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史

哥倫比亞史是哥倫比亞歷史發展的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倫比亞史
  • 外文名:Columbia history
  • 征服之前:被西班牙征服之前
  • 征服:羅德里戈‧德‧巴斯蒂達斯
  • 殖民時期: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征服之前,征服,殖民時期,革命和獨立,1930年前,1930年以來,

征服之前

即使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哥倫比亞西部山區已吸引了大量居民。這個地區已有了較為發達的印第安文化。在哥倫比亞的安地斯地區內,東科迪勒拉的高原地帶是發展文化的最佳地點。現首都聖菲波哥大位於高原南部終端附近,高原向北延伸到山脈地帶,山脈將高原與塞薩爾河流域分開。西班牙人發現操奇布查語的民族大量集中在這裡。
除了住在深山谷的、富侵略性的加勒比民族之外,哥倫比亞的奇布查文化、次安地斯文化及加勒比周邊文化三者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精耕細作的農業,村莊人口相當稠密,宗教已有組織,已經畫分階級,政治職位和宗教職位都實行母系繼承。
哥倫比亞完全沒有中安地斯的一些大型馴化動物及與之有親緣關係的野生種類。奇布查人是合格的手藝人,但是他們的作品顯示他們更著重於實用,或對表達思想更加感興趣,並不刻意追求技藝的熟練。

征服

歐洲人沿哥倫比亞海岸線進行探險,始於羅德里戈‧德‧巴斯蒂達斯(Rodrigo de Bastidas),他在1500~1501年期間由貝拉角(Cabo de la Vela)沿加勒比海岸航行到巴拿馬的農布雷-德迪奧斯(Nombre de Dios)。隨後,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於1525年沿哥倫比亞的太平洋岸探險。隨著巴斯蒂達斯在北部海岸建立了聖瑪爾塔,1525年開始了對哥倫比亞的有效征服。1533年,埃雷迪亞(Pedro de Heredia)建立了卡塔赫納,這個海港後來成為西班牙帝國主要的海軍和商船隊基地之一。到1539年底,除一個外,所有的主要內陸殖民城市都已建成。而且連線這些城市的交通線上的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也都建成。1538年,希梅內斯‧德克薩達(Gonzalo Jimenez de Quesada)建立了首都波哥大。這一世紀中期,征服者時代即告結束。

殖民時期

法院
1549年,波哥大法院(一種兼有行政和司法兩種職能的法庭)成立,從此開始了殖民時期。法院院長即政府行政首腦;在行政事務方面,他受秘魯總督管轄。不過,旅行的困難既妨礙了信息的交流,也牽制了集中的管理。征服之後,這一地區人口數量下降,這是因為疾病流行,以及加在印第安人身上的經濟負擔過於繁重。
如同西班牙帝國的其他地方一樣,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走下坡的趨勢有所扭轉。哥倫比亞的經濟此時以採礦業和農業為基礎。但在18世紀中期,在波哥大北面的索科羅,一個規模雖小卻占重要地位的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了。奴隸制度是征服時期引進的,普遍實行於喬科和西部安蒂奧基亞的砂礦開採區,以及考卡河谷、馬格達萊納河谷下游及沿海低地的農業區。在法院管理時代(1549~1740),人們所處的政治環境是安定的。天主教會起了重要作用,他們提供大量的福利性服務,開辦了許多學校。由於西班牙王國政府控制了教會的很多活動,教會成為王國政府的一個有效工具。
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的建立開創了一個新紀元。這個轄區包括現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及厄瓜多。它在1717~1723年期間是臨時性的,1740年成為長期性的。轄區建立之後的幾十年中,王國政府引進了一些政治措施和經濟措施,以更大的中央集權來重新組織西班牙帝國和鞏固帝國,改進了行政和交通,使帝國內的貿易有了更大發展和更加自由的的活動。人口增加,貿易發達,殖民地人民迎來了繁榮。1785~1810年這一時期內,新格拉納達的克里奧爾人中的中、上層集團轉變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要求帝國的政策作一些明確、具體的革新。他們所建議的新政策,其目標在於實行自由企業制度、廢除奴隸制、限制政府權力以及全球範圍的貿易自由。
1808年格拉納達人對王國政府的忠誠仍是無可置疑的,僅極少數人是例外。可是,由於經濟利益的壓力,由於王室的醜聞,以及克里奧爾人和歐洲出生的西班牙人之間一貫的社會關係緊張,致使克里奧爾人中的中、上階級一度表現出的對王國的熱烈的忠誠逐漸趨於冷淡。

