:唇部腫塊潰爛如菜花狀,流惡臭血水,疼痛較劇,頦下或頜下有惡核。伴口燥咽乾,頭暈耳鳴,形體消瘦,舌質紅,苔薄,脈細數無力。
治法:滋陰降火兼軟堅散結。
代表方:參見舌象脈象予以方藥。

其他療法

1.中醫療法
患者唇一時翻突,腫起如菌,症極危急,宜速灸兩手少商穴。並以∶蚯蚓十條吳茱萸二錢 研末,加灰面少許,熱醋調敷兩足心,以布包裹,二、三時更易,以愈為度。(《華佗神方》.卷四.華佗治唇菌神方)。
用砂、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雞糞各一錢,用傾銀罐子二個,將藥裝入封固,外用鹽泥封好,以炭火 紅,待三炷香為度,俟冷,開罐取出,入頂上梅花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細末,臨用時,先以瓷針刺破血菌,用藥少許點之,再用蒲黃末蓋之,內服二陳湯(見內外備用諸方)加黃連、黃芩、薄荷,煎服即愈。或用上方地龍吳茱萸塗足之法,更妙。落血出,用百草霜敷,或蒲黃末敷,俱效。再用六味地黃湯加槐花三錢,煎服,並治重舌,甚效。
2.濕敷療法
局部潰爛滲血者,用馬齒莧、鮮芙蓉葉搗爛外敷,或用黃柏煎水濕敷,一日兩次。
3.西醫療法
早期手術治療為主,徹底切除病變組織及該區域相關的淋巴結,並配合化療或放療,中晚期化療或放療為主,配合手術治療。

轉歸預後

此惡證也。(《驗證新編》)

預防調護

1.及早治療口唇白斑、疣贅及皸裂,
2.戒菸,避免使用菸嘴、菸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