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庵傳

哭庵傳

哭庵傳,創作年代:清代,作者:易順鼎,作品體裁:散文。這篇自傳用的是第三人稱,備述一生簡歷,人奇文亦奇。語氣表面上詼諧自謔,實際卻十分自負,恃才傲物,睥睨一切。運用排比句式,更增強了奔放不羈的氣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哭庵傳》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易順鼎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哭庵者,不知何許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歲陷賊中,賊自陝、蜀趨鄖、襄(1),以黃衣繡褓縛之馬背,馳數千里。遇蒙古藩王大軍(2),為騎將所獲,獻俘於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書王掌。王大喜曰:“奇兒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縣令使送歸(3)。十五歲為諸生,有名。十七歲舉於鄉。所為詩歌文詞,天下見之,稱曰才子。巳而治經,為訓詁考據家言;治史,為文獻掌故家言(4);窮而思反於身心,又為理學語錄家言(5)。然性好聲色,不得所欲,則移其好於山水方外(6),所治皆不能竟其業。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棄去;築室萬山中居之,又棄去。
綜其生平二十餘年內,初為神童,為才子,繼為酒人,為遊俠。少年為名士,為經生,為學人,為貴官,為隱士,忽東忽西,忽出忽處,其師與友謔之,稱為神龍。其操行無定,若儒若墨(7),若夷若惠(8),莫能以一節稱之。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華,莫能以一詣繩之。要其輕天下、齊萬物(9)、非堯舜、薄湯武之心,則未嘗一日易也。
哭庵平時謂天下無不可哭,然未嘗哭,雖其妻與子死不哭。及母沒而父在,不得渠殉(10),則以為天下皆無可哭,而獨不見其母可哭。於是無一日不哭,誓以哭終其身,死而後已。因自號曰“哭庵”。

作品注釋

(1)鄖:鄖陽府。治所今湖北鄖縣。襄,襄陽府。治所今湖北襄樊市
(2)蒙古藩王:即僧格林沁,清末將領,蒙古族。封親王。他的部隊是滿蒙八旗的勁旅,此時正與捻軍作戰。
(3)趣(cù):催促,急促。
(4)掌故:指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故事和傳說。
(5)語錄家:宋代朱熹等理學家用語錄的文字來闡述理論。
(6)方外:世外,指超然脫俗之外為隱士,不僧侶。
(7)墨:墨家戰國時著名學派,主兼愛之說,儒家學者孟子斥其為異端。
(8)夷:伯夷。惠:柳下惠。兩人都是古代清高廉潔之士。《孟子·萬章下》:“伯夷,聖之清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意思是伯夷是聖人中較清高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中較隨和的人。
(9)齊萬物:即“齊物”,道家學者莊子的哲學觀點,核心是任何事物本無確定不變的是非標準,物我同一。
(10)渠:通遽,立即。

作品譯文

哭庵,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的家世姓名人人都知,所以我不作介紹。哭庵小時候出奇地聰明,五歲時落在賊人手中。賊人從陝西四川到湖北鄖縣襄陽,用黃色的小兒繡被包裹綁在馬背上,賓士幾千里,遇上了蒙古藩王的大軍,被騎兵將領俘虜,獻給了藩王。哭庵講南方話,藩王聽不懂,哭庵自己用右手食指濡口水在藩王手心上寫字。藩王十分高興地說:“真是個奇兒!”抱他坐在自己膝上,立即叫縣令派人送他回家。哭庵十五歲時在縣學讀書,有名。十七歲考取鄉試,所寫詩詞文章,天下人看後,稱他為“才子”。接著研究經書,寫出訓詁考據文章;研究歷史,寫出文獻學、歷史掌故的文章;窮究之後想回過頭來研究身心的學問,又寫了理學語錄。但哭庵後來轉移他的興趣愛好於遊山玩水及僧道之學,對這方面的研究沒有完成。年齡不到三十便做官,官位不低,不到兩年棄官而去。在大山里建房居住,又丟下而去。綜合他二十年里的生平事跡,開始是神童、才子,接著是酒徒、遊俠,少年時是名士、研究經書的人、學者、大官、隱士,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出山一會兒隱居。他的老師與朋友開玩笑地稱他為“神龍”。他的品行說不清,像儒家又像墨家,像伯夷又像柳下惠,不能用一種氣節稱讚他。寫文章也是這樣,有的古奧有的現代,有的樸素有的雕琢,不能用一種流派去衡量它。重要的是他輕視天下齊一萬物,非薄堯舜湯武的心,不曾一日改變。哭庵平時說天下沒有不值得令人哭的事,但他不曾哭過,即使他的妻子與兒子死了也不哭。等到母親去世而父親健在,他不能從母而死,就又認為天下的事都沒有值得令人哭泣的,但只有見不到他的母親可以哭,於是天天哭,發誓用哭度過一生,死了就算了。便自稱“哭庵”。

作者簡介

易順鼎(1858—1920),字實甫,又字中碩,號哭庵,湖南龍陽(今漢壽)人。光緒年間(1875—1908)舉人。清末官至廣東欽廉道。袁世凱稱帝,任代理印鑄局長,諂事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工詩詞,為近代詩人。有《四魂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