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電影

哥倫比亞電影是指哥倫比亞影業所參與的電影

代表作品有《登上馬格達萊納高處》、《聖克里斯托瓦爾一瞥》、《信仰的凱歌》、《瑪麗婭》、《在安蒂奧基亞的天空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倫比亞電影
  • 創建資料館:1957年
  • 第一部影片:1937年拍攝
  • 榮譽: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
簡介,歷史,

簡介

1898年,哥倫比亞的首都放映了從法國傳來的第一批影片。
1907年,拍攝了第一批新聞時事片,如《登上馬格達萊納高處》和《聖克里斯托瓦爾一瞥》等。
1914年拍攝了一部半紀錄性質的長片《信仰的凱歌》。第一部長故事片《十月十五日的劇》(F.迪?多梅尼科導演)於1915年問世。此後的7年中,電影沒有獲得明顯的發展。
1922年,M.卡爾沃和迭斯特羅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瑪麗婭》在哥倫比亞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拉丁美洲國家紛紛爭購該片緊接著,由V.迪?多梅尼科執導的《清風或紫色》又在波哥大引起轟動。這兩部影片的成功有力地推動了哥倫比亞無聲電影的發展。
1922~1928年是哥倫比亞電影史上無聲片的高峰時期,生產了15部長片,著名的有《在安蒂奧基亞的天空下》(1925,A.阿塞韋多導演)、《雄鷹之巢》(1925,M.羅夫萊多導演)等。

歷史

1937年,阿塞韋多兄弟拍攝了第一部有聲紀錄片。1939年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有聲電影片進入哥倫比亞市場後,哥倫比亞電影事業受到很大衝擊,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移居國外。
1941年,M.卡爾沃完成了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平原之花》。1944年,政府頒布了促進電影發展的決定,因外國影片的影響還很大,未能如願。整個40年代,影片基本上是初具規模的杜格拉奈製片公司的產品,同時存在的祖國影片公司也生產了少量影片。40~50年代,在哥倫比亞拍片的導演和攝影師大多是外國人。
1960年前後,哥倫比亞電影工作者陸續回國,電影生產有所回升,但生產的絕大多數是商業片。60年代以後,比較突出的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有:《石根》(1961,J.M.阿蘇亞加導演)、《三個哥倫比亞的故事》(1964,H.盧薩多、A.梅希亞導演)、《艱難的大地》(1965,R.奧喬亞導演)和《在地下》(1967,G.加西亞?馬克斯、S.加西亞和J.平托導演)等。從60年代末期起,在哥倫比亞出現了政治電影。這類故事片有《復仇的阿基列奧》(1968,C.杜蘭導演)、《沉默的人》(1971,J.C.杜蘭導演)、《愚蠢的故鄉》(1974,L.A.桑切斯導演)、《游擊隊的神父卡米略》(1974,F.諾登導演)、《落後時代里的孩子》(1974,R.阿爾瓦雷斯導演)。雖然有許多進步影片遭到審查機關的禁演,但是70年代後半期還是攝製了一些社會批判與揭露性的影片,如《馬馬加》(1977,J.G.杜蘭導演)、《達那索》(1977,M.洛佩斯導演)等,尤其是諷刺所謂選舉自由的影片《候選人》(1978,M.米特羅蒂導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進入80年代,新成立的半官方機構“促進電影發展公司”對哥倫比亞電影實行資助,使故事片年產量達到5~7部,短片年產量達70部以上。1986年生產了7部長故事片,其中與古巴合拍的《美國簽證》(L.D.納蘭霍導演)在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
哥倫比亞1957年創建電影資料館。
1971年創辦了電影學院,設有導演、編劇、攝影等專業。
1978年成立了電影工作者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