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陽

周懷陽

周懷陽,男,1961年1月生,博士,同濟大學教授,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學科研人員,從事深海環境科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海底礦床學、海底原位探測技術研究。周懷陽教授是我國海底觀測網技術和海底原位監測技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長期從事海洋地質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懷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信仰:無
  • 主要成就:是我國海底觀測網技術和海底原位監測技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 職稱:教授
  • 所屬單位: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78-1988年,在南京大學地科系學習,分別於1985年和1988年獲碩士、博士學位。
1988-1991年,在貴陽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做礦床學博士後。
1991-2002年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博士生導師,期間還曾獲德國洪堡基金資助就職於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客座研究員,德國漢堡大學和德國海洋與極地研究所訪問學者。
2002-2008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室工作,歷任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大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2008年9月正式引進到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工作,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大洋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因的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科研課題
正在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胡安·德富卡洋脊Endeavour段熱液生態環境變化與地球化學制約機理研究”、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一五”項目—“特定區域化學基線變化特徵及控制機制研究”,國際海底管理局項目—“基於CC區的多金屬結核地質模型”等。
科考中的周懷陽教授科考中的周懷陽教授
已在在礦床學和海洋地球化學、海岸帶環境容量和深海環境保護和研究等方面取得較好成績,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前2名),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前三名),發明專利3項,發表論文80餘篇,曾被評為“大洋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以前主要從事礦床學研究工作,對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因提出的火山噴氣沉積-花崗岩熱液疊加的觀點至今尚被人引用。1991年之後主要從事海洋/深海科學研究工作,1995年開始倡導的“基線及其自然變化(NaVaBa)”被國際海底管理局列為四大國際合作項目之一;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領導了首次中美聯合深潛航次,並成功進行了國際首例人工熱液硫化物黑煙囪生長實驗;建設了我國首個海洋資源(多金屬結核)礦床地質模型;合理地為我國自行研製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的安全海試圈定了適宜的場址;自主研發成功了我國首台高溫高壓開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實驗研究平台。作為學術帶頭人領導的實驗室,是國內較早開展硝化-反硝化作用、硫酸鹽還原和甲烷厭氧氧化作用、生物擾動作用對沉積記錄的制約、無機合成有機烷烴、極端環境微生物-礦物相互作用、熱液和熱液硫化物成礦作用、甲烷羽流探測和硫化物勘察的研究團隊。
主要科研成果
周懷陽教授已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三名),二等獎2項(第二名);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合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第四名),合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第三名);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為40餘篇;主編中文著作2部,參與撰寫國際海底管理局英文專著1部。《天然氣水合物》一書,較早向國內介紹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和開發前景。
實驗現場的周懷陽教授實驗現場的周懷陽教授
學術論文
Zhou Huaiyang, Li, Jiangtao, Peng, Xiaotong, et al. Microbial diversity of a sulfide black smoker in main endeavour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Juan de Fuca Ridg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9, 47(3): 235-247.
Huaiyang Zhou, Xijie Yin, Qunhui Yang, Hu Wang, Zijun Wu, Shenxu Bao. Distribution, source and flux of methane in the wester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 Chem.2009, doi:10.1016/j.marchem. 2009. 117:21-31.
Wang Fengping, Zhou Huaiyang , Meng Jun , et al. GeoChip-based Analysis of Metabolic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t the Juan de Fuca Ridge Hydrothermal V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2009, 106(12), 4840-4845.
Zhou Huaiyang, Wu Zijun, Peng Xiaotong et al. Detection of methane plume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Logatchev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Mid-Atlantic Ridg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15):2140-2146.
ZHOU Huaiyang, PENG Xiaotong, PAN Jianming. Distribution, source and enrichment of som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4,24:1857-1875.
社會貢獻
1991年至今,周懷陽教授多次擔任我國大洋科考和近海調查的首席科學家,具有十分豐富的海上工作經驗。
1998年至今,作為被邀請的專家或我國代表團成員,十餘次參加國際海底管理局的各種有關規章制度制定和科學研討的會議。周懷陽教授是我國大洋“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編寫的主要人員之一。周懷陽教授先後擔任1990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長遠發展項目——大洋專項“九五”、“十五”環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以及“十一五”環境子項目的責任科學家,全面主持和實施國家大洋環境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負責編寫“中國大洋(國際海域)地球與環境科學發展戰略及規劃研究(2010-2030)”。曾於2001年和2011年兩次被評為“大洋突出貢獻專家”。周懷陽教授還曾任國家863計畫“十五”、“十一五”海洋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評審專家組成員,首屆(2011-2013年)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積極推動著海洋領域科學與技術的結合。
2003年起,周懷陽教授作為主要人員參與策劃和組織了我國首次環球科考。2007年周懷陽教授作為大洋DY115-19-4航段南太平洋勞盆地環境調查的首席科學家,在東勞擴張中心完全自主發現了一個新的較大規模的海底熱液場CDE;2010年1月他作為DY115-21-5航段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調查的首席科學家,首次發現Gallieni新區是大片地幔岩廣泛出露、幾乎完全缺失洋殼的區域,為深入研究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擴張歷史、熱液活動成因提供了新的線索。
周懷陽教授是國內較早呼籲開展載人潛水器研究的倡議人之一。2005年周懷陽教授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領導首次中美聯合深潛科學航次,不僅較早地促進了我國海底熱液活動的研究,而且培養了我國第一代深潛操縱潛航員,幫助完善了我國7000米載人潛水器的工程體系設計。
周懷陽教授負責了國家“十五”863計畫7000米載人潛水器研製重大專項下屬項目 “7000米載人潛水器海試選址”的研究工作,在南海為我國自行研製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的安全海試圈定了1000米、3500-4000米水深級別的場址。2009年7000米載人潛水器已在南海選定區域成功完成了1000米水深級別的海試, 3500-4000米水深級別的海試也將在後續工作中實現。
2012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申請“973計畫”項目“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熱液成礦過程與硫化物礦區預測”;
2013年2月發表國內第一篇海洋地質第一作者的Nature文章:《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Thin crust as evidence for depleted mantle supporting the Marion Rise”)
2013年6月,參見在中國南海執行的蛟龍號首個試驗性套用航次,乘坐蛟龍號下潛中國南海,成為搭載蛟龍號進行科學考察的第一位科學家。
同濟大學周懷陽教授同濟大學周懷陽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