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平

周全平

周全平(1902年3月23日—1983年),原名周承澎,江蘇宜興人,1930年參加“左聯”成立大會,被選為候補常委。後脫離“左聯”,先後在江蘇無錫產業推廣所、安徽林淮關鳳懷區實驗場、甘肅蘭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蘇省立蘇州農校等處工作。1949年後一度在蘇南地區文化教育部門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全平
  • 別名:周承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1902年3月23日
  • 逝世日期:1983年
  • 畢業院校:蘇州第而甲種學校
  • 代表作品:《煩惱的網》,《夢裡的微笑》
簡介,主要作品,人物生平,創立文章,作品簡介,小說分段,評價,相關內容,內部情節,

簡介

周全平,江蘇宜興人,17歲遷居蘇州,畢業於蘇州第而甲種學校。後來在上海郊區做過菜店營業主任,農場職員。1922年在上海結識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創造社。1925年組織創造社出版部,主編《洪水》半月刊。同年編《幼州》月刊。1929年主編《出版月刊》。1930年參加“左聯”成立大會,被選為候補常委。後脫離“左聯”,先後在江蘇無錫產業推廣所、安徽臨淮關鳳懷區實驗場、甘肅蘭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蘇省立蘇州農校等處工作。1949年後一度在蘇南地區文化教育部門工作。
1919年開始寫小說。早期的一些小說有寫傾向,關心農民苦難,揭露豪紳劣行。在創作社成員中,他比較關注農村題材。受到好評的作品有中篇小說《林中》,寫一對男女自幼相戀,因家庭頑固和禮教束縛終成悲劇。

主要作品

《煩惱的網(短篇小說集)1925,泰東
《夢裡的微笑》(短篇小說集)1925,光華
《林中》(中篇小說)1925,光華
《聖誕之夜》(小說)1925,光華
《愛與血的交流》(小說)1925,光華
《舊夢》(小說)1925,光華
苦笑》(短篇小說集)1927,光華
《文藝批評淺說》(評論)1927,商務
《殘冰》(散文集)1929,現代
《樓頭的煩惱》(短篇小說集)1930,光華
《他的懺悔》(短篇小說集)1935,大新

人物生平

周全平,江蘇宜興人,17歲遷居蘇州,畢業於蘇州第而甲種學校。後來在上海郊區做過菜店營業主任,農場職員。1922年在上海結識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創造社。1925年組織創造社出版部,主編《洪水》半月刊。同年編《幼州》月刊。1929年主編《出版月刊》。1930年參加“左聯”成立大會,被選為候補常委。後脫離“左聯”,先後在江蘇無錫產業推廣所、安徽臨淮關鳳懷區實驗場、甘肅蘭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蘇省立蘇州農校等處工作。1949年後一度在蘇南地區文化教育部門工作。
1919年開始寫小說。早期的一些小說有寫傾向,關心農民苦難,揭露豪紳劣行。在創作社成員中,他比較關注農村題材。受到好評的作品有中篇小說《林中》,寫一對男女自幼相戀,因家庭頑固和禮教束縛終成悲劇。
1924年8月,創造社新人周全平、倪貽德、敬隱漁和嚴良才等人創辦《洪水》周刊。“洪水”這一由周全平所起的刊名,意義在於滌盡人世間所有罪惡,“不先破壞,創造的工程是無效的,真正的破壞,一切固有勢力的破壞,一切醜惡的創造的破壞,恰是美善的創造的第一步工程”(《撒旦的工程》)。“洪水”的深義揭示得十分清楚了。
1924年8月20日,創辦《洪水》周刊,只出一期。1925年復刊,改半月刊。任主編。在讀者中募股,創立並主持創造社出版部。1926年10月離滬去東北表伯父處經營墾荒事業。1929年秋帶一筆錢回上海。創造社被查封后,和謝旦如等創立西門書店。1930年參加“左聯”,被選為候補常委。1931年代表“左聯”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工作。所管理的經費失竊,逃離上海,被“左聯”除名,從此離開文藝界。
新中國成立後,在無錫《蘇南文教》、南京《江蘇教育》任副總編輯。因潘漢年冤案受株連。後隨之平反。晚年撰有《我與西門書店》、《小夥伴三部曲》等回憶文章。1983年2月3日在新疆逝世。著有《周全平創作選》、《煩惱的網》、《文藝批評淺說》等。

