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洪(浦江竹根雕開創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光洪(1868-1941),字夢泉,一字孟潺,因專於柴根雕藝,故自稱柴株人。他祖籍東陽,居住在浦江縣的鄭宅鎮堂頭村。他精竹木雕刻,尤擅用竹根,樹根雕刻仙釋,戲曲人物和山水,花鳥,傳為浦江竹根雕的開創人·其根雕作品作為案幾陳設之用,以壽星為最著名,如八仙,鐘馗,姜太公,關公及西施,貂蟬,昭君等都很多見,皆根據其自然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光洪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68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生平簡介,人生故事,與敦睦堂,藝術作品,

生平簡介

確定主題,以面部為重點,因材奏刀.不僅刻工精細,技法純熟,而且造型生動,妙趣天成.又善為祠堂,廟宇,戲台,樓閣的樑柱門窗作裝飾雕刻.他和他的徒弟們在杭州、蕭山、諸暨、義烏、蘭溪、建德、桐廬等地的花廳、祠堂、戲台、廟宇雕刻了許多斗栱、雀替、梁枋構件和花床、花轎、香亭等。一生作品數以千計,流傳四鄰各縣及滬杭等城市,蜚聲遠近,為民眾所喜愛.他一生著有《雕刻畫譜》、《雕刻技法》、《牛腿刻譜》.等。周光洪一生從事民間廳堂建築雕刻,因刀功出類拔萃名震一時,人稱洪師。

人生故事

1868年的一天,浦江縣堂頭村的一個貧窮農婦,生下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洪師”的周光洪。小光洪出世後,家庭添了人口,日子就更難過了。不久他的父親又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幼小的周光洪,為了替母親分擔一些家庭負擔,七歲時就在財主家當“放牛娃”。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放牛蛙居然迷上了繪畫、雕刻藝術。繪畫要買紙墨,雕刻要買雕刀、木料,這對周光洪來說,無疑是一筆難以奢望的開支。怎么辦?困難難不到聰明的小光洪,沒有筆墨,就用樹枝、棍棒來充當;沒有紙張,就在沙灘、平地上畫;沒有雕刀,就用鐵丁自己打制。就這樣,小光洪利用放牛的間隙、晚上的時間來練習繪畫雕刻。手酸了,甩甩臂,休息一會兒;眼累了,閉上眼,養養神兒。憑著這股執著的毅力,他的繪畫雕刻技藝不斷進步,並逐步顯露出藝術才華。當地流行香包印,周光洪就刻了一些有鐘馗、宋江、武松、悟空等畫像的香包印,送給鄉鄰,歡度節日。僅僅是小手掌那么大的人物香包印,堆在一起,足足可以裝滿兩籮筐。
有一年,堂頭村要造一個花廳,村里從東陽請來了一位著名的鑿花匠,人稱“天高師”。他看到許多人家的門口都掛著刻有鐘馗的香包印,就問:“這是誰雕刻的?”村里人回答說:“是一個放牛蛙。”天高師感到奇怪,就找到了周光洪,問:“小兄弟,你是怎么學會刻鐘馗的?”“我每天晚上在京方紙上學畫畫,先是照樣畫葫蘆,幾年學下來,也就會畫會刻了。”
“我收你做徒弟好嗎?”“太好了!”周光洪連忙下跪拜師。正式做了天高師的徒弟。學徒期間,周光洪更是勤奮苦練,虛心求教,潛心揣摩。在老師的指點下,他的技藝突飛猛進。這一段學徒生活,為他的雕刻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徒其滿,周光洪的第一個作品是張村祠堂,雕刻作品件件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村民讚不絕口。從此,周光洪的名聲越來越大,被稱為“洪師”。
有一次,諸暨縣邊村要建一個祠堂,他們聽說浦江的“洪師“很有名,就請洪師去雕刻。洪師帶著自己的一班徒弟,在村邊的一間草棚里日夜幹活,他認真設計,精心雕刻,經過半年時間的努力,洪師出色地完成了雕刻的任務。上樑的時候到了,人們一看,洪師的”麒麟駕雲“等作品,構思嚴謹,線條粗獷自然,粗中見細,活靈活現,實在是木雕藝術的精品。於是洪師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周光洪並沒有滿足現有的成就,他繼續追求藝術的創新。除創作祠堂、廟宇、戲台、樓閣的裝飾雕刻外,還喜歡根雕藝術。每得到樹根、竹根就日夜雕鏤,取其自然姿態結合自己的構思,匠心獨運。作品常被人們視為案頭珍品,有的還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為了總結自己的木雕經驗,他還著有《雕刻畫譜》、《雕刻技法》等書,在雕刻藝術的理論方面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周光洪從一個放牛娃苦學成為雕刻家的故事,在當地廣為傳頌。

