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西風帶

咆哮西風帶

在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大約在南緯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個環繞地球的低壓區,常年盛行五六級的西風和四五米高的涌浪,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全年各月都可達7—10天以上,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南半球西風帶,也稱“咆哮西風帶”,是進入南極必經的一道“鬼門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咆哮西風帶
  • 外文名:Roaring Forties
  •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天氣學
現象描述,發現與命名,說法一,說法二,具體劃分,形成機理,發生案例,

現象描述

位於南緯40度到60度之間,大致在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南側,有一處環繞地球的特殊低壓區,這個低壓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一年四季總是盛行五六級強度的西風,由此時常颳起好幾米高的浪潮。尤其是全年每月超過一周到十天,至少都有7級以上的大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半球西風帶,綽號:咆哮西風帶。

發現與命名

說法一

1487年,葡萄牙船長巴塞羅繆·迪亞斯,奉國王命令率領三艘帆船去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道。他們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最後被一個驚濤駭浪的海角擋住了去路。一連好幾天,憤怒的大海絲毫沒有平息的跡象,狂風永不疲倦地喧囂,浪濤無休無止地怒吼,船兒東歪西斜,身不由己地掙扎著、呻吟著。就這樣,巨大的海浪把船隊整整吹盪了16天。幸運的是,他們的船被吹進了一個小港灣,才使船員們死裡逃生。迪亞斯對這次航行心有餘悸,想給這個海角取名為風暴角,但葡萄牙國王不同意這個不吉祥的名字,他決定改稱“好望角”,意為發現此角,到達東方就有希望了。
自從發現了好望角,那裡的暴風巨浪便聞名於世,一年中大約有1/3的時間裡狂風惡浪肆虐,浪高6米以上,有時竟高達15米,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浪高也在2米以上。從萬噸遠洋巨輪到數十萬噸大型油輪都曾在這裡相繼失事。70年代以來,在該海區失事的萬噸級輪船已有十多艘。

說法二

咆哮西風帶是由一位航海家發現並命名的。1610年,一位荷蘭航海家亨德利克在乘船遠航,路過南緯40度這個海域時,遇到強大的西風,雖然強烈的風浪導致船隻顛簸厲害,但是他卻發現,利用這場強大的西風,可以在印度洋上高速往東前進,一路順風地抵達巴達維亞。由此可見,咆哮西風帶不僅僅會帶來災害,只要掌握了風向,這個西風帶也能助航船一臂之力。

具體劃分

航海者們對這個區域還進行了具體區分。他們將南緯40°到50°之間的區域叫“咆哮四十度”。因為這裡幾乎每天都是狂風怒號,猶如獅子咆哮一般。他們又將南緯50°到60°之間的區域稱作“狂暴五十度”,因為這部分海域上經常有比咆哮四十度更強烈的風暴與大浪,令過往的船隻強烈搖晃,航行困難。此外,他們將南緯60°到70°之間的區域稱作“尖叫六十度”。這個區域內除了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和南極大陸最北端的南極半島之問的德雷克海峽,就沒有其他陸地了,只有茫茫海洋一這個緯度帶上,沒有任何山丘阻擋盛行西風和洋流,致使這裡的風暴浪潮比咆嘯四十度、狂暴五十度更為惡劣,因而才有此名。據說.有時這個西風帶的風浪還會蔓延到南極大陸的沿岸。

形成機理

南北半球西風帶相異原因
南、北半球的兩個西風帶“脾性”不同。由於北半球眾多大陸的存在,在北緯40度~60度之間.多為陸地山川,由此海上的偏西風受到阻隔,導致風速大減。南半球就不同了,這裡幾乎全部是廣袤的海洋,沒有山陵阻擋,強烈的西風橫行無忌,加上表層海水在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自西向東的環流。因為這裡自始至終都是西風.風向基本不變,導致風的威力不斷在增加。致使這裡風急浪高,過往的船隻往往在風浪中無奈地劇烈顛簸,一有不慎,就會葬身海底,九死一生。
咆哮西風帶風力巨大而持久原因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著空氣流動的方向。依據大氣環流總的結構,中緯度的氣流向高緯度的極地輸送。這原本意味著,北半球的中緯度在理論上應是南風,而南半球的中緯度在理論上應是北風。然而,在地球自轉時產生的偏向力,始終對前進方向的右側產生作用力。這樣一來,就使北半球的南風變成了西南風,把南半球的北風變成了西北風。並且,地球的偏向力隨著緯度的增高而增加,因而到了中緯度地帶時,這個偏向力是強大的,這成了西風帶始終盛行西風的主導原因。
其次,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差大,熱量消耗多,導致空氣中的上下對流頻繁旺盛,從而引起強烈的大風。
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導致南半球沒有多少山地阻礙的海域,呈現出強風大浪的天氣,從而給航船帶來極大危險。

發生案例

位於南半球中高緯度的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區,正處在著名的“咆哮的西風帶”,在強勁的盛行西風控制下,全年約有100多天浪高都在6米以上,特大的巨浪高15米左右,是世界上風浪最大的海區之一。過去,這裡曾被稱為“風暴角”,後來,才改名為“好望角”。
1933年1月6日,美國海船“拉馬波”號在菲律賓至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中航行時,測到的海浪高達34米,當時風速達每小時126公里,這是目前人們觀測到的世界海洋中最高的風浪。
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北海,也經常有風暴發生和巨浪出現。風暴期間,北部風浪高達8~10米,南部也達6、7米。1949年和1953年曾發生了兩次特大風暴潮,出現過危害很大的風浪。
1953年1月31日那一次風暴,掀起十幾米高的巨浪,水位比平均高潮水位高出3.7米,致使荷蘭西海岸和英國東海岸許多地方被海水淹沒,2000多人喪失生命。
1956年4月2日,蘇聯考察船曾在澳大利亞東南部麥闊里島以南600公里的海面上,拍攝到浪高24.9米的壯觀的風浪照片。
1979年12月15日,北海海域又遭受了一次特大風暴的襲擊,狂風以每小時90公里的速度席捲海面,掀起的巨浪高達15米。這次大風暴,除造成船隻遇難外,還使沿岸的港口設施和居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的損失。過30米,船隻航行中遇到它是十分危險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