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軍

周天軍

周天軍,1969年生,山東龍口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副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氣候模擬、海氣相互作用、亞澳季風變率和東亞氣候變化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天軍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9年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學歷:博士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國際合作經歷,學術任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氣象學專業,博士。
周天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氣候學專業,碩士。
1987年9月—1991年7月: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大氣物理專業,學士。

工作經歷

2001年6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9年8月—2001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1994年8月—1996年8月:中國氣象局,助理研究員。

國際合作經歷

2009年9月-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水循環研究中心(HyARC),訪問教授。
2009年1月—2月,加拿大環境部,氣候研究中心(CRD),訪問學者。
2008年5月—7月,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大氣和氣候研究所(IACETH),訪問學者。
2006年6月—8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訪問學者。
2001年10月—2002年1月,挪威南森環境與遙感研究中心(NERSC),訪問學者。
2000年5月—2001年1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動力氣象實驗室(LMD/IPSL),訪問學者。

學術任職

2010 - 至今: Lead Author (LA), IPCC WG1 AR5。
2010.01-2015.12: Regular Associate of 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ICTP)。
2009年3月--至今: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氣候變率和可預報性計畫 (CLIVAR)亞澳季風工作組AAMP(Asian-Australian Monsoon Panel)委員。
2011年6月-2015年10月: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全球能量和水循環試驗(GEWEX)輻射工作組(Radiation Panel)GRP委員。
2007年--至今: 國際氣象和大氣科學聯合會(IAMAS)中國委員會 委員。
2009年5月--至今: 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9年5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氣候變化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08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群“圈層相互作用與亞洲季風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頂層設計專家組成員。
2007年--至今: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亞印太交匯區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我國短期氣候的影響》專家組成員。
2004年10月--2008年9月: 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氣候系統模式研發及套用研究》項目專家組成員。
2011-至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PJAS), Editor。
2011-至今:《氣象學報》常務編委。
2008-至今: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責任編輯。
2009-至今:《大氣科學》常務編委。
2010-至今:《氣象科學》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氣候模擬和海氣耦合模式研究、海氣相互作用和亞澳季風變率研究。

主要貢獻

主要學術成就有
(1) 圍繞東亞季風年代際變化的機理,系統開展季風變率模擬研究,模擬證實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是導致全球陸地季風區降水減弱的重要因子,證明其對東亞季風減弱的影響和相關機制,揭示了印太暖池增暖影響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年代際西伸的機理,詮釋了東太平洋遙強迫和局地海溫強迫對副高年際變化、亞澳季風年際變化的強迫作用;
(2) 圍繞東亞季風和亞澳季風年際變率的機理,揭示對應ENSO衰減年和發展年的兩種東亞季風年際變率主導模態及其海氣相互作用過程;發現西北太平洋季風降水和局地海溫異常關係對ENSO位相的依賴性並給出機理解釋;揭示赤道中東太平洋遙強迫和局地海氣反饋作用對亞澳季風降水年際變率可預報性的影響,合理解釋基於海溫強迫的亞澳季風環流變率的可預報性;
(3) 合作發展多圈層耦合的LASG/IAP氣候系統模式、LASG/IAP區域海氣耦合模式,利用氣候系統模式進行海洋熱鹽環流變率機理研究,進行了過去百年和千年氣候變化的歸因研究,指出全球模式在模擬東亞區域氣候變化方面的不確定性,系統研究了觀測海溫驅動下不同季風環流變化的可預報性,指出了導致東亞季風可預報性偏低的原因。
(4) 系統開展東亞氣候變率分析診斷研究,合作揭示了東亞氣候年代際變化的三維結構,指出了不同季節的年代際變化特徵關聯,解釋了以北大西洋濤動為主要特徵的中高緯度過程與東亞氣候異常的聯繫和雲輻射反饋過程等機理,合作揭示了東亞降水的日變化特徵。
研究成果在本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 :合作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論文100餘篇。論文被SCI引用1900次、CSCD引用1500次;H-index 為26。SCI論文多發表在 J. Climate 、 Climate Dynamics 、 GRL 等高影響因子國際雜誌;有 5 篇論文被 IPCC AR4 引用。多次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或國際研究機構做特邀報告。
主要主持項目: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氣相互作用和季風》(資助號:41125017),主持人。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高解析度氣候系統模式的研製與評估》(2010CB951900)第四課題“高解析度氣候系統模式的不確定性研究”,課題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地區樹輪及千年氣候變化研究”第4課題《中國千年氣候變化數值模擬與機理研究》(40890054),主持人。
財政部/科技部公益類行業專項《東亞對流層溫度的年代際和年際變率及其對短期氣候預測的影響》(GYHY200706010),主持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千年三個特徵時期氣候的模擬與比較”(40675050),主持人。
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大尺度季風-海洋相互作用以及熱帶太平洋-印度洋的跨海盆遙相關”(40628006)。
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項目“氣候系統模式研發及套用研究”,首席科學家助理、課題組長。
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延續項目“東亞和西太平洋區域氣候變異機理和預測理論”(40221503),課題組長。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亞印太交匯區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我國短期氣候的影響”(2006CB403603),課題組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項目“東亞季風形成和變異的診斷、模擬及其可預測性研究”(40523001),課題組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氣和海洋的極向熱輸送量的估算及其氣候影響研究”(40375029),主持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洋熱鹽環流對氣候變率的影響研究”(40005004),主持人。
中國科學院“王寬誠”博士後獎勵基金“海氣耦合模式中海洋環流的變率研究”,主持人。
主要論文:
張麗霞,周天軍,曾先鋒,陳昊明,包慶,2011:積雲參數化方案對熱帶降水年循環模態模擬的影響,大氣科學,35(4),777-790。
郭準,吳春強,周天軍,吳統文,2011:LASG/IAP和BCC大氣環流模式模擬的雲輻射強迫之比較,大氣科學,35(4),739-752。
李忠賢,周天軍,孫照渤,陳海山,倪東鴻,2011:GAMIL模式海氣湍流通量參數化方案的改進及其對大氣環流年際變率模擬效果的影響,大氣科學,35(2), 311-325。
劉景衛,周天軍,吳春強,郭準,2011:海氣耦合模式FGOALS_gl模擬的水汽和雲輻射反饋過程[J]. 大氣科學, 35(3): 531-546。
李博,周天軍,林鵬飛,包慶, 2011: 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熱通量異常和海氣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擬,氣象學報,69(1),52-63。
任雪娟,楊修群,周天軍,房佳蓓,2010: 冬季東亞副熱帶急流與溫帶急流的比較分析:大尺度特徵和瞬變擾動活動,氣象學報, 68(1), 1-11。
黃建斌, 王紹武, 龔道溢, 周天軍, 聞新宇, 張自銀, 朱錦紅 2010: 近千年的大氣濤動. 科學通報, 55, 1932-1936。
李博,周天軍,2010:基於IPCC A1B情景的中國未來氣候變化預估:多模式集合結果及其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研究進展,6(4),270-276。
滿文敏,周天軍,張麗霞,2010:氣候系統模式FGOALS_gl模擬的赤道太平洋年際變率,大氣科學,34(6): 1141-1154。
滿文敏,周天軍,張潔,吳春強,吳波,2010:一個氣候系統模式對小冰期外強迫變化的平衡態回響,大氣科學,34(5),914-924。
王璐, 周天軍, 吳統文, 吳波, 2010: BCC大氣環流模式對亞澳季風年際變率主導模態的模擬,氣象學報,67(6), 973-9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