與敦睦堂

敦睦堂位於浦陽江南邊的浦南街道東陳村,是該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村民叫它東陳祠堂。它始創於清康熙六十年,雍正丁未年建成,距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整個敦睦堂建築群共五間三進,22間房子,總占地面積為444.43平方米。
來到敦睦堂,只見正門兩邊各有一座抱石鼓;兩扇古老的木門上有彩繪鬥神一對,雖然年代久遠,但其顏色仍依稀可辨;門兩邊的石柱上刻著一副楹聯:“九世同居已旌於北宋,一門相睦尚見乎東陳。”中柱前面是敞廊,四檀卷棚頂,施頂椽、望板,檐口施博風板,廊下石柱上的斗栱(俗稱牛腿)、雀替等刻有半浮雕人物或鳥獸圖形;二進、三進大廳古堂內的石柱上刻有“孝友名家彝倫修敘,文章華國理學相傳”、“陶正受封源開嫣汭,亭塘發跡族聚環溪”等頌讚陳氏祖先德行和功績的楹聯;古堂內尚存宋、元、明、清歷代古匾共22塊。
敦睦堂內建有戲台、天井、觀眾席、中廳、功德祠、繼絕祠等,但其點睛之筆是古戲台。該戲台建於民國四年,比我縣文物保護單位九皋殿古戲台早兩年,系著名民間雕刻家周光洪所作。戲台上雕梁鐫柱,刻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單一隻斗栱(俗稱牛腿)的正反面就刻有“三國”人物60多個,戲台兩邊的石柱上刻著“事古人今今作古,情真貌假假如真”的楹聯。該戲台就是周光洪親自操刀的經典之作。
據東陳村村民陳興鉞介紹,因為雕刻戲台,周光洪與敦睦堂之間還產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真情故事。那是1914年下半年,敦睦堂決定擴建戲台,家住我縣鄭宅鎮堂頭村的周光洪承包了敦睦堂戲台的雕刻工程。這一年天氣大旱,周光洪承攬的活計很少,也許因為這個因素,他以低廉的造價承接了戲台的雕刻業務,沒想到由於估價低、成本高虧得一敗塗地,連幫他幹活的夥計的工資也發不出。而周光洪是個十分守信用的人,寧可傾家蕩產也要付清夥計的工錢。為此,他在萬般無奈之中賣掉了年僅7歲的兒子,不久又賣掉了12歲的女兒,最後把自己的妻子也賣給黃宅南門的地主人家當傭人。
為了戲台,周光洪被迫妻離子散,而他卻把所有的苦水都咽進肚子裡,從不向人聲張。這時,敦睦堂的陳氏家長太公見周光洪整日愁眉不展,便問他是否有心事,周光洪守口如瓶、隻字不提。可是,周光洪的反常瞞不過陳氏家長太公的眼睛,經多方打聽才知道周光洪的困境,當他問周光洪是否真有此事時,周光洪依然一口否認。沒辦法,陳氏家長太公只好派族人前往周光洪居住的堂頭村核實情況。當陳氏家長太公了解周光洪的實際情況後,親自帶上銀兩讓周光洪帶路把賣到諸暨的兒子、鄭家塢的女兒和黃宅南門的妻子一一贖了回來。離散的家人終於團聚在一起,周光洪一家忍不住抱頭痛哭。看到周光洪一家團圓,陳氏家長太公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並決定廢除戲台的雕刻契約,周光洪的工資按日計算。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陳氏一族對周光洪的大恩大德讓他無以為報,只有埋頭精雕細刻,把他的一腔真情全都傾注到戲台的雕刻裡面。所以,這座戲台的雕梁斗栱都是周光洪親自操刀之作,沒讓夥計們插過手,是他所雕戲台之中的精品。
關於陳興鉞所說的周光洪與敦睦堂之間的故事,東陳村村民陳明桃等人卻有不同的說法。陳明桃說,敦睦堂古戲台的雕刻確實是周光洪親自操刀的精品,那是因為當時天氣大旱,周光洪承接的雕刻業務很少,所以不用請夥計幫忙,他親手雕刻的東西肯定是上乘之作。至於周光洪為雕戲台賣兒賣女的事情,沒有事實依據。
其實,故事裡的是非和真假已並不重要,就像戲台石柱的對聯——“事古人今今作古,情真貌假假如真”。重要的是周光洪留下的雕刻作品雖歷時百年,卻被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這不僅是東陳村的文化財富,更是整箇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

