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詒春

周詒春

周詒春(1883年12月29日-1958年8月),男,漢族,祖籍安徽省休寧縣,出生於湖北漢口,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

1913年10月-1918年1月,周詒春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積極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實行嚴格管理,改革留美學生選拔機制,提出清華向完全大學過渡,使清華學校的教學等各方面得到穩定發展,許多清華優良的傳統也在此時期奠基。是清華大學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詒春
  • 別名:周寄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漢口
  • 出生日期:1883年12月29日
  • 逝世日期:1958年8月
  • 職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清華大學奠基人
  • 籍貫:安徽省休寧縣
人物生平,教育理念,重要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883年12月29日,周詒春出生於湖北漢口,其祖籍為安徽省休寧縣。
1903年,周詒春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留校任教員。
1907年,周詒春自費到美國留學,進入威斯康星大學耶魯大學,學習教育、心理等專業。
1909年,周詒春得碩士學位後回國。回國後在聖約翰學院講授英語,曾協助編纂《標淮英漢大辭典》。
1911年,周詒春參加清廷留學生考試。授進士,點翰林(當時社會上稱這科翰林為“洋翰林”),出任上海復旦公學心理學、哲學教員。
1912年,周詒春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並曾任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堂監督,周詒春被聘為教務長。10月,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周詒春任副校長。
1913年8月,唐國安病逝後,外交部任命周詒春任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10月27日,周詒春就任校長職。
1913年10月,周詒春與梁敦彥顏惠慶王正廷顧維鈞詹天佑等人發起創建了旨在“修學、遊藝、敦誼、勵行”的歐美同學會
1914年冬,周詒春邀請梁啓超先生以“君子”為題到清華演講。梁啓超在演講中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周詒春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做為清華校訓。
清華校訓清華校訓
1916年7月27日,周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報告中,正式提出將清華改辦為一所完全大學的建議。
1918年1月4日,周詒春以“力微任重、勞頓成疾”為由辭職。周詒春在清華任校長共4年又5個月。
離開清華後,周詒春先後在眾多單位、團體任職。如:燕京大學董事會主席,並曾兼任校長;北京中孚銀行經理;仁立實業公司董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總幹事;華洋義賑會的常務董事;英美菸草公司的常務董事;曾發起北京市政治學會並主持為該會募捐及籌建圖書館,曾發起組織平津兩市的防癆協會與歐美同學會。
1925—1928年,周詒春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委員會總幹事,創立北京圖書館
1933年10月29日,清華同學會總會董事會成立,周詒春擔任名譽會長。
1936年,周詒春擔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常務次長。
1937年5月10日,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總辦事處設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墾業大樓。共設董事19人,其中實業部為周詒春、張鐵歐、吳覺農。周詒春擔任中茶公司董事長。
抗戰期間,周詒春擔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貴州省財政廳長等職。在貴州期間,周詒春花極大精力辦理貴陽清華中學,並任董事長。
1945年9月,周詒春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
1947年,周詒春任國民政府衛生部長。
1948年10月,周詒春辭職。
1948年冬,周詒春遷居香港。
1950年,人民政府派人赴香港接周詒春返回。
1956年,周詒春出任全國政協特邀委員。
1958年8月,周詒春在上海去世,終年75歲。

