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小孔

味覺小孔

味覺器官——味蕾的基底位於上皮基膜上,外端窄小可達上皮表面,有一小孔開口稱味覺小孔或味孔(taste pore)。各種物質必須溶於水,通過味覺小孔才能刺激味細胞,並通過味神經傳給大腦產生味覺。不溶於水的物質就不產生味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味覺小孔
  • 外文名:taste pore
  • 味覺:味蕾
簡介,味覺與味蕾,味覺異常,

簡介

味孔是味蕾與口腔通連的門戶,也是味覺興奮的起始部位,它在味蕾感受刺激並將其轉變為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電信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味孔的存在往往提示著味蕾具有味覺功能,味孔的形態和數量與味覺的敏感性緊密相關。套用錄像顯微鏡研究發現,8-9歲兒童較成人具有更高密度的味孔,認為可能是兒童對甜味敏感性較成人高的原因之一。
味孔多分布於輪廓乳頭環溝側壁下部近溝底處,呈卵圓形或圓形,味孔下方為味小管,呈漏斗狀或管狀,管底部中央有圓形小孔。部分味毛較短,止於味凹;另有少部分味毛較長,伸出味凹且止於味孔。味孔形態及分布與味覺功能密切相關。

味覺與味蕾

人的基本味覺有酸、甜、苦、鹹4種。千百種味覺都是由這4種味覺混合而成。如辣味就是鹹味與熱覺、痛覺等混合而成,澀味是苦、酸與舌覺感受異常混合而成。舌的不同區域對4種基木味覺的敏感程度不同,舌尖對甜最敏感,舌兩側對酸敏感,舌根對苦敏感,舌的各部對鹹均敏感,但以舌尖為最。
基本味覺基本味覺
味蕾是味覺感受器,正常人約有1萬個左右。它是一卵圓形小體,是由特殊上皮細胞—感覺上皮細胞組成,形狀很象含苞欲放的花蕾。主要分布在舌面的輪廓乳頭、菌狀乳頭的上皮內,而在軟鱷、口腔和咽部黏膜的表面也有廣泛的散在的分布。味蕾由味細胞、支持細胞和基細胞3種細胞組成。每一味蕾約有40~60個味細胞。味細胞呈棱形,其一長軸與上皮表面垂直,細胞頂部有味毛突入味孔,是味覺感受的關鍵部位。細胞基底與味覺神經末稍相接。支持細胞也呈棱形,細胞數量較多,一部分位於味蕾的邊緣,另一部分與味細胞相間排列。基細胞為矮錐體形,位於味蕾的基底部。
人的味覺與年齡有關。味蕾的數目隨著年齡的變化而增減,新生兒較多,青少年最密集豐富,成年人減退,老年人較少。一生中鹹覺最早消炎,其次是甜覺,苦覺可繼續保留。人的味覺還受溫度影響,一般在20~30℃之間味覺敏感度最高,低溫下則不敏感。如味道鮮美的餃子經冷凍後吃起來就非常乏味。

味覺異常

味覺異常是指進食時能感受到異於常人的味道或進食時嘴裡也有異常的味覺感受。味覺異常往往是疾病的一種信息。中醫認為,口舌的味覺可作辯證的重要參考。病理性的味覺異常,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1.口苦:多見於肝膽熱症、腸胃熱症等,現代醫學中則多為肝膽急性炎症。癌症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閒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感到發苦。
2.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手術後的病人,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
3.口甜:多見於胃炎熱、濕熱郁陰、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糖尿病患者。
4.口澀:多見於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嚴亞的神經官能症、各種癌症後期的患者。
5.口酸:多見於胃炎、消化性淡瘍患者,
6.口鹹:多見於腎陽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症、慢性n囚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
7.口辣:中醫辨證的腎陽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症患者中也時有所見。
當然,味覺的感受閾值常因人而異,個體差別很大。因此味覺異常必須結合本人的味覺習慣閾值來判斷。此外,睡眠不足、氣候變化、環境情緒、吸菸喝酒、口腔炎症、特殊嗜好和藥物反應均可導致味覺異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