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忠孝堂

我族堂號已知有三:

1.

世德堂:詩經有“世德作求”句。我族系出於姬,文王以德化民王天下,堂名世德以記先祖之功;

2.

愛蓮堂:宋代名儒敦頤公,字茂叔號濂溪居士,德高望重於當代,敕封其堂號為愛蓮堂;

3.

忠孝堂:緣十世之文煒公,於明末以知州職守商州,城陷殉職。其幼子元生公亦以身殉。後誥封忠孝堂。

另外尚有汝南堂、濂溪堂之傳說。

我族原為愛蓮堂,後因文煒公父子勳績,誥封忠孝堂,現仍為忠孝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氏忠孝堂
  • 選自:《周氏宗譜 忠孝堂》
  • 時代:清光緒間
  • 地區:中國
出處,弁言,堂號由來說明,周氏重修草譜,重修草譜序,原序,序,南清河周氏,周氏支譜次房,

出處

以下內容均來自《周氏宗譜 忠孝堂》,選抄部分。
族譜草本截圖族譜草本截圖

弁言

吾族譜牒清光緒間族祖益三公、浩渺公次第修創成譜。明國二十六年續修,本通鋪之意,七七盧溝橋事變,戰禍興起,家鄉淪陷,敵寇肆虐蕩產離析,譜帙散佚無存,聯明叔慨嘆尤深嘗諄諄囑余曰,昔年心血,付之煨燼,其累世書香,忠孝悌傳家,親親長長,不可無譜,汝當倡議修之,未敢競辭其。修譜以來至今八十九年矣,多數族人不知自己支系房下經闔公議,重修宗譜修纂者弟立南公立亞公立梧公立中公,編纂者叔增堯公協修者族祖儀文公。走訪四方,覓得殘譜一部天佑也,修譜之難者世緒也,年湮代遠,無法稽考尋家耄訪遺老寒暑無間,孜孜弗倦,閱其譜者,當思修纂之苦心也。
世系不明不書,沒有男孩只有女孩,招婿養老女婿改名換姓,贍養終身永不改者事宜徒權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男女都一樣明文規定一樣看待。
居淮七二公與兄七一公,早有合譜之議,謂有難合之處,其議遂罷,今復提議合為一譜矣,家乘修明支系攸分長幼有序,孝友煙睦之風,世世永傳致仕他鄉,遷居外地疏略,遺漏者嗣後重修時增訂補輟之,統宗有緒也,是所希焉,譜事告成用記始末亦修纂者之幸也。壬申年孟秋天清節廿一世孫存祥謹識
家譜截圖家譜截圖

堂號由來說明

我族堂號已知有三:
1.
世德堂:詩經有“世德作求”句。我族系出於姬,文王以德化民王天下,堂名世德以記先祖之功;
2.
愛蓮堂:宋代名儒敦頤公,字茂叔號濂溪居士,德高望重於當代,敕封其堂號為愛蓮堂;
3.
忠孝堂:緣十世之文煒公,於明末以知州職守商州,城陷殉職。其幼子元生公亦以身殉。後誥封忠孝堂。
另外尚有汝南堂、濂溪堂之傳說。
我族原為愛蓮堂,後因文煒公父子勳績,誥封忠孝堂,現仍為忠孝堂。

周氏重修草譜

周氏七一公裔吾鄉之望族也其十六裔志南公與余有總角好閱數十年至道光丁亥公與餘年俱臻耆艾矣公忽持卷一帙示余見其泥塗殘損不任翻閱詢之知為宗譜一書也其中字跡可尋認者僅存三世余悉瀕沒公慨嘆久之餘亦為之惋惜先是公之子 江從余游每於月夕花朝暢談今古時及周氏宗派某某公或()膠庠或餼類宮雖閥閱未廣而累業書香亦相傳勿替洵與忠孝第一門並峙淮陰無如淪桑紀變譜牒淪亡 子慈孫其喚奈何所 幸往不可追數典或至忘祖而來猶可續翼謀足以貽孫余佩公繼述心誠愛 巔末弁數言於篇首以志公之篤行敢云乎序哉
道光丁亥年十月望日鄉愚弟萬鏞松巢氏拜記
字輩字輩