革命和獨立

1808年法國侵入西班牙,促使人們對國王和國家突發忠誠的情緒,也引起人們對教會的極度關切。格拉納達人對帝國命運表示深刻憂慮;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七世被俘後,殖民地和半島人民對如何控制政府這個問題存在著對立的行動方針,從而引起了新格拉納達發生的衝突,並且出現了獨立宣言。1810年7月20日在波哥大舉起義,後來這一天成為哥倫比亞獨立日。一些新政府仍宣誓效忠於費爾南德七世,直到1811年以後才宣布獨立。理想主義者及有野心的各省領袖都希望實行聯邦制。克里奧爾人的領袖們則謀求取得中央集權,以控制各省的新政府。隨後於1814~1816年發生一系列內戰,這種局面便於西班牙政府重新征服新格拉納達聯合省。共和軍的殘部逃往卡薩納雷的拉諾斯;在哥倫比亞的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爾將軍領導下,他們進行了改編。桑坦德爾仍然是格拉納達政界一位著名人物,直到他在1840年去世。
由於歐洲軍隊及游擊隊的懲罰性專橫行為,人們對王國政府所剩無幾的忠誠也消失了。在卡薩納雷的軍隊與在委內瑞拉奧的的西蒙·玻利瓦爾的軍隊聯合起來。到1819年,成立正規政府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便在安戈斯圖拉(Angostura,今委內瑞拉境內的玻利瓦爾城〔Ciudad Bolivar〕)召開了一次有憲法權力的大會,與會代表來自卡薩納雷及委內瑞拉若干省。就在1819年,玻利瓦爾侵入新格拉納達,並於8月7日在博亞卡(Boyaca)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擊敗西班牙軍隊。此後,1821年在委內瑞拉進行的卡拉沃沃戰役,1822年在厄瓜多進行的皮欽查戰役,玻利瓦爾均取得決定性勝利。1823年,玻利瓦爾率領他的部隊向秘魯進軍。
奧里諾科河奧里諾科河
安戈斯圖拉大會為哥倫比亞共和國(1819~1830)的成立奠定了基礎,當時一般稱為大哥倫比亞(Gran Colombia),因為它包括現在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及厄瓜多幾個國家。1821年召開的庫庫塔(Cucuta)大會使共和國明確地組成。在此之前,政府高度軍事化,權力十分集中,由各區的副總統直接行使政權,而玻利瓦爾總統則指揮軍事戰鬥。哥倫比亞組成了中央集權的代議制政府之後,玻利瓦爾任國家總統,而代總統桑坦德爾則任副總統。
戰爭期間,大哥倫比亞曾出現短暫的生機勃勃的局面。隨後文、武官員為了公職發生競爭,地區之間又產生猜忌,導致1826年在委內瑞拉境內發生了由何塞·安東尼奧·派斯將軍領導的一次叛亂。玻利瓦爾總統由秘魯返回,力圖恢復統一,但僅獲得對他個人權威的承認。隨著不滿情緒不斷擴散,已可明顯地出︰沒有一個集團能充分愛護共和國,真正為國家的生存而奮鬥。1829年,玻利瓦爾將全國畫分成4個管轄區,由擁有民政權和軍事權的委內瑞拉的將軍們領導。與此同時,奧卡尼亞會議企圖改組共和國而未成。玻利瓦爾短暫的獨裁(1828~1830)也未取得顯著成就。於是玻利瓦爾於1830年召開大會,會上產生一部憲法,但該憲法僅在新格拉納達(即哥倫比亞)有效。大會期間,玻利瓦爾辭職,去北部海濱地帶︰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爾逝世於聖瑪爾塔附近。此時,委內瑞拉厄瓜多已先後自大哥倫比亞分出。新格拉納達從此獨立行動,1835年有居民150萬(哥倫比亞繼續行使對巴拿馬的控制權,直到1903年)。