藝術作品

洪師作品大致可歸納為擺件和屏飾等兩大類,其中擺件以中小型的圓雕為主,作室內布置和案頭擺設,是一種高檔的竹木雕,代表作有《散花女》《仙人》《壽星》《牧童》等作品.此類作品多採用堅硬細密的竹根,黃楊木等優質材料製作,非常精緻.作品《散花女》中散花女手拿花籃,結構比例相當協調,花籃中的花刻得極富有層次和立體感,花女的衣褶,線條遒勁,身上的掛飾與衣服飄帶具有強烈的動感,隨花女形體的變化而變化.可隱隱感覺到花女在空中的婀娜多姿.頭髮走向絲絲分明,穿插清楚,粗細均勻,富有彈性,其中耳朵上的耳環刻的極為細緻,黃豆般大小的耳環粗細均勻,穿過耳孔,十分逼真.作品從任何一個角度觀賞,其雕刻工藝,造型章法,神態表情都耐人尋味,此擺件是用黃楊木雕成的.這么大的黃楊木較稀少,而且雕工如此精細,實為洪師的精品.《仙人》作品為黃楊木雕成,利用木材的粗細,凹凸的肌理,體現出《仙人》前後的強烈透視,為洪師精品之作.
作品《壽星》,《牧童》兩件作品是竹根雕成的.洪師很好地利用了竹根的材質而應物象形.壽星握著仙杖,頭微微向下,神態自然,仙童手拿花籃,緊貼壽星,頭向上,這一老一少,一高一低,一上一下,極好的烘托出和諧的氣氛,並且相互呼應.比例勻稱,塊面清晰,造型生動,充滿濃厚的民間藝術色彩.《牧童》作品中臥著的牛的造型極具欣賞性.由於竹根呈圓形,洪師在圓形中很好地利用了空間,刻劃得相當逼真,使人聯想到霍去病墓前的石馬,石牛一類的雕塑.給人無窮的想像力,而且任何一個角度的欣賞都給人整體的感覺.而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更加具有生活氣息,一隻腳剛剛半跨上牛背,身體前傾,手上還提著一隻籃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牧童卷著褲角,小腿的形狀也很好的體現了小孩熟練的跨背動作,整個雕像以小見大,體現了洪師極強的觀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洪師另一類作品是屏飾,有掛置在牆上的掛屏和放置在桌上的台屏.屏飾竹木雕為平面雕刻,繪畫性強,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圖案等均有表現.其中主體是全型雕的牛腿極為常見,洪師一出去就好幾個月,大部分時間在宗祠里雕刻牛腿,牛腿用於支撐樓廂;牛腿的正面收頭是平面浮雕的挑頭,挑頭的上面再支承平拱,挑頭的前面是突現的.起裝飾作用的精細圓雕刊頭,牛腿等構件雕刻強調形象的體積感,都採取浮雕或圓雕.牛腿造型簡潔,基本型"壺瓶嘴",也有"S"型,然後在其上雕花紋.不管造型如何,都取俯勢經營,這樣就能使所雕物象與人們仰視的目光相呼應,以增加視覺的衝擊力和親切感.此類作品由於洪師沒有落款,眾說紛紜,爭論不一.浦江及邊鄰地區的宗祠都有其雕刻作品.
另一類作品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床,床除了實用,更具有觀賞性,往往在其上雕刻百鳥朝鳳,龍鳳,人物故事等.洪師作品《松鼠摘葡萄》以香樟木為材料,整個床面為三塊樟木拼成.樟木能驅蟲防蛀,到目前為止還保持相當完整,品相極佳.作品中間為洪師最擅長的人物仙釋,其中有壽星,天官賜福,採用高浮雕形式表現,人物造型生動,高低起伏變化有節奏,刀法簡練,形象逼真,且與邊上的圖飾搭配成一張完整的作品,兩邊為高浮雕《松鼠摘葡萄》,兩邊各四隻松鼠,松鼠動態自然,生動,與葡萄的藤和葉形成點,線,面的前後穿插,具有極強的立體感.正面部分為透雕的鳳凰,花邊圖飾等,呈左右對稱狀,中間還有一邊一個人物,是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底版,使圖像空靈突出.在床的兩邊各刻了一個可轉動方向的衣掛.刻的是一個蓮花寶座上盤著雙腿的仙釋人物,人物頭部刻得相當具體,神態生動,真所謂眉開眼笑嘴上翹,似乎每天在迎接或守候主人的到來,其它部分刻畫很概括,形成了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在藝術形式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問題,已經成為藝術適應社會的客觀需求.脫離當今的發展趨勢,局限於自我的藝術空間,單單處於一種客觀被動的生存狀態等等,這些都是時下民族藝術生存和被保護面臨的問題,周光洪就是在浦江特有的書畫之鄉的氛圍內,土生土長的民間工藝大師,他的作品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民間精華.這正是洪師雕刻藝術強大生命力的所在.他對藝術追求的精神與作品煥發出來的藝術靈性,為浦江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