創立文章

1925年10月,創造社作者周全平在《洪水》半月刊第一卷第3期發表《漆黑一團的出版界》,第5期發表《怎樣去清理出版界》兩文,聲援壯學。不過他對於壯學認為“八成五都歸了出版商”的說法提出修正:實際上圖書出版的利潤沒有那樣高,因為印刷成本要占三成,發行費還要二成,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等出版商能得五成左右,“這樣,嘔盡心血的著作家底利益大都被資本家掠奪了。……我們一向以為勞工被資本家剝削是太不人道的事,可是出版家對於著作家底刻薄,也並不亞於此。”
周全平提出“讀者和著作家合作出版”,也就是民間集資辦出版社和書店。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可以減少出版和發行之間的層層盤剝,二來可以降低書刊成本,既有利於作者,也有利於讀者。

作品簡介

《茵夢湖》這篇小說計分為十段,每段有一個小標題,第三段的標題叫《林中》。1925年創造社作家周全平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說,也題名《林中》(收入《夢中的微笑》)。這《林中》與《林中》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肯定的回答:有。而且,這聯繫不僅僅限於兩個標題的雷同,而且存在於兩篇小說的內容、形式以至於情調之間。

小說分段

周全平的小說也分成一個小段一個小段,只不過比《茵夢湖》多兩段而已,其各段的標題與內容梗概如下:
林中:湖、山、森林的描寫,一幅晚秋景象。
薄暮: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坐在林中墓畔回憶往事,“那時他的失神的目光,漸漸射到那荒涼的墳墓上。忽然乾枯的眼眶裡放出一縷垂滅的回光……一場美麗的多趣的命運的遊戲,便在慘澹的、悲涼的秋夜的森林中展出來了。”
童時;仙舟、露萍青梅竹馬,“天天聚著,已經親熱得像一對小夫妻了”。
姑母家:露萍十二歲時與仙舟分手,十八歲時重逢仙舟已是“嬌憨玲瓏”少女,但被後母許配給了有錢的表兄李某。
湖畔:仙舟、露萍互訴衷腸。
秋雨:露萍發出控訴:“那新來的,李先生家的世兄,已把我的幻夢刺破……煊赫的豪富貴公子在禮教的假面下奪去了我的所有。啊!殘酷的禮教奪去我的所有。”
他鄉:元宵節,漂泊異鄉的仙舟接到表兄來信,知露萍已嫁李家。
佳節:俱樂部里,唱曲女子受貴公子欺侮,仙舟抱不平。
月夜:仙舟遇唱曲女子,聽她唱:人無呀千日紅/花無百日。/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鐘鐘撞虛空……
姑母家:重逢被體棄了的露萍。微笑:訣別,以心相許。遠方傳來山農的歌聲……
薄暮:老人獨坐林中,回憶往事。

評價

任何一個對《茵夢湖》這篇小說有幾分了解的人都不難發現,周全平的《林中》與它真是太相像了。這不僅表現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大的方面,就連那一個小標題和許多的細節也是一樣;不同的只是《林中》的故事產生於“五四”時代的中國,因此加上了一些中國和時代的特色。但是,反對包辦婚姻和封建禮教的主題思想直接由主人公口中道出來,整個情調氣氛更加愁慘淒涼,以及用元宵節代替聖誕節,用俱樂部代替市政廳地窖酒店,用鳴曲女子代替吉卜賽女郎,用山農的歌聲代替牧童的歌聲,用“人無呀乾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鐘鐘撞虛空……”代替“今朝啊,今朝/我是如此美麗/明朝,唉,明朝/一切都將逝去……”諸如此類的改變與差異,都未能掩蓋而倒是更加清楚地揭示了一個事實:周全平的《林中》確係《茵夢湖》的仿作。

相關內容

周全平與郭沫若甪直游
郭沫若有個要好朋友,名叫嚴良才,甪直人氏,要結婚哉,在老家舉行婚禮,請郭沫若來甪直吃喜酒。
1926年的年初頭,上午8點3刻,專程迎候郭沫若的小火輪,從正儀登和啟航,周全平當嚮導陪客。小火輪穿過吳淞江,剛進大直港,面前兩隊農船,船上人頭擠擁,在搖快船競渡,蹬踏聲、歡呼聲、戲笑聲,聲聲入耳,人聲鼎沸,郭沫若饒有興趣,但不解真蒂。全平說:”這裡的習俗,兩家結婚娶親的船隊,同路相遇,以搖快船競渡搶先……”看到搖快船與小火輪的速度差不了多少,郭說:“人心齊,賽機器。”小火輪西進東塘港。“甪直要到了,前面河中的一塊是“蓮花墩”,再前面的東大橋,鎮上最大的一座橋。”全平介紹說過了紅木橋,便停船系纜,上岸。郭沫若上岸時,看見雕成“瓶升三戟”和“如意”的兩塊纜船石,蹲下身子,仔細觀賞,問問“這是什麼?”全平簡單介紹,邀請上岸,良才已在岸邊迎接,邀請進門。

