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郵驛

周代以烽火的聲光通信和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信系統,為後世的郵驛奠定了基礎。周代的郵驛管理機構尚未統一,郵驛由秋官司寇、夏官司馬、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分別負責通信的相關事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代郵驛
  • 功能:郵傳通信系統
郵驛制度,郵路修建,通信系統,烽火通信,機構職責,歷史沿革,

郵驛制度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各種制度開始完善的時期,郵驛制度在此時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形容,即是說,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據《周禮》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他負責籌辦京城500里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
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比如: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松的斐力庇第斯。大體上,西周時單騎傳書還不多,一般為車傳。

郵路修建

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定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10里設廬,廬有飲食;30里有宿處,稱之為委;50里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講究的館、市,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準備的。這些館、市,設備考究,有樓廳、有浴室,可以在這裡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
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意思是周道坦蕩寬闊,平直易行。按照周制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3米。這樣寬的路面,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尚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自然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西周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里。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正式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里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通信系統

西周政府里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郵驛通信職官系統。在天官冢宰的統一領導下,有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還有一系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從史料看,西周的通信郵驛,效率是很高的。《尚書》曾記載了周初的一件史事:武王去世時,成王即位,由周公輔政。周公命召公去經營洛陽新都。新都建成前後,周、召二公之間有許多通信往來,都靠傳遞兩地公文的信使去完成。當時史書上把這種信使稱為“使”或“伻[bēng崩]”。還有一個故事,說周公被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姜尚到齊後不講政策,濫殺了當地兩個不服管治的賢士。周公聞聽此事後,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制止姜尚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及時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的暢通。
當然,這僅限於西周的中心地區。邊陲地方通訊聯繫不會這樣方便。比如史書記載,西周初年,今兩廣和越南地區的越裳氏來朝,因為山川險阻,道路遙遠,他們擔心到達不了鎬京,同時派出了三隊使臣,分頭前來,最後都到了周朝,這使周公十分感動,後來,周公派人送他們回去,路上走了一年多才返回。可見那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道路還是相當難行的,通信困難重重。

烽火通信

西周時軍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經成為正式的制度。最初,人們在道口田陌之間,樹一大木,上綴毛裘等物,可使信使和行路人在很遠地方就知道站館所在,古文裡稱之為“郵”。這一設施,既是通信網路,又是一種防衛象征。後來逐漸形成為防護堡壘,再發展就成烽火台。台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室,室上有柱,出高丈余”,台柱上有烽有鼓。烽火台正名曰烽燧台。燧是一堆堆柴禾和狼糞,用火點著發出狼煙,無風筆直上升,老遠就能望見。到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鐵籠子,內裝柴草。遇有緊急情況,燒著後形成高聳入雲的大火把。從京師到邊境,每條大道都建起一座一座烽火台,專門派人守望。邊境告急,訊息會很快傳到京師;京師遇難,訊息又會從都城傳到邊關。這是我國古代一種十分有效的烽火通信系統,從西周一直到漢朝,都在沿襲使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歷史上著名的實例。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個國王,昏暴異常,辦事尤其荒唐。他納了一個名叫褒姒[sì四]的美女為妃。褒姒終日不笑,幽王想出了烽火戲諸侯的辦法取悅於她:他命令兵士們在鎬京東郊的驪山點燃烽火,擂起大鼓,謊稱京城告急。騙得周圍各路諸侯都急急忙忙前來援救,有的諸侯將官連衣冠都沒有來得及穿戴整齊,便火急趕到。結果虛驚一場,掃興而歸。而褒姒和幽王卻在瞭望台上哈哈大笑。諸侯們知道上了當,以後幽王再點燃烽火,誰也不來了。而西周就這樣亡於西戎。這個故事,主要是給人以鑑戒,不可失信於民。但同時也證明了西周末年烽火擊鼓這種聲光軍事通信,已經成為國家固定的通信制度。

機構職責

周代以烽火的聲光通信和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信系統,為後世的郵驛奠定了基礎。周代的郵驛管理機構尚未統一,郵驛由秋官司寇、夏官司馬、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分別負責通信的相關事宜。

歷史沿革

中國在郵驛建設方面有自己的獨創性。
歷代均有發展創造並對鄰近國家,如朝鮮、日本等產生影響。說文解字》解釋說:“郵”,字形■,“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學者們因此認為“郵”是指古時邊陲地區傳遞書信的機構。所謂“驛”,《說文》解釋說:“驛,置騎也,從馬,睪聲”。“驛”在古代即指傳遞官方文書的馬、車。從甲骨文的記載在殷商盤庚時期,已出現有組織的通信活動。
我國的郵驛通信商盤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廢驛歸郵為止。國周代的軍事通信包括兩部分:一是邊防通信,以烽火台為主;二是戰役通信,即在攻防作站中的聲光通信。
從西周開始,
中逐漸形成了兩套有組織的通信:
一是烽火為主的早期聲光通信系統,
二是以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信系統。前者就有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周代戰爭頻繁,傳遞過程中陰符與陰書,這是古代最早的密碼密信。到周朝時期,中國利用郵車、快馬傳遞官府緊急"簡書"的郵傳制度已大大發展起來,成為家喻戶曉的事情。並首先在通信上使用了傳車。在通信方式上,除了邊境通信(如烽火信號)是明顯的接力傳送外,主要是採取以專使為主的方式。
進入春秋戰國後,烽火台演變為長城,
秦王朝的建立,使由過去的以專使通信為主改為以接力通信為主。
秦朝制訂了我國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
31976年我國在湖北省雲夢縣秦墓里出土的"黑夫、驚木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牘家信。魏晉南北朝結束了秦漢時代的傳驛分設,開創了隋唐時代的館驛合一。
唐驛的組織也被引進到日本;日本後來依次建立的郵驛,其任務、設備、工具、方式性質都大體上相同。唐朝同時出現了民間的傳遞。在宋朝,由於皇帝的重視及戰爭需要,軍事通信十分發達金字牌急腳遞,始設於宋神宗時,是為軍事需要服務的。
宋代的金字牌是一種通信檄牌,"牌長尺余",木製,"朱漆刻的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是當時最快的傳遞。召岳飛回來的十二道金牌就是此物。
明代郵驛並不太大創新。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一是徵收驛銀,橫徵暴斂,累
害於民;二是支應驛差敲詐勒索,營私舞弊。於是崇禎年間,驛站被廢除了,於是李自成下
崗了,後大家都知道了。
清朝中前期
郵驛也無大的創新。倒是民信局等發展很快。一是以傳遞國內信件和匯兌為主的信局,一是以傳遞海外華僑與其家屬通信及匯兌為主的信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