1930年前

玻利瓦爾時期的副總統桑坦德爾1828年時成為反對玻利瓦爾帝國野心的領袖。桑坦德爾於1832~1837年任哥倫比亞總統,是那個時代的重要政治人物。1830年代為這個新國家帶來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1840年內戰爆發,新生的工業發展陷於停頓,貿易受破壞,地方企業呈現暗淡狀況。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政治敵對的種子早已播下,後來在流血的革命及代價高昂的暴亂中嘗到苦果,使全國在1840~1903年期間飽受蹂躪。
1840~1880年間保守黨和自由黨之間的鬥爭
1840年代後期,隨著自由黨和保守黨的出現,哥倫比亞的現代政治歷史從此開始。莫斯克拉(Tomas Cipriano de Mosquera)將軍首次任總統時(1845~1849)是一位保守黨人。  洛佩斯(Jose Hilario Lopez)將軍是自由黨激進派,他於1849年開始任總統。後來洛佩斯著手實施1850年通過的一些改革方案。但改革卻刺激了人們的政治情緒,使哥倫比亞在半個世紀中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出現對立局面。在洛佩斯將軍領導下的自由黨激進派的指導原則是給予哥倫比亞人民較大的自由。洛佩斯政府廢除了奴隸制,結束了印第安人土地公有制,將稅源由中央政府轉到地方政府,取消了若干種稅以及由中央政府擁有的專利事業。
儘管自由黨為改革作了言詞漂亮的宣傳,實際上改革促進了土地財產的重新分配,並使之合法化,富裕的土地所有者、商人及專業人員的地位更加鞏固,而不利於廣大的貧苦印第安人、農民及手藝人。1851年全國200萬人口中僅有2.5萬名奴隸;與印第安公有制的解體相比,奴隸解放之影響是很小的,前者則影響了全國1/3的人口。改革導致印第安人放棄他們為數不多的的土地,及其所享有的少量獨立。幾年之內,印第安人土地的所有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而印第安人則成為佃農,他們的土地被用於放牧牛群。
當階級衝突的浪潮在哥倫比亞社會的表面下翻騰時,上層人士中的成員和集團之間的的鬥爭則更為公開。有兩個問題特別使上層階級內部意見分歧︰第一,政治制度方面,究竟是中央集權制還是聯邦制最適合於哥倫比亞;第二,在哥倫比亞社會中,天主教會,特別是其神職人員,應承擔何種任務或起什麼作用方為適當。1863~1880年期間,主張實行聯邦制的人勢力最大。在此期間,國名稱為哥倫比亞合眾國。
1860年代初,反教權主義派的權力達到頂峰。以莫斯克拉為首的革命政府於1861年沒收了教會的土地,又於1863年頒布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從此教會與政府之間傳統的親密關係結束。
1880~1930年間保守黨重新執政
在復興時期(period of Regeneration,1880~1895),在拉斐爾·努涅斯(Rafael Nunez)和追隨他的保守黨人的領導下,上述兩項行動又被顛倒過來。經過1880年代又發生的國內衝突之後,努涅斯於1886年頒布一項新憲法,於1887年締結宗教協定,並通過這一協定與梵諦岡重新建立關係,還促進了某些內部改革和工業發展。但是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則還未結束。雙方的武裝衝突在「千日戰爭」(1899~1903)中達到了頂點。
繼內戰的悲劇之後又失去巴拿馬。哥倫比亞議會在考慮有關美國建議建築一條橫跨地峽的運河時,長時間動搖不定;1903年,巴拿馬人反叛波哥大政府,並著手與美國簽訂協定,規定美國對16公里(10哩)寬的運河區擁有主權;作為交換條件,美國同意建築這運河,並向巴拿馬每年支付一筆固定的款項。儘管美國政府後來同意付給哥倫比亞2,500萬美元,但這一事件使哥、美關係惡化了許多年。
隨著咖啡出口貿易迅速擴大,1905年以後哥倫比亞國內的發展也加快了步伐。

