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藩

周維藩

周維藩,字介臣,安徽合肥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第二甲進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維藩
  • 主要成就: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第二甲進士。
  • 籍貫:安徽合肥人
  • :介臣
人物簡介,新軍起義,相關信息,著作,

人物簡介

曾任清政府商部會計司行走,翰林院編修。後以翰林遊學日本,在日本多交際旅日本革命黨人,曾與吳祿貞、徐禎、趙聲等人交期最密。歸國後,駐吳淞統領。1910年,任山西歸綏道後路巡防統領。辛亥革命爆發後,於1911年11月9日率部起義,後與山西民軍聯合作戰。1912年任山西太原鎮守總兵(1912.4.15任-1912.12.3)。1912年12月28日授陸軍少將。後從政,1918年任安福國會眾議院議員。

新軍起義

1910年經山西巡撫陸鐘琦之子陸亮臣密薦,任歸綏巡防隊統領,整頓軍務,編練新軍,自此為歸綏新軍建置之始。
1910年正月,周維藩任歸綏後路外八旗巡防軍統領後,他"默相大勢,蹙然憂之,審思周慮",為澄本清源計,先從人事入手,對於原"駐防歲久"之腐舊八營巡防軍進行大力整頓,首先把有"以救國獻身革命思想"的青年士兵吸收在營內。按照他提出的整編新軍計畫是:"簡撥英俊,培養青年;淘汰腐舊,裁撤闔冗;巡邊按部,結以恩信;更番受訓,集中兵力;補充槍械,抽練新兵。"經過他近一年時間的整頓,使歸綏新軍,"逐增成效",在新軍中培養出劉少瑜、張琳、張萬祿、吳金山等數十名新軍將士,作為他"任以心腹"之新軍骨幹力量。在軍事裝備上,周維藩商之山西巡撫陸鐘琦允撥快槍2000支(皆漢陽造小口徑步槍),換替原不堪使用之皆鉛丸老毛瑟槍。不久運來新式快槍500支,"規劃經年,漸有端緒"。此為後來歸綏新軍起義奠立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舉國譁然,各省新軍紛紛起義回響。"九月初八日,山西光復"; "十月初十日,大同兵變"。這直接震撼了清朝在內蒙古地區的統治。正如綏遠將軍堃岫(滿族)奏報:"查歸化各廳土匪紛動,本處兵單不敷分顧。敬祈急速設法,保重要關,以顧關北全局。"。與此同時,察哈爾都統黃懋澄、直隸總督陳夔龍紛紛致電清內閣。黃說:"張垣巡警昨拿匪黨三名,供不日起事";陳說:"大同失守,張家口西二道河兵變","毅軍苦寒,急送皮衣。更請派兵駐宣府,張家口,防其由草地東竄,以固京師門戶。" 十月十五日,綏遠城將軍堃岫再次奏報:"歸綏兩城也孤危日甚";十七日又報"且各廳目下土匪蠢動,更難勻撥助剿。至蒙旗陸軍各隊,為數無多,僅足防守歸綏兩城,不能再備徵調。時迫事急,無路求援。"可見,山西大同光復後,革命形勢直接波及了內蒙古西部地區,致使清朝在內蒙古的統治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
