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休遺址

哈休遺址

哈休遺址位於四川阿壩州馬爾康縣沙爾宗鄉,是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地處茶堡河北岸三級階地之上,東西長約380、南北寬約260米,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地理位置為東經102“9.4‘、北緯32“10.3‘,海拔2840米,高出河床80米。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秦漢時期遺存和新石器時期遺存,其中秦漢時期遺存主要位於遺址南部台地邊緣,破壞程度嚴重;新石器時期遺存分布面積較廣,其中心部分位於遺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積近1萬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壞。

”哈休遺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分布於長江上游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地方文化類型。這一發現確認了地處長江上游的這一地區早在5500年前就已有人類定居,並且已創造出了發達的古代文化。

這次考古發掘初步探明了大渡河上游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早段的文化面貌,確認了“哈休遺址”是長江上游的區域文化中心之一,這是中國西部高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基本介紹

遺址簡介,遺址試掘,文物分析,遺址價值,

遺址簡介

遺址中出土了四川地區最早的陶塑人面像、塗朱雙孔石鉞、穿孔凹背玉刀以及四川最完整的陶小口尖底瓶等各類文物上千件。哈休遺址的試掘工作為探索古蜀文化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
哈休遺址哈休遺址

遺址試掘

大渡河上游地區北接甘青地區,東臨岷江上游,南通涼山雲貴高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長江上游和黃河上游兩大文化中心區之間的文化和民族走廊,但考古界對該區域內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認識空白點太多。
阿壩州文管所、馬爾康縣文體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大渡河上游考古隊,先後於2000年8月、2003年4月、2005年12月三次對大渡河上游進行全面調查,發現和確認了10餘處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及採集點。2006年3月,考古隊選擇馬爾康縣沙爾宗鄉哈休遺址進行了試掘。
試掘地點選擇在遺址中心北部的台地邊緣。發現的灰坑開口平面形狀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陶器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泥質褐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灰陶、夾砂褐陶及少量黑彩彩陶;骨角器有錐、笄、簇等;還出土了玉器、少量穿孔蚌器、雲母片及大量動物骨骼。
哈休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哈休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
哈休遺址出土的陶小口尖底瓶哈休遺址出土的陶小口尖底瓶

文物分析

哈休遺址試掘出土了大量鹿、豬、牛、狗、馬、獐等動物骨骼,在灰坑填土中發現了粟等已經碳化的農作物種子。目前,考古人員已將這些獸骨、種子和在遺址採集的土樣送到北京大學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檢測。擬通過碳14技術確定遺址年代,通過動物考古技術辨別動物的種類,通過植物考古技術還原當時作物的種類、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存環境。
考古人員稱,成都平原的古蜀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500年~3800年的寶墩文化,其後是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而在寶墩文化之前,古蜀文化從何而來,考古界一直在苦苦尋覓。哈休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這裡和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古蜀文化之間有著傳承關係。
哈休遺址出土的塗紅雙孔石鉞哈休遺址出土的塗紅雙孔石鉞
哈休遺址出土的鑲嵌石刃的骨梗刀哈休遺址出土的鑲嵌石刃的骨梗刀

遺址價值

專家根據遺址試掘發現的珍貴遺物及與周圍地區尤其是岷江、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比較,初步判定哈休遺址年代距今約5500—5000年,是分布於大渡河上游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地方文化類型;初步探明了大渡河上游新石器時代及晚期早段的文化基本面貌,為探討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哈休遺址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來自中原的仰韶文化和來自甘肅、青海的馬家窯文化。哈休先民以定居農耕為主,狩獵、採集業為輔。出土石器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千餘件。一些石器表面、個別陶片上還塗抹紅色顏料。骨角器包括錐、笄、簇等,骨質細膩、堅硬,部分鹿角表面有切割痕。發現了大渡河上游最早的陶塑人面像、塗朱雙孔石鉞、穿孔凹背玉刀,還發現了目前四川地區最完整的陶小口尖底瓶。這些出土文物說明遺址的規格相當高,是大渡河上游新石器時代的區域文化中心之一。
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遺址-岷江上游的營盤山遺址和沙烏都遺址-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古蜀文化的發源勾勒了初步輪廓和脈絡。這個過程中既有人群的遷徙,更有文化的互動和傳承。哈休遺址為探討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也為古蜀文化探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