教育理念

周詒春辦學有自己的理念與理想。許多清華校友指出:“周先生辦清華有理想,有原則。”周詒春理想的核心,即:“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什麼是“完全人格”?1914年《清華周刊》一篇文章中說:“完全之人格謂何?其人之一切行動均在法律之內是也。”通俗講,完全人格教育即著力將學生培養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國家公民。這一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德智體三育並重,他說:“清華學校,素以養成完全人格為宗旨,故對於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遺餘力。”
  • 德育方面
周詒春注重將學生培養為愛國、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與協作精神的現代公民。
首先,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鼓勵留洋學生回國服務。
周詒春經常強調:清華學生既受特別權利,當奮發有為,力戒虛驕自大;當耐勞忍苦,力戒貪安好逸;當以學問經濟為目的,不可以學位為目的;當群策群力,同氣同聲,以挽救國家。據此,他提出學生擇業三條標準:“(一)天性之所近”;“(二)國家所急需”;“(三)能造福於人類”。
周詒春利用一切機會,將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貫穿在教育實踐的點點滴滴之中。1917年留美的裘燮鈞回憶:“最使我終身不能忘懷者,在到芝加哥之前夜在火車上開座談會,周校長希望此次同來美國之全體學生,學成後回國服務,並期望每人能創辦一項新事業。假定一項新事業能使五十人有就業機會,如此則此次同來之七、八十人可能為國家創造數千人就業機會雲。”正是這種春風化雨般的循循善誘,培育了清華學生強烈的愛國精神與責任意識,形成了清華愛國、奉獻的光榮傳統,激發一代代清華學子將自己命運與祖國、民族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服務祖國。
其次,提倡社會事業,培養學生的實幹精神社會公德。
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及教育部認為“國基甫定,民智未開,學校教育尚未普及,非實施社會教育無以謀啟。”周詒春對社會事業的理解,並不僅僅在開民智、易風俗,也不僅僅是學生課外增加知識與提高才幹,而賦予它更積極的意義。他將社會事業定義為“以有餘之時間,有餘之財力,有餘之心思,謀他人之幸福之謂也。”周詒春認為當時中國積弱積貧,“惟其總因在生計之艱難。故其補救在謀生計之充裕。”顯然,直接解決辦法在於振興實業、普及教育、改良政治法律、整頓金融等事業。但這些非一人一力所能成,也非學生知識、經驗所能及。所以,學生只能採取間接的法子,“學生於求學時代,既不能有助於政治、經濟、財政及軍政矣,然則豈遽無一能有助於國乎?曰有,即從事社會事業,從根本上改革是也。”“至間接解決,在人人以其有餘,謀人不足。以己之心思財力,增進他人之幸福。”
周詒春也指出,中國落後的另一大原因是“學生實行精神之缺乏”。因此,如果在校期間能夠培養學生“養成實行之習慣,他日畢業應世,自不甘清淨無為矣,此社會事業有造於學生之實行力者也。”可見,在周詒春看來,社會事業於國家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間接的途徑,於學生個人是一個培養社會道德、鍛鍊社會才能的機會。
周詒春特彆強調清華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與精神,他十分讚賞留美清華學生在課餘上街演講,認為此舉“不自私其所學,而殷殷以公德為重。”“不特啟僑氓之智識,亦可漸除外人之污衊矣。”他指出,社會事業“為人而非為己,盡己之心力,以謀人之幸福。”
  • 體育方面
周詒春將體育作為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倡體魄與人格並重,注重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
周詒春提倡體育不遺餘力。在他的支持下,來自美國的休梅克博士(Dr. Shoemaker)在清華建立了現代化的體育訓練體系,使清華成為“中國最早設正規西式體育的學校”。郝更生稱“民國二年至六年實為清華體育提倡時代”。在周詒春看來,體育並不僅僅為了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養成與體質強壯相應的心力的健康,“體質之強壯,與心力之健康,常成一種比例。
周詒春希望通過運動“冀使同學皆有強健之身體,活潑之精神。”更好地投身國家建設中去。清華提倡體育的目的不在於爭奪賽場上的榮譽,而在普及提高。清華自建校起,即成立體育會,校內各類運動會蓬勃展開,“以競爭的方法促運動的進步。”當時,清華體育主要由兩項:呼吸運動和強迫運動。這兩項訓練直到1919年春季體育館落成,各類體育課轉移到體育館內後才取消。
周詒春提倡強迫體育,希望在風氣未開的情況下,通過形式上的約束,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最終培養出濃厚的校園體育氛圍。當然,強迫鍛鍊也並非毫不近人情,如果天氣過於寒冷,學校也會適當放鬆要求,或縮短運動時間,如運動開始時間從下午四點調整到四點十五分。周詒春本人也“常常深入到學生中間,或把一些學生叫到他的辦公室,除了檢查學業外,還要聞聞他們口中有無異味,問問是否經常洗澡,每天通不通大便,參加不參加體育活動。”
  • 學生管理
周詒春特別重視學生管理,對年齡偏小的中等科學生尤其嚴格。學校設有“齋務處”專司其事,由齋務長負責。學生一舉一動,均受嚴格管制。學生全體寄宿校內,平時非有特別事故,或獲得許可,不得擅自離校。遇周末或例假欲返北京城內與父母團聚者,須由家長具函學校正式請假,批准後方可出校,並須按時返校。學生不準飲酒吸菸;每周至少洗澡一次。1915年起,新訂兩條中等科管理規則:“(一)凡學生家中匯銀須交齋務處代為收管,至學生用時再到齋務處說明用途,始準領用。(二)學生每兩星期必寫一家信以慰親心。”
總體而言,這種嚴格管理積極性更大。那時的學生,特別是中等科的學生,年齡很小,進校時才12、13歲,心性未定,管理嚴格使學生養成如守時、講衛生、有禮貌等習慣,學會自己管理生活。這對學生日後的發展是有益的。很多學生結合自己日後的人生閱歷,明白周詒春的嚴格管理對自己一生受用無窮。
  • 三育並舉
周詒春極力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在清華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國家公民。他認為,生活主要由體育、生活、道德與精神3部分組成。學生須在學校了解生活,學校課程應依照生活需要而設定;學校生活就是一定規則下的社會生活的縮影。但學校生活畢竟是在一種簡單、受限制的條件下,而社會生活則是在一種持續的、複雜的變化之中。因此,學生應利用有限的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全面提升自己,而不僅局限於學習知識。