歸綏新軍起義是在內蒙古同盟會員宣傳鼓動下爆發的。農曆十月上旬,首先有山西同盟會派遣毛智和持"臘丸書"走包頭,促郭鴻霖聯絡同志相機回響。不久,革命黨人楊雲階、雲亨(蒙古族)、王定圻等人,分別由北京、太原"馳赴綏遠、包頭,運動軍隊,回響起義"(楊雲階《辛亥綏包革命史實記述》)。其中,楊雲階到了歸化、綏遠城後,就在歸綏新軍中宣傳革命,並致書新軍統領周維藩勸其"反正"。書中說:"我公身統八旗重兵,縛堃岫如拾芥,取新城如探囊。據歸化以號塞上,漠南萬里,悉歸掌握。此千載之機,時不可失。望公振臂一呼,掃除腥穢,光我山河!"這時,在革命黨人的運動下,歸綏新軍"躍躍欲試",準備發動起義。新軍統領周維藩就在"時事日亟"的革命形勢推動下,立即組織起義。經過周維藩策劃,決定派"劉少瑜、曾友勝赴興和、豐鎮一帶集合東路;派張琳、張萬祿、吳金山赴包頭、五原一帶集合西路;北路則恃駐可可以力更(今武川縣城);吳鴻昌之馬(隊)三營,為聯絡東西兩(路)之總據點"(《辛亥塞北革命紀略》)。當新軍組織起義時,歸化、綏遠二城官廳衙署,戒備森嚴。11月9日(農曆九月十九日),綏遠城將軍堃岫,歸化城副都統麟壽、歸綏兵備道鹹麟齊集道署會議,頓時氣氛緊張,對新軍嚴加戒備、防止暴動。是日晚,統領周維藩對起義新軍說:"今日在道署,情況甚險,吾幾為若輩所算,刻新城城門已閉,城上豎炮多門,均已大營為目標,旗兵悉望城,戰火一觸即發。我等身居危地,不能受制於人。我將親赴後山,總集兵力,宣布起義"(同上)。周維藩宣布起義後,立即命軍書方仲純與書記官劉辛農、哨長唐佐臣守視營門,並派一連新軍"連夜趕運"庫存械彈,"期在後山大灘(位在武川縣東部)地方會合"。是日午夜,周維藩親率新軍本營三連,又命東一營管帶羅在千隨同"輕裝潛發"開拔後山。這支新軍起義隊伍,未鳴一槍,經城北公主府,直趨大青山,跨越蜈蚣壩,"在縣城南(武川) 四十五里,當厚和(呼和浩特)通武川大路之間,山勢重壘,道路蜿蜒。其上有關帝廟,為乾隆三十一年所建,廟西曲徑,直達山巔"(《武川縣誌略》)。起義新軍至山巔,見地勢險要,命羅在千設營部於關帝廟中,扼守山口,以防清軍追兵進駐後山。周維藩率起義軍駐守大灘,"大灘位於縣(武川)東境,俗稱東大路,距東八號七十里"。此地是通往綏遠東部重要公路交叉點。起義軍占領上述地方不久,新軍第二營馬隊營長、與統領周維藩"情感最洽,軍事恭順"的吳鴻昌,卻心懷叵測,隱作內奸,在綏遠城叛變。加之羅在千"有女人在綏遠,故戀戀思歸"(《辛亥塞北革命紀略》),致使軍心渙散,又"糧餉不齊,復苦饑寒"。
農曆九月底,駐守在大灘的起義軍,分為東西二路,擴展勢力。其中,東路由周維藩等率領東下,轉戰興和廳、豐鎮廳等地。十月中旬,周維藩所部至興和廳,立即"宣布起義,各處民兵悉回響"(同上),並與劉少瑜所部新軍在興和廳會合。適時,由於"刻傳聞京畿第一鎮將至,綏遠、興和孤懸塞外,與省軍未能取得聯繫",況"興和地小人多,難以容眾",故東路起義新軍決定,"南取大同,會合雁門軍,再圖綏遠"(《綏遠通志稿》卷91《人物·忠烈》)。從此,東路起義軍轉戰晉北地區,同山西革命軍聯合進行反清鬥爭。
此文有至少有一處錯誤:在1910年,山西巡撫是丁寶銓,陸鐘琦是江蘇布政使(參見維基百科這兩人的介紹,亦可以查找清代歷代巡撫)

相關信息

對崔巍古堞,憑弔南朝,有平湖清梵、野寺疏鐘。勝跡易銷魂,嘆紛紛棋局掀翻,都付與流水聲中、夕陽影里;
趁閒散功夫,來游東郭,聽蓮外漁歌、蘆邊樵唱。群情差解意,把處處山靈喚醒,齊送到穿林軟翠、涉浦寒青。

著作

著有《四書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