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黑洞

19世紀70年代,世界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了宇宙黑洞理論!隨著理論的推廣與傳播,黑洞理論逐漸在新的領域得以運用,甚至在政治、經濟、管理、品牌行銷等領域,都開始借鑑霍金的思考方法。

2007年,資深品牌策劃人劉振提出了“品牌黑洞”理論雛形,徐久洲、劉建波等人參與了理論體系的論證、補充及完善工作,品牌黑洞理論體系由此誕生。該理論顛覆了傳統“扁平式”的品牌管理思維模式,是一種將品牌與消費者放在一個立體的體驗維度,並進行“建構-解構-建構”的全新品牌管理思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品牌黑洞
  • 提出者:資深品牌策劃人劉振
  • 提出時間:2007年
  • 主要特徵:隱蔽性、消極性、破壞性、建設性
理論定義,分析模型,

理論定義

品牌黑洞,是存在於在品牌規劃、建設、行銷、傳播等品牌管理過程中的隱蔽性、消極性、破壞性、建設性的品牌管理盲區,並最終體現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接觸體驗過程中。品牌黑洞既破壞又建設,既建設又破壞,隱蔽性、消極性、破壞性、建設性是品牌黑洞的主要特性。品牌黑洞理論的核心觀點如下:
1、在品牌認知過程中,消費者永遠不可能與企業站在同一個平面上思考;
2、由於品牌黑洞的存在,再完美的品牌傳播,也無法形成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完全認知。
3、越不想讓消費者知道消費者越想知道,越想讓消費者相信消費者越不相信。

分析模型

1、品牌扁平分析模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品牌盲區,如圖。
品牌黑洞
2、品牌黑洞分析模型:品牌黑洞如何存在與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如圖。
品牌黑洞
3、品牌黑洞犯罪流程:品牌黑洞是如何犯罪的,如圖。
品牌黑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