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昌(《聊齋志異》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克昌是來源《聊齋志異》中的篇目,作者是蒲松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克昌
  • 代表作品:《聊齋志異》
  • 人物:周夭儀
  • 所屬:二十四卷抄本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淮上貢生周夭儀[1],年五旬,止一子,名克昌,愛昵之[2].至十三四歲,丰姿益秀;而性不喜讀,輒逃塾[3],從群兒戲,恆終日不返。周亦聽之。
一日,既暮不歸,始尋之,殊竟烏有。夫妻號啕[4],幾不欲生。
年余,昌忽自至,言:“為道士迷去,幸不見害。值其他出,得逃歸。”
周喜極,亦不追問。及教以讀,慧悟倍於曩疇[5].逾年,文思大進,既入郡庠試[6],遂知名。世族爭婚,昌頗不願。趙進士女有姿,周強為娶之。既入門,夫妻調笑甚歡;而昌恆獨宿,若無所私。逾年,秋戰而捷[7].周益慰。
然年浙暮[8],日望抱孫,故常隱諷昌[9].昌漠若不解。母不能忍,朝夕多絮語。昌變色,出曰:“我久欲亡去,所不遽舍者,顧復之情耳[10].實不能探討房帷,以慰所望。請仍去,彼順志者且復來矣。”追曳之,已陪,衣冠如蛻[11].大駭,疑昌已死,是必其鬼也。悲嘆而已。
次日,昌忽仆馬而至,舉家惶駭。近詰之,亦言:為惡人掠賣於富商之家[12];商無子,子焉。得昌後,忽生一子。昌思家,遂送之歸。問所學,則頑鈍如昔。乃如此為真昌;其入泮、鄉捷者[13],鬼之假也[14].然竊喜其事未泄,即使襲孝廉之名[15].入房,婦甚狎熟;而昌靦然有怍色,似新婚。甫周年,生子矣。
異史氏曰:“古言庸福人[16],必鼻口眉目之間具有少庸[17],而後福隨之;其精光陸離者[18],鬼所棄也。庸之所在,桂籍可以1067不入闈而通[19],佳麗可以不親迎而致;而況少有憑藉,益之以鑽窺者乎[20]!”
據《聊齋志異》二十四卷抄本

注釋

[1]淮上,淮水之濱。
[2]愛昵:謂溺愛。
[3]逃塾:逃學。塾,私塾。
[4]號啕:此據青柯亭刻本,原作“號跳”。
[5]曩疇:昔日,往昔。
[6]入郡庠試:即到府城參加選拔生員的考試。郡,此指府城所在地。庠,縣學。詳《葉生》注。
[7]秋戰而捷:指參加秋季舉行的鄉試,中了舉人。
[8]年漸暮:年歲漸老。
[9]隱諷:以隱約的言辭暗示。
[10]顧復:喻父母養育之恩。《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11]衣冠如蛻(tuì退):衣帽如同蛻下的皮殼。蛻,蟬、蛇之類脫皮去殼。蛻,此據青柯亭刻本,原作“脫”。
[12]掠賣:劫掠出賣。
[13]入泮、鄉捷者:入縣學為生員、鄉試中舉的人。
[14]鬼之假:是鬼假借周克昌的名字。
[15]孝廉:明清為舉人的別稱。詳《畫壁》注。
[16]庸福人:平庸而使人得福。庸,平庸,平常。
[17]少庸:少許平庸的標誌。
[18]精光陸離者:容貌不平庸的人,指才智超軼者。精光,儀容。語出《史記·扁鵲列傳》。陸離,美玉。《楚辭·九嘆·逢紛》:“薜荔飾而陸離薦兮,魚鱗衣而■裳。”此謂不平常,不同凡庸。
[19]桂籍可以不入闈而通:謂不進考場而可以得到科舉功名。桂籍,科舉及第人員的名籍。《晉書·■詵傳》載,晉■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謂“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因以“折桂”喻科舉及第。
[20]鑽窺:鑽穴隙相窺,指男女不經媒合而私會,喻仕宦不由正當途徑而取得。《孟子·滕文公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譯文

淮上有一位貢士,叫周天儀,年已五旬,膝下只有一子,名叫克昌,周天儀對他非常溺愛。克昌長到十三四歲,出落得瀟灑俊雅,但他天性不喜讀書,總是逃學,跟孩子們一塊戲鬧玩耍,經常整天不回家。周天儀也聽之任之。一天,天黑了克昌還沒回家,全家人才開始尋找,竟不見蹤影。周天儀夫妻號啕大哭,幾乎痛不欲生。
過了一年多,克昌忽然自己回來了,說:“我被道士迷了去,幸沒被害。正巧他外出,我才逃了回來。”周天儀喜出望外,也不加追問。此後再讓克昌讀書,只覺他比原來聰明了好幾倍。過了一年,克昌文思大進,既而又參加了府學考試,於是成了名士。世族大家都爭著向他許親,克昌都不樂意。趙進士有個女兒,很有姿色,周天儀硬強為兒子娶了過來。媳婦進門,夫妻二人調笑甚歡,但克昌總是獨宿,似乎從未沾染過妻子。第二年,克昌考中舉人,周天儀越加感到欣慰。但自己漸漸衰老,天天盼望抱孫子,所以曾暗示克昌這件大事。克昌卻漠然置之,似乎不懂。母親再不能容忍,一天到晚絮絮叨叨,克昌變了臉色,出門而去。說:“我早就想走了,之所以沒立即走,是因為難忘父母養育之恩。實在不能探討閨房中的事情,以安慰父母的心愿。請讓我仍舊離去,那個會順從父母意願的人馬上要來了!”家中的傭婦追上去拉他,克昌已跌倒在地,衣冠像蟬蛻皮一樣堆在地上,人卻不見了。全家人都非常驚駭,懷疑克昌已死,所見到的是他的鬼魂。但也只有悲嘆而已。
第二天,克昌忽然騎著馬帶著僕人回來了,全家人驚慌失措。走近他略微問了幾句,也是說被惡人劫了去賣給一個富商家。這個富商沒有兒子,拿他當親兒子一般看待,買了他後,富商忽生一子。他想家,富商便把他送了回來。問他以前學過的東西,則跟過去一樣愚鈍。於是才知道這個是真克昌,而那個考中舉人的是假的,是鬼變的。但周家暗喜這件事沒有泄露出去,便讓克昌承襲了舉人的名份。行房事時,妻子倒是非常親熱熟練,但克昌很羞慚。面有愧色,好像新婚一樣。剛過一年,克昌便生了兒子。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