內部情節

席間,郭沫若舉止文雅,邊吃邊談。周全平對各道菜餚,有選擇地作了介紹。
“這是吳淞江里的鱸魚。清蒸鱸魚。”
“淞江鱸魚是名菜。宋代蘇東坡有七絕《淞江鱸魚》詩云:人世功名食與眼,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幾早,只為鱸魚也有賢。” 季鷹,就是西晉的張翰,想吃淞江鱸魚家鄉菜,寧可辭官回鄉呢?”
“這是鴨羹,又名甫里鴨羹”,相傳,當年龜蒙先生,招待皮日休等詩友,烹製的一道菜,保留到現在,成為甪直人的一道傳統特色菜。”
“蘇州陽澄湖大蟹有名氣,此地的澄湖蟹質量差不多,請品嘗。”
“全平兄,蟹,大約是甪直的特產吧。唐朝的陸龜蒙和皮日休,他們邊吃蟹,邊唱和,還各人做了首蟹詩。看來,皮陸是第一對一起吃蟹、唱和、做蟹詩的詩友。友趣,友趣。“宴畢,郭沫若感嘆說:全平兄,甪直物產豐富,真正是魚米之鄉。福氣,真有福氣!來甪直吃喜酒,品嘗了歷史名菜,口味好,品位高,有特色,得益匪淺。
郭沫若對甪直的婚禮習俗,頗感新鮮。嚴氏廳堂張燈結彩,掛和合軸、龍鳳對、喜聯。他對司儀的讚詞很感興趣。只是聽不懂,全平“翻譯”解釋、“第一句讚詞是“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創人世間,現在謝天又謝地,行禮,拜!拜!拜!”郭沫若聽了連連點頭,有禮貌,講禮儀。第二句讚詞說:“稀奇稀奇真稀奇,陌陌生生做夫妻,謝父謝母養育恩,行禮,拜!拜!拜!”對前半句似乎還不理解。全平解釋道:“主要對包辦婚姻而言,對良才這種新人不適用。郭點頭稱是。第三句讚詞為:“紅綠絲線六尺長,兩頭牽對新鴛鴦,當中有個同心結,明朝就有小鴛鴦,行禮,行禮,拜!拜!拜!”形象,誇張。郭沫若邊看婚禮,邊對全平說:“照老規矩,應該是三跪九叩,一跪三叩,不跪徒拜的地方,換成了腦袋的屈屈,太不藝術的地方,這也就是時代的空虛了。”並風趣地說:“其實不妨獨創一下,來個“三抱九接”或“一鞠三握”。
何謂“三抱九接”?什麼叫“一鞠三握”?
“每擁抱一次,接吻三次就是三抱九接。鞠躬一次,握手三下就是一鞠三握。”
兩個人笑得前俯後仰。突然,贊禮點呼郭沫若受禮,周圍的人,把郭推擁到嚴氏堂上,讓他尷尬地模仿前面的動作,屈了幾屈腦袋。惹得哄堂大笑。
第二天,全平陪同郭沫若兜了一圈。
“鎮上水多,橋也多,這是甪直的特點。”
“相傳,原有橋樑七十二座半呢!”鎮上的河道也有十多條。”
“那末全平兄走橋,比我走的路還要多呢!”
一路是,郭沫若又說:“老百姓的服飾也有特色,似有半個少數民族的格局。
參觀“保聖寺唐塑羅漢,看得到很仔細,而且有他獨到的見解和意見。
還是用小火輪送行,按甪直習俗,饋贈甪直羅卜、甪直糕等禮物。見圓形的甪直糕後,連聲說:“圓滿!圓滿!滿載而歸。”
正儀告別時,握著周全平的手說:“來甪直吃喜酒,感受深,收穫大,圓了我多年的夢,得益匪淺。甪直是吳淞江畔的世外桃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