重修草譜序

吾家始祖七一公於有元之季世由姑蘇遷淮世居清河之舊縣支派殷繁書香傳世代有偉人迨我朝乾隆年間疊被水患縣治移駐清江浦我族亦由是盪析離居矣有遷居黃家橋者有遷居王營北八角亭者有遷居安東界者且有遷居徐之宿邑者吾本支則遷居舊縣上之吳城北岸古名 頭散處愈遠其音問往來愈不通至吾世黃水瀰漫復遭瀕盪前遺譜牒殘廢鮮存吾所可記憶者僅鹼支亦僅三世遠如八角亭一支尚知名諱通往來而黃家橋宿遷縣數支不獨里居莫識即名諱亦無聞尚何以分昭穆乎惟望吾後世子孫有能考補存者令將可紀之三世上自吾曾祖軾公叔曾祖又公靜公分為三大支八角亭一支另為一派草例成帙而黃家橋宿遷縣各支暫為闕疑以俟將來呈數典望祖之愆吾能免乎哉庶幾失之於前或可收之於後耳袁江萬松巢先生為吾憫而序之吾因溯其源委亦綴數言以見吾志
道光丁亥年冬月上旬十六世孫以恆謹識
光緒戊寅歲予家譜事成偶游於周氏之說蓮書屋說蓮主人藍溪正讀姓氏考見其案頭一帙展閱之乃周氏之草譜也是知其系出汝南世德相承來淮數百年傳世十有八矣談敘間告予有修譜之意問序於予予曰家之譜猶夫國之史也欲為之序非杜林班馬之才未有不貽笑方家者予敢當乎哉主人復墾予予辭不得因請即以談敘數言書之於簡光緒四年戊寅春三月吉日
庭趙爍夫拜撰

原序

吾族自蘇遷淮傳聞有七七公之說散處淮海之間其隸籍可籍者唯吾族與七二公裔姓則同而譜則異由來久矣光緒丁丑年七二公裔忠孝第中蔚堂公與余有通譜之議當時頗各欣然嗣緣遷淮以來即未合譜一旦合之恐戶口繁多將有齟齬難合之處遂罷議余因慮吾族之日就遺忘也合族議以修之其黃家橋宿遷縣各支未及入譜者徐以俟之爰復敘其後曰稱宗譜者水源木本義取統宗也譜中書名臨文不諱也紀行也列所以序齒也記出身所以貴貴也記生卒而長幼以辨祭日之禮可舉也曰配曰繼所以重故體也妄有子而後書母因子貴之義也生女不書女以從人者也為人後者不兩系兼祧者兩系所以明嗣續也紀殤禮制有殤服也遠出者記遷徙者所以備考也案以明之恐誤將來也墓地不盡載傳世久遠湮沒者多也人譜之歲古無正文或雲既冠或雲成丁令雖初生亦載入取備也抱養之子不書以婿為子不書恐亂宗也嗣後定以三十年一修免致久遠難稽也斯役也總校者十八世裔文彩分校者十九世裔慕或之緒襄理者十九世裔之椿之冕二十世裔然
光緒四年清和月上旬十八世裔佩琳謹識

古人輯錄宗系之舉第俾子孫不忘所自也將使曩德之懿一披閱而如見而賢者有所法不肖者亦知 傀則既以存先人而亦所以示啟誘宗族之至意也我邑地疾民鮮求所謂合族而處深明宗法者蓋 然丁氏吳氏各守世系昭穆不紊雖饑饉喪亂流離盪析之不能自存而敬宗收族藹然可慕則輯錄宗譜之功巨也周生效曾從余講藝之暇輒欷歔其譜牒未修而深以先代遺行與夫族姓支派歷久廢墜為 爰秉其尊人開文公之命重加增訂散失者搜葺之遺佚者補綴之因兼乎創久乃蕆事世系不明不書養子不書贅婿不書所以示 也刊既成乞於余余嘉其善成父志為周氏賢子孫乃謹略其世次以見毓孕之昌由於世德之遠而效曾之承前啟後其苦心為尤不可沒也按周氏系出宋儒愛蓮公元季之亂七二公與兄七一公自蘇州閶門避居清河是為遷淮之始祖六傳至明武宗時而有卿貳公兄弟卿貳公以破賊積功累擢兵部侍郎兄大令公由山東丞宰惠民捐俸賑饑全活甚眾以故又四傳忠烈公生焉公明末守商州城破罷賊不屈與子元生同時死夫承累世豐功碩德之後榜沛鬱結至於一泄天之所以厚之者何如也雖然名裔弗振浸為 走者比比矣而公父子獨以剛伉之節光大先德雖天之厚要亦公父子之自為也公兄弟五人文貴文郁三即公次文煥文藻貴生延生人
國朝為諸生郁無子煥生裾生祜生愷生藻生延生春生松生與生若大生遂生廣生元生則烈公所生也延生公嗣郁公後生誥公為諸生三傳至師淹公以諸生遇事勇為重建忠烈公祠皆其力此即效曾之嫡系也一四世光熏公明經不仕著有儀禮彙編夏小正集注是為延生公三子訓之後與效曾同祖延生公而煥公藻公忠烈公之後亦皆以讀書世其家蓋自遷淮始祖迄於效曾所生歷世以及念餘沐浴先人之澤以寢昌寢熾而忠臣孝子鴻生巨卿與夫可敬可哀之賢母節嫠至於不可殫述苟非作美在前其烏能秉乘克善至於如斯之極哉效曾以弧力 承是役使夫後之承周氏之裔者群曉然先人之嘉言懿行具可紹述則益勉為賢不敢為不肖焉是朴 承是役者之功也豈惟善成父志可貴也哉
光緒三十年甲辰季冬月吉日邑人王登雲謹識於漁溝之臨川講舍

