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教師)

周宏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教師)

周宏軍,男,1955年生,1973年參加工作,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教師,柳州市優秀鄉村教師。

2014年榮登“中國好人榜”。2019年,周宏軍再次和教育部門簽約1年,成為一位返聘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宏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職業:鄉村教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個人榮譽,人物故事,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73年,剛滿16歲的周宏軍就在這裡開啟了教書生涯。教學點附近50歲以下的村民大多是他的學生。46年來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一直是他一人堅守。 對大山、對學生、對教育的熱愛,讓周宏軍一直耕耘在講台。
周宏軍老師在達佑教學點敲鐘準備上課周宏軍老師在達佑教學點敲鐘準備上課
2009年,柳州市實行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午餐”,周宏軍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每個周末都要到鄉鎮挑免費午餐的食材,期間挑斷了七八條扁擔,被大家稱為“扁擔教師”。
2010年以前這裡不通公路,學校教學用品和學生學習用品都由周宏軍老師用一根扁擔從40公里外的鄉里挑進大山,他也因此被稱為“扁擔教師”。就算現在公路通到了學校,從融水縣城驅車,單程也要5個小時。周宏軍多年的付出,為他贏得了“柳州市優秀鄉村教師”“廣西優秀鄉村教師”等諸多榮譽,還曾榮登2014年“中國好人榜”。
2015年,達佑道路修通後,周宏軍放下扁擔運輸,改以機車運送。從教46年來,屯裡50歲以下的人幾乎都是周宏軍的學生,有些一家三代人得到其教誨,在周宏軍心中,教學永遠排在第一位。在周宏軍的啟蒙下,在不到200人的達佑屯,他的學生有8人考上大學。
2018年,因為沒有教師接替,原本應當退休的周宏軍拿著當地教育部門的返聘書,又回到了他熱愛的崗位。
2019年,周宏軍又再次和教育部門簽約1年,成為一位返聘教師。

個人榮譽

曾4次獲得縣級教學獎勵;
柳州市優秀鄉村教師。

人物故事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政府通往達佑屯的路上,56歲的鄉村教師周宏軍挑著一擔東西,正急匆匆地趕路。
“嵌”在半山腰上的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校舍“嵌”在半山腰上的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校舍
山路蜿蜒崎嶇,邊上不是險峻溝壑,就是懸崖峭壁。雙腳擠進坑窪縫隙,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正值酷暑,他全身汗如雨下,衣衫濕透。
就在這條山路上,周宏軍來來回回走了38年,義務幫學生挑生活學習用品,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行程7萬多公里,足可重走六趟二萬五千里長征,環繞地球赤道兩圈。
一個人,一根扁擔,一條路,都是為了一群孩子。
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師生共同的“家”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達佑屯沒有一所學校,到了讀書年齡的孩子還在山上放牛。
傳授知識傳播愛傳授知識傳播愛
1973年,達佑教學點成立。作為全村唯一的國中畢業生,周宏軍成了教學點第一位代課教師,當時月工資僅9元錢。
原來的校舍已經很破爛,缺門少窗,四面透風,一到冬天,幾十個衣服單薄的學生在寒風中哆嗦……
1986年夏,他帶領村民和孩子邊上課邊建校。
學校選址半山腰上,運材料格外困難,村民投工獻料後都忙農活去了。搬運就落在周宏軍肩上。
上山撬石頭,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軍挑回來的。
因為工錢不夠,周宏軍便自己操起斧頭、鋸子做木工,扛起鋤頭鋤草地,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學校的牆壁、地板,他用木材一塊一塊拼裝;桌凳、黑板,他親手打造,木材不夠就拿自家的頂上。
經過3年的努力,一座兩層4間教室的木房教學樓終於建成,學生有了遮風避雨的港灣……
一根扁擔重千鈞 承載人民教師的愛與責任
汪洞鄉地處桂西北九萬大山山脈腹地,北面與貴州省榕江縣及本縣同練瑤族鄉交界。教學點所在的達佑又是汪洞鄉最偏僻的一個屯,,也是全鄉唯一不通公路不通電的屯,離鄉政府40公里,全是山路,急速步行,也需5個多小時;如果乘車,要從鄉政府乘班車到同練鄉,換機車在村級公路上顛簸1個小時,接著爬1個小時高聳入雲的土地坳,再步行1個多小時的環山小路才能到達——耗時和步行差不多。
周宏軍老師到汪洞鄉中心校領新書周宏軍老師到汪洞鄉中心校領新書
如此崎嶇的山路,肩挑背扛,成了山里人運送物資的無奈選擇。各種用品均靠外供的鄉村學校,更是如此。
作為山里惟一的教師,周宏軍每周都要到鄉政府駐地,為孩子們挑回幾十公斤生活學習用品。38個春秋的挑夫生涯,周宏軍的滿頭青絲早已變成白髮。
一根扁擔,承載著人民教師對山里娃的愛與責任。
在陡峭的盤山小路行走,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爬過一個個山峰溝梁,摔爬滾打,已是家常便飯;蛇蠍伏擊,亦不足為奇。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挑夫”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餓了頂著,渴了喝幾口山泉水。
2009年,柳州市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午餐”。周宏軍的肩膀更不能閒了,除了平時挑學習和生活用品,每個周末都要到同練鄉挑免費午餐的食材。
“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教學點不通公路不通電,條件十分艱苦,先後來過7位教師,可是來一個走一個。2001年,學生減少至30人,最後一個外地教師終於還是走了。只有周宏軍堅持下來。
上山拾柴給學生取暖上山拾柴給學生取暖
他不走,不是沒有機會。2006年,教育部門計畫撤銷達佑教學點,調他到鄉里,但他主動請求留下,他的擔心是,學生去最近的同練鄉國小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遙遠,不安全。
遊戲時學生的鞋帶散了周宏軍俯身為他繫鞋帶遊戲時學生的鞋帶散了周宏軍俯身為他繫鞋帶
“娃兒的前程,耽誤不得!”周宏軍說:“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誰還來啊?”
在周宏軍心中,教學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他從來不“曠課”,他說:“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雖在最偏最苦的學校任教,周宏軍卻是全鄉教師的榜樣。他的學生有4人考上重點中學,兩人考上大學,他也4次獲得縣級教學獎勵,並被評為柳州市優秀鄉村教師。
周宏軍快要退休了,他說自己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學校能有一根旗桿、一面五星紅旗,好領著孩子們像樣地升一次國旗,唱一次有奏樂的國歌,做一次有音樂的廣播體操。

人物評價

周宏軍從教38年來,靠一根扁擔為學生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無論炎炎夏日還是數九寒冬,周宏軍的“挑夫”路風雨無阻,從未間斷。13000多個日日夜夜,周宏軍從青絲挑到白髮,一根扁擔早已磨得溜光發亮。他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沉甸甸的知識,也挑起了苗山孩子的希望。(中新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