重要事跡

提出清華改辦完全大學
周詒春早在1913年已有將清華逐漸改為完全大學的考慮,1914年請墨菲做的校園規劃中單獨設計了大學區。但是改辦完全大學是關係清華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決策需非常慎重,當時清華尚屬“成立時期”,條件尚不具備。至1916年,清華建校已滿5年,初步度過了創建時期,進入“發展時期”。周詒春對學校長遠規划進行思考,認為,清華有良好的基地、充足的經費,為圖久遠之計,將清華“逐年擴充至大學程度”,是學校今後發展的“當務之急”。否則,到1940年庚款還清之後,清華經費將難以維繼,因此不如未雨綢繆,漸求擴充,早定基礎。為此,7月27日,周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報告中,正式提出將清華改辦為一所完全大學的建議。
清華園清華園
周詒春在報告中提出三點理由:1、“可增高遊學程度,縮短留學年期以節學費也。”如學生在國內大學畢業後直接赴國外大學深造,可縮短留學時間,相應節省了大半費用。2、“可展長國內就學年限,縮短國外求學之期,庶於本國情形不致隔閡也。”若能在國內修完大學,鞏固國學基礎,又熟悉本國的需要,再去留學,才談得上通古今、貫中西,談得上回國後學以致用。3、“可謀善後以圖久遠也。”清華辦學費用源自庚子賠款(分39年還清)之“退款”部分,年年賠付,再年年按月返還。至1940年庚款還清後,“退款”就沒有了,清華的經費將無以為繼。用縮短留學年限所省費用儘早擴充學校規模,建立完全大學,才有可能在未來繼續謀得清華的存在與發展。
最後他說:“我國地大物博,已設之完全大學,寥寥無幾。當此百度維新之候,尤宜廣育人才,以應時需。”基於上述三點、尤其是第三點原因,周詒春以一種緊迫的危機感。“他要在庚款尚能有效運用時期,將清華設備成一所完善的大學,將來我們的學生可在國內讀大學,留美後即入研究院,研究高深學識。”
周詒春提交報告不出半月,外交部即照準了清華改辦大學的構想,並令周詒春悉心規劃擴充辦法。得到外交部同意的批覆後,周詒春即著手改辦大學的各項準備。他請美國設計師墨菲進行校園規劃,並修建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等重要建築。即令受到很多批評,周詒春總能坦然面對,堅持自己的宏大計畫。此後清華發展的歷史證明,周詒春早先的規劃是極富遠見卓識的。
  • 擬定清華校訓
清華指引無數莘莘學子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周詒春最早擬定的。民國三年(1914年)冬,周詒春邀請梁啓超先生以“君子”為題到清華演講。梁在演講中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周校長即時猶若醍醐灌頂,慨然有悟,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清華校訓。

人物評價

1931年清華建校20周年時,清華出版的紀念刊評價“周詒春任職四年余,建樹極眾,歷任校長無出其右。”
1981年清華70周年時出版的《清華大學校史稿》評價“在所有校長中,他是比較熱心辦教育,認真嚴格管教學生,力圖把清華辦好的人。在他的任期內,學校開始興建早期的‘四大建築’(即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和大禮堂,教學等各方面得到較穩定的發展,清華學校的規模和‘一切美國化’的教育傳統,基本形成。”
清華校友陳宏振曾這樣評價周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創建人,篳路藍縷,慘澹經營,播下精選的種子,收穫到豐碩的果實,建立了優良的傳統,奠定下鞏固的基礎,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學個個引為自豪的清華精神。”
清華大學教授劉師舜曾說:“我等無清華,無以至今日。清華無周校長,無以奠其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