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福安

品讀福安

《品讀福安》是2011年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健民。

基本介紹

  • 書名:品讀福安
  • 作者:李健民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
作品信息,作者,簡介,目錄,後記,

作品信息

書號:ISBN978-7-5482-0572-2
開本:880mm×1230mm 1/32
字數:305千

作者

李健民,福建省福安市人,1949年生,寧德市民族中學教師。著有《長溪入海流——福安地域文化研究》《啊,白馬港》《畲族文化簡說》《福建省寧德市民族中學志》等,標點、整理明萬曆二十五年《福安縣誌》。

簡介

本書敘述福建省福安市“文化的歷史”和“歷史的文化”。取材廣泛,內容精要,徵引嚴謹,考察細緻;不溢美,不諱飾,不妄言,不虛誇;語言平實而流暢,事理明晰而有據;並以詳實的文史資料,對一些流行的“戲說”提出不同看法。是一冊了解福安地域文化的簡明讀本,也是一部富有鮮明個性的社會科學專著。

目錄

致讀者
前 言
上 編
第一章 錦繡河山 一、長溪泱泱 二、氣候物產
第二章 民族大家庭 一、畲 族 二、回 族 三、漢 族
第三章 生活百態 一、歲時節慶 二、人生禮儀 三、民風性格
第四章 民間信仰 一、冥冥世界 二、各路神明 三、主要神祇
第五章 畲家風情 一、忠勇精神 二、鳳凰情結 三、詩山歌海 四、多彩人生
第六章 宗教異彩 一、佛 教 二、道 教 三、天主教 四、基督教(耶穌教)
第七章 文化特產 一、地方戲曲 二、民間藝術 三、傳統工藝
下 編
第八章 早期開發 一、上古遺存 二、閩越首功 三、移民拓荒
第九章 隋唐發展 一、創業艱難 二、文破天荒 三、佛教傳入 三、開浚黃崎
第十章 兩宋風采 一、圍海墾山 二、理學傳薪 三、禪宗兩派 四、建縣始末 五、天地正氣
第十一章 元朝統治 一、社會狀況 二 農民起義
第十二章 明代繁榮 一、耕織經濟 二、儒學釋教 三、抗擊倭寇 四、天主教傳入
第十三章 大清盛衰 一、孤忠一旅 二、圍海遷界 三、康乾盛況 四、杏壇文苑 五、晚清浩嘆
第十四章 民國春秋 一、革命風雷 二、共赴國難 三、民生經濟 四、文化教育
大事年表

後記

文化是人類進步的永恆的主題。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主題,不知感動了多少古人今人,也不知感動了多少滄桑歲月。
福安有著深厚而又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澱,有著豐富而又光彩奪目的文化傳承;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令人目眩的閃光點,不少文化事象甚至還達到了“國家級”的水準,影響深遠。可是據筆者所知,在此之前似乎很少有專門著作對其進行科學而系統的評述,致使今日年輕的一代對鄉土文化知之甚少,許多人甚至連幾十年前他們的父輩祖輩在這塊土地上是怎么過日子的也是迷迷糊糊,更不用說進一步思考我們“從何而來,欲往何去”了。
這種狀況使我深感不安。它促使我為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為福安的文化事業盡一些綿薄之力;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它更促使我為引導廣大中學生朋友充分關注他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指導他們在學習國家課程的過程中注意與區域的歷史、地理、民俗、民族、宗教、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整合,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愛國愛鄉的思想感情,擴展他們的文化視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盡一份教師的責任。
我的學識、我的才思和我的社會存在不允許我去做“大學問”;我只能在繁忙的教學之餘,利用有限的節假日和業餘時間,老老實實地學做一點“雕蟲小技”。儘管是這樣,這種努力也同樣為自己尋得了無邊的快樂,並且豐富了我的人生。好比一個熱心的農人,在辛勤的勞作之餘還自告奮勇地為家鄉掘一眼泉井,讓鄉親們掬飲解乏,讓過往的外鄉客也品一品它獨特的甘甜;還可以讓漫盈的清水,反照藍天白雲、月亮星星,讓孩子們津津有味地一窺由小見大的美妙和無窮。
我想,這些都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總是滿懷喜悅地樂此不疲。《聖經》上說:“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舊約全書·傳道書》第二章第十節)
儘管是“雕蟲小技”,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輕鬆活,我深感自己學養的不足。好在我是一個不願浪費時間的人,雖然沒有條件到名館巨庫去尋珍探寶,但是靠著長期的“不捨”,也有了一些積蓄,並且可以支撐起這本書的框架;而且年青時做過“知青”,曾經有過近十年的江湖體驗,後來又用了數年的時間,幾乎遍訪了福安主要的山水村鎮,為這本書的寫作積攢了較多的細節,從而避免枯燥無味的概念化敘述。為了能夠儘可能從感性的層面更多地了解福安的文化家底,我曾多次在崇山險壑跋涉,在古蹟遺址流連,在畲寮山居徜徉,在海濱溪畔優遊。我非常欣賞我的同齡朋友、也曾經做過知青的廈門大學郭志超老師關於文學與鄉村文化的一番見解:“城鎮化及其對鄉村的滲透,將造成鄉村文化的‘沙化’”,“文學可以使鄉村文化雲蒸霞蔚,並在春風化雨中滋潤著希望的田野。”“知青開始寫這類鄉村人文歷史,預示著知青文學將在鄉村文化領域有所作為。”(郭志超《紅土地文學的翠綠春色》)
既然是“品讀”,筆者對一些流行的“戲說”就不再敬畏和盲從;對一些所謂“禁區”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再躲躲閃閃。寫作過程中,自始至終嚴格遵循“據事言理”的原則,以“文化”為視點,小心翼翼地“提要鉤玄”,使本書的敘述能夠儘量接近事實的真相。
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老三屆”情結使我無法選擇安逸。我們這一代人就像一粒失去了春雨春風和春暉的種子,在嚴酷的烈日下暴曬過,在無情的泥淖中浸泡過,等到終於被恩準可以破土並且也可以伸出兩片綠葉,轉眼間卻又感受到了秋氣的肅殺與蒼涼。我們似乎已經不再擁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優勢了。幸虧“人還在心不死”。儘管兩眼昏花,雙鬢斑白,我等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頑強地表達自己的不甘寂寞。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本書。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寫於2011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