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軍事思想

周恩來的軍事思想

周恩來(1898.3.5-1976.1.8),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中國共產黨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旅歐期間,就提出了中國革命“非要有極堅強極有組織的革命軍不可”思想。1924年秋回國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軍事部長。在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等職期間,致力於創建軍隊政治工作制度,所做《軍隊中的政治工作》等講演,以及主持制定的《國民革命軍及軍事政治工作》等,對於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創立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26年北伐戰爭後,又提出了“中國革命最重要的就是農民問題”。1927年上半年,任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

周恩來同志是我們黨最早認識武裝鬥爭重要性和最早從事軍事工作實踐活動的偉大革命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恩來的軍事思想
  • 出生地:江蘇淮安
  • 貢獻: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 求學:20世紀20年代初旅歐
軍事思想,軍事思想貢獻,軍事新聞事業,

軍事思想

實行暴力革命,武裝奪取政權
①開展真正革命,使國家政權落到勞動階級手裡。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權,就必須以武裝鬥爭為中心,打倒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
②暴動是革命鬥爭發展到了最高峰的民眾武裝推翻反動階級、奪取政權的直接行動。要通過工農兵民眾的暴動,從反動階級手中奪得武裝,奪得政權,創立武裝割據局面。
③黨必須加強對暴動和起義的領導。由於中國革命武裝隊伍的主要來源大部分是農民,黨必須十分注意工農武力的創造。以貧僱農、苦力為中堅。
④發動暴動和起義,必須考慮到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成熟,反對不進行周密準備,不顧一切地蠻幹的盲動主義。
⑤中國革命必須堅持武裝鬥爭,只有用武力打垮反動政權的統治,才能最終實現人民大眾的勝利,建立起新中國。
以革命政治為本,建設人民軍隊
①軍隊不是階級,是一種工具,革命軍隊是人民的工具。舊軍隊是壓迫階級的工具,但經過革命的改造,也可以轉而成為人民所有的軍隊,成為解放人民的武力。
②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其宗旨是要為壓迫人民利益衝鋒陷陣,解除人民痛苦,增加人民幸福。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是中國革命的特徵。
③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除了打仗消滅敵人外,還有三項主要任務:發動民眾鬥爭,實現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武裝廣大民眾特別是農民,並擴大本身組織;擴大游擊區域及政治影響於全國。如不能實現上述三項任務,則與普通軍隊無異。
④革命軍要接受革命黨的領導。人民軍隊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成為一支既有高度軍事素養,又有高度政治覺悟的革命軍隊,是不可能的。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根本的決定因素就是有共產黨對軍隊的正確領導。在人民軍隊中,黨的作用高於一切。要健全軍隊中各級黨組織,黨支部建在連上很重要。軍隊的一切行動要依著黨的政策,主要是使部隊在平時和作戰時都能得到黨的指示,以切實實現黨對軍隊的領導。黨管軍隊,是要管大事,地方黨委也應管所在地區軍隊的大事。
⑤以革命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和“靈魂”,是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奪取軍事鬥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戰鬥力,保證戰爭的勝利,使軍隊本身團結起來,軍隊和人民結合起來。必須建立一整套政治工作的組織和制度,主要是在各級部隊設立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工作機關,領導和實施軍隊內各項政治工作。軍隊政治工作的對象包括指戰員、居民、敵軍三個方面。軍隊內部要密切上下級關係,幹部要以身作則,關心愛護戰士,實行軍內民主,堅決廢除肉刑。軍隊的民主化只能在集中的指導下存在和發展。不能漫無限制地搞極端民主化。要在提高全體官兵的政治的、民族的覺悟基礎上,建立革命軍隊的軍風軍紀,保障命令的貫徹執行。要向全體官兵實施革命的政治教育,注意改善士兵待遇與生活。要教育全軍人員自覺愛護民眾,保護民眾利益,樹立“軍民一家”的思想,遵守民眾紀律,搞好軍民合作。並隨時隨地開展民眾工作,發動和武裝廣大工農民眾。必須把瓦解敵軍放在重要地位,要正確運用包括寬待俘虜在內的各項政策,努力爭取敵軍下層官兵特別是士兵民眾,同時做好上層工作。條件和時機成熟時組織發動革命兵變,使反動武裝轉到革命營壘方面來。對俘虜士兵,採取即俘、即查、即補、即訓、即打的方針。