南清河周氏

聞之禮貴敬宗書言睦族木本水源之大義其不可等諸弁髦也舊矣然支庶蕃衍遷徒靡常歷世既久緣起不知名諱莫辨使無以統之 則本支視為異類骨肉儕於路人雖欲敬之睦之而其道無由譜系之所關顧不重哉吾族郡啟汝南系出於姬勳業隆於漢道學大於宋節烈顯於明其他經文緯武代有偉人斯固朝廷之端非徙家乘之光也惜乎年湮地遠譜牒無稽必欲牽合附會則紹威假江東之稱崇韜拜汾陽之墓華胃遙遙徙為識者所羞耳故舍遠求近事必有徵仿別子為祖之誼則以七二公為之始夫別子有三始遷之說居其一公之由蘇遷清初居舊治之西至三世而兩派分傳輾轉遷移不常厥居今且散滿四境所在多有際此族姓浩繁惡可無譜以相統屬余嘗有志於此輒以四方設帳旅食依人而未逮今幸長房十八世孫煥卿命其子效曾採訪本支為詳編敘付諸剞劂巳訂成書次房十七世孫子平十八世孫吉人踵行其事詳考本房繕盡稿本將付手民乃以其譜就商於余余見而題之亦即編次近支以著於冊所竊慨者開
國之初吾族頗稱多士濟濟黌官食餼游庠几子無案不有且去始祖之時又近二百年老成人尚有典型使其早為編輯徵文考獻較有原委乃前人易為而不為偏以其難為者貽我後人倘亦憚其難而曰姑俟來者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不且傳之愈久而愈患無徵乎追念及此竊嘆數子創始之 巨編纂之苦心其為功於前人殊非淺鮮也鐫刻既竣將訂成書族人僉曰是不可以無序顧念始祖之稱義必有據吾始祖之以七二稱也先世傳述略而弗詳有謂公為七房仲子當元季世而來於清其然乎其不然乎事餘五百年舊緒茫茫固不敢臆為斷也余姑即創修之難與始事之勤而述其崖略如此
光緒三十一年歲次旃蒙大荒落十八世孫渺沭手敬書於寒食之前三日
十七世孫 秀之 禮 松年 貫之鑑定 政之 培之 連爵鑒修
十八世孫 渺總纂 浩渺協纂 雲潞 培厚 鼎聲編敘 硯田 雲源採訪
井田 和鈞 浩渺校正 鴻薰 龍驤 永詳譽繕

周氏支譜次房

錄縣誌心虛公傳 讀書略章句言笑不苟人稱為周夫子崇禎初以鄉貢任長壽縣丞尋攝邑事雪 平訟民服其明有暮夜饋金者世榮嘆曰吾因毋以求祿此物何為至於我叱之去遷思恩府經歷以地多瘴不能奉母遂告歸
錄縣誌左民公附傳 舊志文苑中又有周 廩生湯如漪歲貢生周宜恩貢生天資高秀而恬靜和雅多內行如漪聰強富贍力學不倦後進多從之游從游至偏邑中矣宜尤攻苦潛心五十餘年三人者名相 也
公見長房世表以上俱縣誌原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