1930年以來

對出口產品的重新依賴並非毫無隱患。1920年代後期,咖啡、石油及香蕉分別占哥倫比亞全部出口的69%、17%及6%。在大蕭條時期,這3者的價格均急遽暴跌。而經濟上的崩潰則產生了直接的政治結果。保守黨被迫下台,由埃雷拉(Enrique Olaya Herrera)任總統(1930~1934)。
1930~1946年間自由黨執政時代
洛佩斯·普馬雷霍任總統時(1934~1938),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洛佩斯政權於1936年制訂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法令,確認有效的土地占用是土地保有權的法律基礎,從而認可了成千上萬私占土地的農民的權利,,制止未曾有效使用他們所擁有的土地之地主們的所有權。位於波哥大西部的昆迪納馬卡(Cundinamarca)的咖啡種植區,成千上萬個家庭在占用土地後,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均得到了承認。後來的幾屆政府對貧民的土地權這個問題採取保守態度。但在1961年,繼續不斷的社會壓力最終迫使政府以法律形式成立了哥倫比亞土地改革機構。1970年代中期,已有超過135,000個土地所有權憑證由此機構頒發。
1930年代,工業開始迅速發展。麥德林成為棉紡織品及其他織品的主要生產地。由於大蕭條,能得到的進口商品很少,本地的製造業因而有了發展的機會。以本國產品取代進口貨的趨勢一直持續到50和60年代。此時哥倫比亞在生產非耐用消費品方面實際上已能自給自足。不過,到90年代初,製造業仍只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5,與60年代初一樣。
1946~1970年間國內動亂、獨裁及民主的恢復
在整個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自由黨一直掌握國家統治權。可是,在1946年的選舉中,兩位自由黨候選人特貝(Gabriel Turbay)及蓋坦(Jorge Eliecer Gaitan)均參加競選,因而使自由黨選票分散。保守黨員佩雷斯(Mariano Ospina Perez)當選總統,此時保守黨人對自由黨人進行了粗魯的報復。1948年4月9日,自由黨左翼領袖蓋坦在大白天被人暗殺於波哥大市區。這個事件引起的騷亂及財產損失被人們稱為波哥大風暴。
暴力行為究竟始於1930年自由黨掌權時,還是始於1946年保守黨執政時,還是始於1948年蓋坦遇刺身亡時,人們意見分歧。但人們一致認為︰暴力行為源於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政治上的長期不和,與階級矛盾無關,與外國的意識形態無關,也不涉及其他哥倫比亞的外部事務。權威方面估計在殘暴行為時期(1948~1962)大約有20萬人喪生。
戈麥斯·卡斯楚統治時期(1950~1953)暴亂加劇。戈麥斯企圖使哥倫比亞成為法西斯政體的國家。他的過分行為導致他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推翻——這是20世紀中哥倫比亞的第一次軍事政變。1953年,羅哈斯·皮尼利亞將軍任總統。在他的女兒尤金妮亞‧羅哈斯(Maria Eugenia Rojas)的協助下,他開始努力制止暴亂,並致力於促進經濟發展。羅哈斯是一位平民主義者領袖,力求得到民眾的幫助。在民眾被上層人士欺凌後,羅哈斯支持他們的伸冤要求。然而,後來的情況表明他並不能履行他的諾言,而1957年又因咖啡價格暴跌導致經濟衰退,於是人們對羅哈斯的支持開始瓦解了。1957年一個發動政變後上台的軍政府將羅哈斯趕下台。
阿爾韋托·耶拉斯·卡馬戈代表自由黨,與保守黨領袖戈麥斯於1957年共同發表了《錫切斯宣言》(Declaration of Sitges)。在宣言中,宣告成立全國陣線政府——一個保守黨和自由黨的聯合政府。這項獨特的協定規定兩黨輪流擔任總統,均分內閣部長和政府其他職位,並在一切行政和立法機構中有均等的代表人數。協定有效期為16年——相當於4任總統,保守黨及自由黨各占兩任。原打算1958年的總統職位先由一位保守黨員擔任。可是,當保守黨對候選人意見不能一致時,全國陣線選擇了卡馬戈,他曾於1945~1946年期間任總統12個月。卡馬戈執政期間,實施了土地改革法,順利地實行了全國經濟發展計畫,使哥倫比亞成為進步聯盟的展現處(進步聯盟是美國謀求推動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的一種嘗試)。但是,咖啡價格偏低,國內失業人數多以及用工業化來取代進口商品的可能性似乎渺茫,這些因素所造成的嚴重經濟困難只能從進步聯盟那裡得到部分的補償。聯盟增加了哥倫比亞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賴。在某些哥倫比亞人眼中,這個聯盟有嚴重不利之處。到1962年,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幾乎停頓的狀況。