革命戰爭要以人民為靠山,爭取廣大人民的最大支持
①革命戰爭是民眾自己解放自己的事業,人民是革命戰爭的靠山,人民大眾自身的解放要求是革命戰爭得以開展的社會基礎和必備條件,中國革命戰爭不能靠外援,只能依靠中國人民。只有實行徹底的人民革命路線,革命戰爭才能取得千千萬萬民眾的支持與配合。革命戰爭是正義的愛國的戰爭,代表了全國人民的利益,為全國人民的利益而戰具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因而能得到以工人農民為基本力量的廣大人民的最大支持。有了廣大民眾在軍隊的周圍,一切困難終能得到解決。不怕戰爭失利,最怕戰爭失人心,失掉民心是萬劫不復的。抗日戰爭所以能實現持久勝敵,最主要的條件便是人民的奮起反抗。這一點,可以形象地說成“爭人不爭地”。只要贏得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革命戰爭就能最終在全國取得勝利。
②開展人民戰爭,根據地至關重要。離開了根據地作為依託,就難以充分獲得廣大農村人民民眾的支援,革命戰爭就難以生存和發展。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農村根據地是可以長期存在並逐步發展的,革命戰爭也就可以長期堅持交不斷發展,直到最後解放全中國。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中,外國帝國主義雖然支持中國的反動派,但它不可能用核子彈對付廣大的農民戰爭。為此,必須把武裝鬥爭與滿足廣大農民土地要求的土地革命緊密結合起來。土地問題解決得好,農民就擁護革命戰爭,仗就打得好。這是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
③人民軍隊的戰爭行動要與民眾日常鬥爭相結合,與農民土地革命和農村根據地政權建設相結合,充分發動、組織和武裝民眾,避免單純的軍事行動。要把民眾的日常鬥爭引導發展為政治鬥爭和武裝鬥爭,特別要不斷擴大農民的武裝鬥爭。
④人民軍隊與工農民眾武裝是相成而不是相消的,他們共同擔負革命戰爭的任務。應當採取正規軍、地方游擊隊和赤衛隊相結合的組織形式,使軍隊周圍有廣大游擊隊、赤衛隊、人民自衛隊等民眾武裝,在此基礎上為正規軍建立廣泛的補充軍,以實現游擊戰與運動戰、陣地戰的配合,野戰軍和地方軍相呼應,正規軍與民兵相配合。
⑤要充分發揮廣大幹部戰士的勇敢和智慧。通過在部隊中開展“三評”(評幹部、評黨員、評戰功)、戰地“諸葛亮會”等方式,大力發揚人民軍隊特有的政治民主、軍事民主,充分發揮戰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群策群力,在勇敢和智慧的基礎上加上技術、戰術,便沒有炸不開、打不掉的堡壘。
戰爭指導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運用戰略戰術要注重“權變”
①指導戰爭的一切方針、計畫,都不能脫離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必須因情制宜,或內線作戰,或外線作戰,或分散活動,或集中行動,或舉行作戰,或進行休整,一切均以爭取打勝仗並減少自己的損失為目的。
②中國革命戰爭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進行的,集中主要兵力於決戰的時機和決戰的方向,造成戰爭力量對比總體劣勢中的一個個局部優勢,是不斷殲滅敵人,壯大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如此,方能積小勝為大勝,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強敵大舉 “圍剿”時,尤其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以儘量少的兵力在次要方向上咬住多數敵軍,以便抽出多數的兵力用於主要突擊方向,在把握地消滅敵人。
③同國內外強敵進行戰爭,須取積極防禦,持久勝敵的方針。持久才能最後轉入反攻,奪取勝利。民眾的覺悟和廣泛的民眾武裝,政府和軍隊的抗戰決心和各方面的進步,以及地形熟悉,氣候適宜等,都是持久勝敵的有利條件。要堅持持久戰,最主要的是發動和組織廣大民眾對敵人的反抗,使廣大敵後地區變為敵人的前方。此外,還應不斷建立和加強新的軍備,改進國防領導機構,切實鞏固後方,加強前線力量,運用有利的國際條件等。持久勝敵離不開積極防禦。當敵大舉進攻時,切不可以把軍隊主力置於正面進行單純防禦。應置於敵側,擇其弱點,以迅猛的迂迴包抄動作,先打擊敵之一面,各個擊破敵人。實行積極防禦,必須堅持殲敵為主,略地次之的原則,反對在條件不具備的階段硬攻或死守大中城市。消滅敵人尤其是敵軍主力,是奪取堅城的先決條件,敵人被消滅,城再堅,亦易奪。否則徒損主力,攻堅不下正中敵人所望。
④軍事指揮要講究“權變”,戰略戰術的運用應因敵、因地、因時、因任務,因己方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使戰法不斷有新的研究和發展,達到靈活機動,出沒無常。為此,應實行統一指揮與機斷專行相結合的原則。在必要的集中指揮下,各部隊應依據上級特別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統一的意圖、方針和指示,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環境和具體任務,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作戰計畫。一般戰術性問題,則更應按實際情況靈活處置。上級要給下級必要的機斷專行的權力,不提倡呆板地執行命令。尤其是對執行戰略外線作戰任務的部隊,更應鼓勵其實施高度靈活的指揮,便於其獨立作戰。
