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濟民

周濟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濟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市
  • 出生日期:1919
  • 逝世日期:1994
  • 職業:中醫
  • 主要成就:從事中醫外科、肛腸專業
  • 代表作品:《痔瘡痔瘺患者須知》、《痔瘺中醫療法手冊》
【名家生平】,【學術成就】,【參考文獻】,【圖片來源】,

【名家生平】

周濟民1939年通過考試取得中醫師合格證,1952年進入西南衛生部直屬新渝醫院工作。1954年參加重慶痔瘺小組,以其簡便的方法治療痔瘡,獲得顯著療效。為了推廣其治療經驗,被衛生部調入北京中醫研究院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主任、主任醫師,全國肛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等職。在行醫的50餘年中,周濟民不斷進取,勇於實踐,勤於總結,從不保守,真誠地把經驗傳授給同行和後代。20世紀50年代,他發表了“枯痔散治療內痔的初步經驗”、“明礬枯痔錠治療內痔的觀察”等論文,出版了《痔瘡痔瘺患者須知》、《痔瘺中醫療法手冊》等著作。20世紀60年代,他發表了“結紮療法治療各期痔核的療效報告”、“複雜性肛瘺150例經驗介紹”等文章。20世紀80年代編寫了《中醫鑑別診斷學·痔瘺篇》等。周濟民為國家藥管理局第一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北京地區)。

【學術成就】

周濟民一生從事中醫外科、肛腸專業。他繼承中醫學之精華,以辨證為基礎,採用多種臨床治療手段,結合現代科技,在防治大腸肛門疾病方面獨樹一幟,取得了顯著成績。
周濟民從年輕時代開始使用掛線治療肛瘺。中醫傳統使用的線是“藥線”,他發現這種方法由於需要多次緊線,給病人帶來許多痛苦。於是他大膽創新,使用橡皮筋代替藥線,並從理論上闡明了掛線療法治療肛瘺不易引起肛門失禁的原理,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獲得衛生部科研成果獎。50年代,他改進枯痔散,去掉白砒,稱之為“無砒枯痔散”,避免了砒中毒,使病人痛苦大大減輕,且治癒後不易復發。衛生部將其治療經驗總結成文,向全國推廣。1959年他首先採用4%的明礬注射液治療一、二期內痔,收效滿意,為以後研究注射注療法奠定基礎,也為改進傳統的手術方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他的另一項科研成果獎是根據中醫學“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理論和完全性直腸脫垂的發病機理,通過臨床反覆試驗,總結出的一套治療直腸脫垂的新方法――6%明礬液注射治療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經臨床驗證痊癒率高,且無直腸狹窄、性機能障礙等後遺症。該法於1981年1月通過部級鑑定。該療法的研究成功,為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的非手術治療開創了一條新路。
他臨床注重辨證論治,強調肛門直腸疾病雖然以局部外症尤為突出,但首先要遵循“四診”查病,八綱辨證。他常說“陰陽是辨證之首,對診斷和治療都有重大意義,否則將會發生原則性錯誤,”他主張把握陰陽的同時,要根據病人體質、症狀、邪正盛衰及內因、外因等情況,結合表里、虛實,寒熱辨證,聯繫局部腫痛膿瘍,進行分析歸納,從根本把握疾病的性質。
他強調整體防病、內外治結合。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往往是臟腑間陰陽失和的表現。痔的臨床表現也就是“肺經遺熱”、“中氣下陷”、“腎經陰虛”、“肝經血熱”等不同的機體反應形式。他主張痔的治療離不開辨證施治,但痔的局部特點是濕、熱、風、燥四氣鬱滯,因此在治療上需要蕩滌鬱熱之藥放在首位。他還強調:痔之臨證所見,實證者多,虛證者少,所謂虛證亦是虛中有實,只不過虛多實少而已。針對其特點,常有清熱、滲濕、潤燥、疏風、和血等法。扶正之法則有益氣升提,滋陰養血。對於痔之實證,自當以祛邪為治,而對於虛證,卻不宜一味投補,除補其虛外,當參照局部特點相應地佐以清熱,或佐以和血。
周濟民在臨床工作中,強調“治未病”,“防病於未然”。臨證常告誡病人注意飲食起居,講明辛辣厚味、飲食不節、排便不規律與肛門疾病的關係,以防痔疾的發生及加重,致使不少患者未經治療而病情得以減輕。在治療中,他主張積極治療原發病。徒弟寇玉明,現在廣安門醫院肛腸科工作。

【參考文獻】

曹洪欣,李懷榮等.中國中醫研究院人物誌.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21
寇玉明,羅逢啟,黃海燕. 周濟民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北京中醫,1999,(6):8-10

【圖片來源】

寇玉明,羅逢啟,黃海燕. 周濟民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北京中醫,1999,(6):8-1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