經濟的不穩定和社會的緊張局面在1962年的總統選舉時都流露出來,此時有資格投票的人中只有大約半數人參加了投票。這次選舉使保守黨人瓦倫西亞(Guillermo Leon Valencia)當選總統。瓦倫西亞執政第一年期間,國內的政治壓力導致比索貶值,並出現自1905年以來最猛烈的通貨膨脹。此後3年中,實行了嚴厲的緊縮通貨的政策,然而失業率增加,致使更多的哥倫比亞人反對全國陣線。1964年的議會選舉,只有不到40%的選民參加投票。
卡洛斯·耶拉斯·雷斯特雷波是第三任全國陣線總統(1966~1970)。他將經濟恢復到一個穩固的基礎,促進了政府發展經濟的計畫,大力推行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對於全國陣線完成一個有條理的目標是必不可少的(全國陣線似乎愈益形成由保守黨-自由黨寡頭政治集團組成的一種壟斷勢力)。半自主的政府公司向私營企業提供服務。雷斯特雷波政府任期快滿時,哥倫比亞的經濟發展達到最佳水平。這些成就部分地由於咖啡價格提高,但有效的政府政策則具有無可否認的重要作用。當時人口達到2000萬,年均增長3%,是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
1970年的總統選舉中,國家陣線支持的保守黨候選人米薩埃爾·帕斯特拉納·博雷羅幾乎敗於前獨裁者羅哈斯·皮尼利亞,因為很多城市選民投票時強烈反對全國陣線(從鄉村來到城市的移民迅速增加,產生了新的城市利益集團——特別是在下層中產階級中,及在勞動者階級中——他們感到傳統的兩個政黨並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然而,傳統政黨還是成功了,不可能再難倒他們。
保守黨-自由黨的統治
變革的過程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等方面都帶來一些新問題。在所有這3個為全國關注的領域裡,問題產生於不平衡的發展,不平等的收入,以及人們日益感到較高收入的利益並未普遍地被享有。1974年,由全國陣線過渡到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的溫和的政治競爭是比較順利的。自由黨人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於1974~1978年任總統,然後將權力移交給自由黨中間派胡利奧·塞薩爾·圖爾瓦伊·阿亞拉。可是在1982年自由黨的得票總數被分散,於是保守黨候選人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當選為總統。
極端暴力行為玷污了夸爾塔斯的總統任期,這對於哥倫比亞長期以來信奉的民主政治也是一次考驗。恐怖分子綁架並關押了許多外國大使。1984年,被認為與國際毒品貿易有聯繫的一些壞分子暗殺了哥倫比亞的法務部長。1985年,游擊隊進入波哥大的最高法院,並在被軍事人員逐出之前關押了許多人,估計約有100人喪生,包括一些最高法院的法官。這些事件顯示了毒品販子勢力增長的一種不祥之兆,也表明政府在控制恐怖活動顯然無能。
1986年8月,波哥大前市長比爾希利奧·巴爾科·瓦加斯(Virgilio Barco Vargas)開始任總統,他希望改善國內秩序。需要他解決的主要經濟問題是如何扭轉長期存在的經濟成長速度下降。1967~1974年是國內生產毛額增長最快的年代。但由於石油價格不穩定,增長的速度在70年代逐漸減小,到80年代則逐漸下降。1985年新石油資源的發現使得經濟的發展有了潛力,也使得減少哥倫比亞對國外能源的依賴有了可能性。
1975年巴西又一次發生嚴重霜凍,毀壞了其咖啡作物,於是哥倫比亞出口商為他們的咖啡取得最高價格。在後來的4年中有3年發生了新的、地方性的通貨膨脹。實際的國民平均生產毛額每年增長3~4%。農業經濟繼續向工業經濟轉移。製造品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安地斯條約》貿易集團提供了貿易機會。該貿易集團包括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及秘魯。哥倫比亞繼續接受外國經濟援助,但是經濟仍缺乏足夠的的活力使私人投資有較大的增長。
殘暴行為騷亂之後幾十年所發生的變化,歸納起來就是哥倫比亞更加現代化、城市化,人民更加有文化,這是前所未有的。仍然存在的雙重性問題就是︰在經濟成長的同時,還有1/4的人口仍長期處在在絕對貧困的環境。令人失望的事繼續發生,結果一再爆發反政府的游擊隊活動,非法的毒品貿易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實際上,毒品貿易曾左右了1990年的總統競選。政府對打擊毒品貿易採取了更強硬的政策,遭到毒品販子的強烈反對,致使數百人(其中包含3名總統候選人)喪生。不過,儘管存在恐怖分子威脅,仍有約50%的人口在5月的平靜選舉氣氛中參加了投票。選舉中獲勝者為自由黨候選人塞薩爾·加維里亞·特魯希略,他是前財政部長,而且是立場堅定的反毒品貿易者,其所獲選票剛好在50%以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