⑤必須注重遊擊戰爭。在中國革命戰爭條件下,敵兵少無法廣占農村,我則應利用廣大農村發展游擊戰爭,以不斷增長力量,消耗敵人。開闢游擊戰爭,應選擇黨的組織和民眾工作已有相當基礎,能提供給養,且地形有利的區城。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一要有堅強的領導。二要有堅強的幹部,三要把所到之處的民眾組織起來,四要不斷與敵接觸,在鬥爭中生長新的力量。特別是開展抗日敵後游擊戰爭,要實行那個地方空虛就向那個地方發展,那個地方危險就到那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那個地方只有日偽軍,國民黨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就向那裡發展等原則。要以游擊戰爭擾亂敵後方,破壞敵交通,沮喪敵士氣,牽制、困憊、調動和消耗敵軍力量。
⑥游擊戰本身還不足以達到贏得戰爭勝利的目的,還須與正規戰相配合。在正規戰中,應力求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戰爭形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攻堅戰可能增多,為此,應組織部隊注重掌握爆破技術、工兵戰術和攻堅作戰的指揮藝術,把戰術與各種技術配合起來,攻克敵人堅固設防的重兵防禦據點和大中城市。在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中,只有野戰與攻堅相結合,才能最後奪取城市,實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實行積極防禦戰略,加速國防現代化
①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加強國防建設,隨時警惕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只要帝國主義存在一天,人民解放軍的戰鬥隊任務就一天也不能放鬆。要建立綜合國防體系,除了有強大的陸軍,還必須建立強大的空軍和海軍,以保衛領土、領空和領海都不受侵犯戰勝,任何侵略者。
②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奉行的是永遠不稱霸的既定政策,這決定了新中國決不會侵略他人,但也決不容許別人侵略自己。中國在國防方面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③為打破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核威脅和核訛詐,必須發展中國自己的軍事尖端技術,發展核武器、飛彈和人造衛星,把人民解放軍裝備起來。這完全是為了防禦。有了飛彈、核武器,才能防止敵人使用飛彈、核武器;如果搞得好,能夠制止戰爭,最後消滅核武器。
④ 中國的國防現代化與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國防現代化離不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去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而國防現代化對發展國民經濟又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搞國防建設必須有整體觀念,四個現代化必須協調發展。國防工業要貫徹“兩重任務、兩套本領,平戰結合”的方針,注意軍民兩用,平時為民用生產,一旦有事時轉為軍用生產。在加強國防實力建設的同時,還要重視加強國防潛力的積蓄。
⑤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應以自力更生為基點,充分依靠人民和各個方面的力量,實行全民國防的路線。堅持包括中央與地方相結合、軍隊建設與民兵建設相結合在內的一系列 “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早日實現國防現代化的目標。

軍事思想貢獻

周恩來的軍事思想,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奪取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指導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基本精神,對於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推進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軍事新聞事業

縱觀周恩來同志一生的軍事新聞實踐活動,可以看出,他不但是軍事新聞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並且身先士卒、積極參與,對新聞工作發表了許多指導性意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新聞觀點,形成了他豐富而具有自身特點的軍事新聞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